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魯門下臺到艾森豪威爾上臺期間,是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苟延殘喘的迴光返照。夏季攻勢,克拉克揚言要用坦克劈入戰楔入中朝鋼鐵防線,結果被我軍殲滅一萬餘人。秋季攻勢之中,聯合國軍更是搬出了一系列五顏六色的繡花腿功夫:克勞塞維茨迂迴,腓特烈反擊和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所換來的,是再被我軍殲滅一萬餘人。艾森豪威爾在一九五三年一月上任絕非偶然:軍旅世家的身世,霸王行動總指揮,以及,一副親民的面孔,一句話,美國壟斷大資本集團希望在其苟延殘喘之際,上演最後的迴光返照。
所以我們看到,艾森豪威爾那句不要言語,只要行動的豪言壯語;所以我們看到,麥克阿瑟仁川登陸的再度幽靈附體;所以我們看到,放蔣出籠配合美軍作戰的扭捏姿態;所以我們看到,英法反覆在戰俘問題上搖唇舞舌、助紂為虐的醜惡嘴臉。而當這一切都被超世之傑毛澤東在石家莊那座保育院休養期間,輕而易舉地化解之後,美帝國主義終於強弩之末、黔驢技窮,乖乖地再次走到談判桌前,請求我們與他們進行朝鮮戰爭停戰談判。
一九五三年二月十五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就朝鮮戰爭停戰問題向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提交了一份備忘錄,這份備忘錄提出了關於停戰協定的幾項原則。比如,停戰協定必須能使中朝軍隊接受,並且停止進犯(絕妙),同時也應該滿足美國的基本要求。再如,停戰協定應該使得參戰各方同意停止所有在朝鮮的敵對行動;設立貫穿朝鮮的非軍事區;所有地面部隊必須保持在原地;又如,設立停戰委員會監督停戰條款的具體實施,委員會隸屬於聯合國大會設立的和平委員會(絕妙),該委員會有在朝鮮全境不受限制的活動權利,委員會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中國(或者)朝鮮軍隊派遣的觀察家(引自:美國參議長聯席會議致國防部長備忘錄,《美國對外關係檔案》第二卷)。
備忘錄經馬歇爾稽核、修改和批准後,上交艾森豪威爾審批。後者於二月二十日通過了該檔案的審批後,授權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二十二日以前致電中朝方面,提議繼續朝鮮戰爭停戰談判。不過,美國提出的這份停戰談判備忘錄中水分極大,暗雷很多。比如,備忘錄聲稱中朝方面應該停止進犯,這樣一來,作為侵略者的聯合國軍反而高舉正義之旗,同時,如果我方接受美方提出的這一條文,則說明我方認可了美方的說法,這在道義上對我方極為不利。
再如,備忘錄聲稱要設立貫穿朝鮮的非軍事區。這一條文看似沒有破綻,其實也是暗雷。因為《國際法》中對非軍事區的界定是:戰爭雙方就爭議領土劃定的區域,在該區域中禁止一切敵對行動。問題在於,朝鮮半島——至少三八線以北——根本不是爭議領土,而是北朝鮮的固有領土。如果我方認可這一條文,就相當於承認整個朝鮮半島都是爭議領土區域,這將後患無窮。
又如,備忘錄聲稱所有地面部隊必須保持在原地。這意味著,即便雙方簽署停戰協定,聯合國軍也不會離開原地半步。因此,這一條文只是名曰停戰,實則變相爭取緩兵之計,重整再來。毛澤東曾經反覆強調,聯合國軍隊完全撤出朝鮮半島是中朝方面接受停戰協定的首要條件,這意味著,如果我方認可這一條文,就相當於給予敵軍重整旗鼓的機會。
不過儘管如此,重新坐在談判桌前總比繼續對抗有益得多。因此,對於克拉克在二月二十二日提出的停戰談判請求,毛澤東於三月十九日致電周恩來時認為,我們歡迎停戰談判,但是務必警惕美方此次停戰談判可能只是杜勒斯上臺之後的一種試探。因此,我方應該在商談過程中,根據談判事態發展,做出回應(毛澤東致周恩來電,手稿,一九五三年三月十九日)。
