做父母的最怕孩子被欺負,尤其是上了幼兒園,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孩子要是受到了傷害,老師也不一定能及時發現,沒有人能保護他,怎麼辦?
大部分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教孩子捱打了就得打回去!
誰都不想自家孩子成為那個受氣包,但你有沒有想過:
- 孩子不願意打回去怎麼辦?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溫順,做不到反而讓他更有無力感。
- 孩子打不過對方怎麼辦?研究表明,那些反擊失敗的孩子,後來會被欺負地更厲害。
- 孩子變得愛打人了怎麼辦?打贏了,短期看不受委屈,但孩子可能習慣於以暴制暴,別的小朋友也可能逐漸不愛和他玩了。
必要情況下,孩子當然可以還手保護自己。
只是大部分時候,靠武力簡單粗暴地對抗並不能解決問題。你更應該關心的是,當大人不在身邊,孩子怎樣才能變得更加自信,學著自己應對沖突呢?
與其硬碰硬,不如培養還擊的智慧
首先,你要跟孩子明確2個原則:
1、無論在哪裡,保護好自己永遠是第一位
2、正當防衛的方式有很多,聰明地還擊比打回去更好
假如遭遇了欺負,正確的做法有哪些?
01表明態度,勇敢說“不”
除了打人,嘲笑取綽號、威脅、排擠,都屬於欺負。面對不公平,告訴孩子要及時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勇敢說“不”,可以先是簡單直接的,“不要!不行!不可以!”
在後面加上理由會更有力量,“拿開你的手,這是我的玩具!”“不可以打人,我會很疼的,打人是不對的!”
那怎麼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告訴他?透過繪本、動畫等來給孩子講故事,他會更容易接受。
比如在《不要隨便命令我》中,主人公安迪和他的好朋友比利一起玩的時候,比利總愛威脅他,“如果不照我說做的話,就不跟你玩了!”
安迪心裡覺得不公平,但又有點沒辦法拒絕。
終於有一次,在媽媽的鼓勵下,當比利命令安迪讓出他的腳踏車的時候,安迪鼓起勇氣,大聲說“不行!不行!”
△《不要隨便命令我》
安迪說完還有點後悔,但過了一會兒,比利就滑著滑板,邀請安迪一起玩,兩個好朋友很開心的玩了一個下午。
聽完這個故事,孩子體會到的是,語言也是很有力量的,勇敢對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說“不”的時候,並不會讓自己失去朋友。
02震懾對方,不被欺負的氣場
表明態度的同時,還得配合強大的氣場。美國兒童心理專家Michael Borba曾說過:“被欺負時,你臉上怎樣的表情比你說的是什麼更重要。”
有時候,震懾對方比打回去還更有效。自信的氣勢怎麼來呢?
通常是透過身體語言表現出來的——在社交中,抬頭挺胸,大聲說話,持續的目光接觸都可以突顯自信。
光說不練假把式,利用角色扮演的假裝遊戲,和孩子一起演練這個有效的辦法吧:說話的時候表情嚴肅,盯著對方的眼睛。
△《被欺負了可以打回去嗎?》
03打鬧遊戲,把握好還擊力度
孩子受到傷害,必要時可以打回去。擔心孩子不會?又怕下手沒輕沒重?那就多和他玩一玩打鬧遊戲吧,爸爸很適合作為最佳玩伴哦。
打鬧遊戲跟“打架”類似,但卻不具備有意的攻擊性,你可以這樣和孩子一起玩:
- 摔跤遊戲,你可以躺在柔軟的地面上,看看孩子能否讓你翻身或者阻止你起來。
- 追逐遊戲,假裝是大怪獸,讓孩子來抓你。
- 枕頭大戰,用枕頭攻擊,誰的身體先被打中就算輸。
在遊戲時,應該逐步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比如:不咬、不抓、不扯頭髮;不可以拿堅硬的東西打人;當有人喊“停”的時候,對方就必須停下來。
科學證明,童年的打鬧遊戲與長大後更好的社交能力有關。有了足夠多的打鬧經驗,孩子不僅能增強自信,還能更好地明白:被欺負時是可以還手保護自己的,但得學會控制自己的力量。
04對抗不了就找機會跑
你要跟孩子明確的是,沒有人有權利傷害你,可以大聲地表達自我,不管是選擇說“不”,向老師求助,還是逃跑,最大的原則都是要確保自己安全。
“人越多的地方越安全。”
△《被欺負了可以打回去嗎?》
如果欺負持續不斷髮生,就可能會演變為霸凌,對孩子造成極大困擾,對他的人身造成嚴重傷害。
所以你要經常告訴孩子,當他被欺負了,不管是生氣打回去,害怕地哭了,告訴了老師,還是逃跑了,都一定要告訴你。
不管發生了什麼,都要給他足夠的底氣,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會是他永遠的後盾。
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
這是他的社交必修課
如果孩子在衝突中沒有受到嚴重的身心威脅,父母就不必介入。
一來沒必要,很多時候,孩子和同伴之間就是正常打鬧,可能剛剛還在因為搶玩具推來打去的,過一會又能玩到一塊去了,這在幼兒園很常見。
二來沒好處,搶在一線幫孩子擺平,不如引導他開啟新思路,想想“下次可以怎麼辦?”
一項針對20萬名兒童所做的70項研究顯示,欺凌原因和家庭息息相關,父母過度保護會增加孩子被欺凌的風險。
大部分孩子從2歲起,就會對別的小朋友感興趣,但因為還不善表達,兩個充滿自我意識的孩子在一起,最開始就是會常常發生衝突:搶玩具、打人、咬人。
而處理衝突,正是孩子學習同伴社交的必修課,他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才能贏得學分。
父母如果總搶在第一線當救火員,孩子就沒有機會從經驗中學習社交能力,從而建立自己的社交圈,處理好人際關係了。從沒帶孩子下過水,怎麼指望他將來會游泳呢?
不干預不代表不作為,你不可能永遠在孩子身邊保護他,尊重孩子,學著放手,賦予他自己解決問題的能量,培養他自信大膽的氣質,這才是讓他不被欺負,最有用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