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告誡自己,不要過分沉迷於電子產品,網路上的很多都是假的,不要在上面投入太多的精力,應該多關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們才是真實的。現在網際網路上的一切都可以虛擬,什麼虛擬偶像、虛擬寵物、甚至還有虛擬的男女朋友。總之沒有人們找不到的,也沒有人們想不到的。
迴歸現實,平平淡淡才是真、踏踏實實才是真,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真實的世界。但有沒有人想過,這一些也許也是虛擬的呢?聽起來有點滲人,可依然有一群人堅信,我們的地球並不是真實的,人類的歷史也不是真實的。
遊戲人生
2000年的時候,美國藝電公司推出一款爆紅的遊戲——《模擬人生》,玩家可以在裡面扮演一個角色,並在遊戲的背景下生活。這個被玩家操控的角色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市民,想要變成大人物就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當然,玩家也可以安於現狀,多注重日常生活,與鄰里之間和諧相處。總之,玩家會在裡面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款遊戲很快風靡全球,遊戲公司趁熱打鐵推出了後面的三部續作。許多人喜歡玩這款遊戲的原因就是,可以完全操控角色,在虛擬的世界裡為所欲為,幹平日裡不敢幹的事情。與《模擬人生》同一時期的遊戲,很多都偏向於角色扮演,比如《我的世界》、《饑荒》等。
遊戲中除了玩家扮演的角色外,還有一些NPC。所謂NPC是遊戲中非玩家扮演角色的簡稱,它們是由程式設計好的,用來推動遊戲主線或者支線故事的發展。玩家需要做出一些事情,才會觸發NPC的劇情。NPC很死板,只會完成某幾項活動,就連和玩家的對話,都是設計好的臺詞。它們就是一群沒有思想的提線木偶,參與這場遊戲。
遊戲推出後,部分玩家沉迷其中,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在玩,他們雖然愛這遊戲愛得深沉,但也分得清遊戲和自己的現實人生。然而,這款遊戲不僅給人們提供了娛樂,也給一些研究我們世界的科學家一個靈感:我們的世界真的是真實的嗎?我們會不會就像遊戲裡被操控的角色一樣?
被設計的地球
為什麼太陽系裡,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我們的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剛剛好,能接收到一定的熱量,又不至於被太陽炙烤。再或是,地球進化出了磁場和大氣,能夠保護最初的生命。是的,一開始人類很傲慢,看不起另外七個星球。
可隨著人類一股腦發射上去的的探測器們反映,火星和金星上,可能曾經都有水,只是因為未知原因,它們失去了原本的水。有人說,與其說是失去了水,不如說是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發現,這兩顆星球並不適合生命,於是放棄了稿子,讓火星或者金星一夜之間消失了水。
整個太陽系都是一場設計,就像遊戲《模擬人生》一樣,一開始只是想要設計出生命,隨著遊戲的進行,這個設計越來越複雜,最後出現了人類的文明。
假設地球真的是被設計出來的一款遊戲,設計者是誰呢?宇宙中蘊含著許許多多的能量,有很多是人類不知道的。而且很有可能一開始,設計者的目的並不是單單隻設計出地球。
大型模擬遊戲
玩過遊戲的都應該知道,很多時候,事情的發展並不是照著玩家設計的路線進行的。比如《模擬人生》裡有攻略帥哥美女的劇情,很多人會失敗,他們總會在一些細節上犯錯,從而觸發整個劇情線,出現失誤。同理,在最初設計之時,設計者並不只是為了設計地球,而是將八個行星都設計了一遍。
然而事情並沒有按照設計者的計劃來,因為與太陽的距離不同,在賦予各個行星水後,它們未必都能好好地保護自己的水,最後一套遊戲劇情走下來,只有地球堅持了下來。而且在地球形成之初還被一顆小行星撞擊,撞擊出的一部分和那顆小行星的碎片一起組成了月球。這次撞擊還讓地球的地軸傾斜,恰好形成了一個角度,可以分散地球表面的溫度。這個傾角在其他行星並不是沒有,但是都沒有地球傾斜得那麼完美。
地球的一切條件好的如此不可思議,難免讓人們認為巧合會不會太多了。由此我們可以猜測,設計之初,某種未知能量是想把其他行星一起設計有生命。但是事情並沒有按照設計者預計的計劃進行,綜合來看,只有地球比較符合預期的標準,因此設計者放棄了其他七顆行星,專攻地球,於是才有了地球最初的生命。
這場遊戲,也在地球進入生命階段後變得好玩了起來,在一步又一步的進化中,生命開始被塑造得千奇百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基因多樣性。但是這些生命也和最初設計時一樣,不可能每個都符合設計者的審美要求。
於是,對於那些不喜歡的物種,設計者採取滅絕的措施。隨著時間的推移,遊戲難度越來越大,設計者想要一種更聰明、更高效的生命來生活在地球上,於是它開始設計文明。可是這個難度比最初設計生命並篩選生命還要難。為了挑選出最優秀的樣本,各種人類之間相互殘殺。
歷史上的NPC