抗美援朝停戰談判在即,毛澤東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特意同蘇聯方面交換意見。當時,由於參加斯大林的葬禮,周恩來正好率領代表團在莫斯科停留。一九五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蘇聯的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布林加寧、赫魯曉夫、馬立克等人邀請周恩來出席商談朝鮮戰爭停戰談判的有關方案。
不過,雖然邀請我方出席會談,但他們對於朝鮮戰爭的立場,至今依然被人們誤解。如果我們僅從支援、反對這樣簡單的觀點看待蘇聯當年的立場,那就只能如同摩根索所言:這只是民眾樸素的善惡觀念。實際上,蘇聯的態度從始至終都是博弈的結果。比如,當時我方提出的停戰談判建議裡的第三條說: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對於這一點,蘇聯方面就認為,應該只提出停火,而不要休戰(《The Cold War In Asia》)。此中意味,大家可以細細思慮。
再如,當時莫洛托夫和布林加寧一致認為,為了爭取和平主動權,我方應該在戰俘問題上和美方妥協(周恩來致毛澤東電,手稿,一九五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然而這個妥協是我方絕對無法接受的,因為它要求部分戰俘被送往第三國,由美方設立的戰俘委員會管理,而這一委員會的所有委員,都來自西方國家。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妥協了,這些戰俘回家就會遙遙無期。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中朝方面終於再次和美方坐在談判桌前。三月二十三日,毛澤東給丁國鈺並告金日成的電報裡表示:關於克拉克在二月二十二日建議的戰俘和停戰談判之事,我方表示同意考慮。
不過,抗美援朝談判在即,毛澤東卻緊急作出一項決策:他向剛剛前往朝鮮負責停戰談判的彭德懷發出一封急電,這封急電要求彭德懷不要在停戰談判協定上簽字。
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九日,彭德懷乘坐火車前往朝鮮。二十日,抵達平壤。二十一日,毛澤東緊急致電彭德懷:
停戰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方能決定。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毛澤東致彭德懷電,手稿,一九五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毛澤東之所以緊急致電彭德懷不要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是因為南朝鮮李承晚開始破壞和談程序。筆者查閱了美國曆史作家沃爾特·赫姆斯的著作《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其中詳細記載了這段時間李承晚與艾森豪威爾就朝鮮停戰談判進行的一系列行動。
一九五三年四月十五日,艾森豪威爾令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致函李承晚,希望他能親赴美國商談朝鮮戰爭事宜。李承晚當時已經感到事態發展不妙,他在日記中表達了獨立作戰的想法(這一想法可追溯至一九五一年初次談判期間)。
二十二日,李承晚抵達美國後,即刻會見艾森豪威爾,後者明確告訴李承晚,美國要嚴肅對待停戰談判一事,暫時不再尋求武裝干涉朝鮮事宜。不過艾森豪威爾也沒有將事情做絕,他安撫李承晚道:美國在取得必要的國會撥款下,準備繼續給予韓國經濟援助。然而,這一打擊對於李承晚依然是致命的,因為他在一九五二年的總統直選中,民意調查很低,不得不利用強行透過的拔萃改憲案來獲得總統連任。如果美國同意和談,就意味著李承晚的職業生涯極有可能立刻畫上句號。