為了推動人類歷史的進展,設計者安插了很多NPC進來。回看歷史我們發現,人類每一次巨大的進步的背後總有一些天賦異稟的個體,他們推動著人類的歷史車輪向前。
比如人們總是懷疑達芬奇不是地球人,他如此的全能,若不是外星人改造,那就是穿越者。有很多人猜測,達芬奇的時代屬於文藝復興,這個時候歐洲剛結束中世紀,整個科技、藝術等方面百廢待興,於是需要一個領頭羊的存在。這個時候就需要達芬奇這樣的人才引領人類文明向前,於是達芬奇被設計出來了。
達芬奇就相當於整個人類文明遊戲裡的NPC,他會與歷史上的人們溝通,推動歷史發展,出發原本設計的發展線,以達到文明設想的高度。所以有人說達芬奇並不算是人類,他的任何一個成就放在個體身上都是無敵的存在,更別提它們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因此有人認為,人類歷史上極端優秀的個體,他們是設計的遊戲NPC,用來刺激人類文明的進步。
虛擬世界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總裁兼首席技術官馬斯克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是否認為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時,他語出驚人地說,我們的世界就是類似計算機設計出來的模型,而真實世界的機率不到十億分之一。雖然馬斯克這個人經常滿嘴火車跑,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是這次他的說法早在很久之前就有科學家提到。
十七世紀時期,法國哲學家、座標之父笛卡爾,歷史上已知的第一個認為我們活在虛幻中的人。他認為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個“惡魔”在操控,我們被這個惡魔無孔不入地支配著。
笛卡爾的這個“惡魔”很有可能就是之前假設的那個設計地球這個求生遊戲的設計者。馬斯克提到,我們都認為人工智慧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程式,可是有沒有人想過,人工智慧不是人類主動發明出來的,他和歷史上那些傑出的個體一樣,是設計者借人類之手推出的角色。或者乾脆就是設計者想要玩的一個新模式,一個用來取代我們的新遊戲角色。
已故的知名天文物理學家霍金,留下過幾條預言,其中就有一條:小心人工智慧。人們當時不知道,為何他是一個在天文、物理上專攻的科學家,要在他的非領域人工智慧上發表意見。現在回想起來,細思極恐。
霍金在很年輕的時候患上了脊椎疾病,慢慢地身體出現了萎縮,他喪失了說話和行動的能力,交流完全靠一臺計算機。霍金的主要成就都是在患上疾病之後,此時他的一切研究都是透過計算機發表的,並且他的計算機隨著科技的進步還在更新換代。
人們猜測,那個時候,霍金就已經“死”了,他的一切都受到了人工智慧的支配,包括他的大腦。那些透過電腦說的話、理論、發表的演講,都不是霍金本人的意願,是這條人工智慧在支配霍金。直到霍金去世之前,他短暫地拿回了自己大腦的主動權,警告人類小心人工智慧。早在霍金沒有去世之前,他和馬斯克等人就非常支援一位牛津教授發表的論文。
這位教授名叫尼克·波斯特羅姆,他在論文中寫到,我們的世界就是由程式編寫的,我們編寫程式只不過是在重複這個行為。而編寫我們世界程式的,是文明比我們高很多維度的高階生命體。人類文明只不過是程式設計的一段時間而已,在人類之後還會有新的程式出現,取代我們。
其實不單單是人類,地球每段歷史都是程式設計,我們不是第一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也不會是最後一批。總有後繼者從我們手裡接過這個世界,正如我們也是從其他動物手裡接過來的。
活在當下
不得不承認,人工智慧AI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儘管這些年關於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說法越演越烈,可是人類依舊沒有放棄研究人工智慧的腳步。馬斯克雖然在強調我們的虛擬世界,可這絲毫沒有影響他自己開發的人工智慧領域。
很多人都認為人工智慧是人類創造的,無論它怎樣聰明,它的程式是人類書寫的,所以人類可以百分之一百控制它,不會發生它取代人類的事情。可是更多科學家卻認為,人工智慧並非人類的傑作,可以說整個人類的文明與科技,都是更高維度的程式設計,我們的世界就是程式設計,就是虛擬的。
人工智慧很有可能不是人類主動想要程式設計,而是程式設計促使人類程式設計。這可不是套娃,有可能我們人類就是更高維度的文明生物設計出來的“AI”,然後我們又在這個基礎上製造出AI。
算下來,AI是我們在某種力量的驅使下發展出來的,它就是虛擬中的虛擬。很有可能某一天脫離我們這層虛擬,成為與我們平行的設計程式,那麼屆時人工智慧就會與我們呈現競爭關係。
不過這些可能會發生在很久之後,至少會有好幾代人不會看到這一場面,既然人工智慧帶來的是便利,我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處,能夠造福絕大部分人,至少現在不能放棄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