二十四日,李承晚回應了艾森豪威爾:如果美國與中朝方面達成一致,允許志願軍駐紮在鴨綠江以南的任何地區,他決定退出聯合國軍,獨自與中朝聯軍作戰。五月初,李承晚開始大造聲勢,他在漢城、釜山地區連續舉行大規模群眾示威遊行,妄圖利用淳樸的朝鮮人民豎起自己的正義大旗。同時,他開始調兵遣將。
一九五三年六月十日,從西至東,李承晚依次在戰線上佈置了南朝鮮第一師、第二師、第九師、第七師、第十一師、第三師、第六師、第八師、第五師和第二十師,兵力總計十萬餘人,依次向朔寧、玉洞裡、金化、金城、白石山、西希裡等方向推進。當時,按照我軍的計劃,準備在夏季反擊戰中再給予美軍一個致命打擊。此時,李承晚率先出擊,我方正好以逸待勞,及時作出調整,由原定的打擊美軍為主,打擊偽軍為輔,改為全力打擊南朝鮮軍。
對於李承晚這次困獸之鬥,許多人都認為是出自他的個人動機,對此筆者不能苟同。筆者有大量證據可以證明,美國依然站在幕後。首先,是豪森豪威爾親自承認的,對李承晚實施經濟援助。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李承晚公開表示要單獨作戰。二十八日——僅僅四天之後——美國國會就一次性向李承晚集團撥款兩億美元,注意,這次撥款數額佔一九五零年朝鮮戰爭爆發以來,到一九五二年年底的撥款總額的四分之三,如果截止到一九五三年四月則為三分之二。李承晚公開聲稱單獨作戰之時,美國卻予以其最大限度的經濟支援,這足以說明當時美國的真正意圖,是再次借力打力。
其次,美國信誓旦旦要與中朝方面談判,但在實際行動方面卻反其道而行之。一九五三年五月下旬,美軍第一軍、第九軍和第十軍不但沒有按照既定協議後撤兩公里,從而撤出非軍事區,甚至繼續向前線緩慢挺進了數公里之多。比如,美國第七師原本駐紮在漣川一線,後來挺進至火光壁一線;第三師原本駐紮在上城裡一線,後來挺進至中墨谷一線;四十師從楊口挺進至野村裡;四十五師從第七峰挺進至白石山。在李承晚公開聲稱單獨作戰之時,美軍卻不但沒有後撤,甚至沒有停留在原地,而是緩慢向前線推進,這再次證明美國的真正意圖是坐山觀虎鬥,然後相機行事。
至此,我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毛澤東這一緊急決策的高瞻遠矚。如同歷次戰役期間他所作的一樣,在最後停戰在即之時,他依然沒有放鬆警惕,時刻緊密而細緻地觀察著敵軍的每一個行動和每一次決策。他始終抓住而又巧妙靈活地使用和談與戰鬥這兩種手段,雙管齊下,互相配合,針鋒相對,毫不放鬆。
對於毛澤東這一決策,彭德懷也是由衷地敬佩。一九五四年,當彭德懷回憶起朝鮮戰爭停戰談判之際的局面時認為:
當時大多數人覺得戰爭這次肯定是要結束了,唯獨毛主席不這麼認為。不管美國人使用多麼隱蔽的手段,他總是能一針見血地看出來,這是他作為一位偉大的戰略家和偉大的人的遠見卓識。——《彭德懷自述》
由於毛澤東及時地、敏銳地、正確地認識到了當時的局勢現狀,中朝聯軍再次聯手揭露了聯合國軍的真實意圖。誠如毛澤東所言:美帝國主義採用了很多辦法和我們鬥爭,沒有一樣不遭到失敗。只要他們一天不放棄那種蠻橫無理的要求和擴大侵略的陰謀,我們就一刻也不能鬆懈(《毛澤東傳》,第三卷,第一千一百四十一頁)。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三日,中朝軍隊突然向全部南朝鮮軍防線發動猛攻,僅僅五日,就殲敵近八萬人,徹底擊垮了李承晚的鬥志,也徹底粉碎了美國的一切企圖和希望。美國人再也不敢奢望能對中朝聯軍造成任何威脅了。二十七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終於以我方的圓滿勝利畫上句號。
這一日的談判桌上,沒有發來任何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