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表示,經過幾十年全球化發展之後,中俄在經貿領域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西方的想象。美媒12日的專欄文章指出,當前美國已經無法透過經濟制裁實現讓俄羅斯妥協,因為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能源貿易關係到美俄歐三邊關係的穩定,一旦俄羅斯因為制裁而不能向歐洲提供能源產品,那麼其結果必然是美歐之間的矛盾再度激化。文章聳人聽聞的表示:中俄兩國在經濟領域的抗壓能力肯定更強。全球化為中俄提供了不對稱的力量,而西方的戰略力量被削弱了,美國威脅不了俄羅斯,更不要想在臺海問題上威脅中國。
俄羅斯對獨聯體地區的整合強化
俄羅斯對於獨聯體地區的整合由來已久。在經濟方面,1993年獨聯體成員國醞釀簽署了《經濟聯盟條約》,1994年簽署了《關於建立獨聯體自由貿易區的協議》,各國邁出了經濟合作的第一步。1995年,獨聯體一體化最積極的國家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簽署了《關稅聯盟協議》。該協議規定消除三國經濟主體合作的壁壘,保證商品自由流動和良性竟爭。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分別於19%年和1999年加人了該協議。在後期發展中,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亞美尼亞建立了形式多樣的區域經濟聯合體,如1999年成立的俄白聯盟國家、2000年成立的歐亞經濟共同體、2015年成立的歐亞經濟聯盟。到2015年8月,歐亞經濟聯盟有俄、哈、白、亞、吉五個成員國。至此,作為獨聯體地區的一個新興的次區域一體化組織,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面積達到2 028多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3. 62%,人口超過1. 821億,佔世界人口的2.55%VO 2017年和2020年,摩爾多瓦和烏茲別克分別成為歐亞經濟聯盟的觀察員國。歐亞經濟聯盟的建立和發展標誌著獨聯體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人相對成熟的階段。
再次,安全方面,1992年5月15日,俄羅斯與亞美尼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烏茲別克簽署了《集體安全條約》,希望透過安全領域的實質性合作來規避地緣和安全風險。以2022年集安組織協力幫助哈薩克平息國內內亂為標誌,集安組織將會繼續在現有框架下履行維護地區和平的職責,地區內包括納卡衝突在內的一系列國家間矛盾將可能在多邊框架下得到緩和,美國倡導的“顏色革命”和“民主滲透”等手段將很難在中亞的獨聯體國家之中生效。至於美國在近些年推崇的所謂“極限施壓”手段,則在俄羅斯不斷的推進歐亞聯盟的大趨勢下被一定程度的抵消。當前,西歐方面需要俄羅斯主導的歐亞聯盟提供穩定且便宜的能源產品,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如果美國在制裁俄羅斯方面一意孤行,反而可能會加劇美歐之間的矛盾。
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更緊密
作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在亞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凸顯,己經成為大多數週邊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在經濟總量方面,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了2.3%的增長,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8%。在貿易另一面,亞洲主要經濟體在零部件產品貿易中高度依賴中國,在亞洲貿易額前22位的零部件產品中,有18種主要依賴中國。2020年東盟首次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使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關係在亞洲貿易中處於核心地位。在投資方面,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降幅高達42%,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只下降了4%。中國2020年吸引的直接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仍保持增長,成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資目的地。而從疫情中復甦和穩定發展的中國也將進一步增加對亞洲和全球的投資。在產業鏈方面,亞洲尤其是東亞有許多優勢產業,汽車及其零部件、鋼鐵、液晶電視、液晶面板、電話、智慧手機、半導體等產業鏈均集中在這裡,而目亞洲區域內零部件產品貿易近十年來一直是亞洲內部經濟體之間貿易增長的核心。中國在亞洲生產網路中也始終起到關鍵作用,快速的經濟發展促進了亞洲工廠的崛起、壯大。疫情的暴發雖然導致中國和亞洲國家部分生產網路的中斷,也使各國在貿易和投資中更加註重區域化和安全因素,但從中長期看,亞洲的製造業中心地位不會轉移。亞洲主要經濟體仍將高度依賴亞洲工廠,亞洲工廠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也將遠高於美國、日本和其他經濟體。中國及其周邊地區在世界經濟版圖上的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這種經貿趨勢,正在將美國的東南亞“小弟”們從白宮身邊拉走,使得美國發起的印太戰略難以在印太地區產生廣泛的響應,最終只能落腳到寥寥幾個國家之上,形成鬆散的所謂“安全對話機制”,也就是我們當前看到的“四國安全對話機制”。
盟友也不見得好使
與冷戰時期不同,蘇聯主導的東方國家集團與美國主導的西方國家集團之間長年累月的軍備競賽使得雙方的軍事衝突風險不斷上升。在冷戰後期,這種切實的滅國威脅籠罩著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國家。外部的威脅使得東西方陣營內的國家高度團結,力爭在可能爆發的全球戰爭之中得以存活。而當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新時代到來之後,全球各個國家面臨的這種“安全威脅”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東方經濟快車”吸引了眾多國家的注意其中不乏美國的“鐵桿盟友”。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想要鼓動所謂的盟友參加到“國家集團間對抗”之中的難度陡然增大。經歷過冷戰腥風血雨的美國盟友們清楚的知道,中國不是蘇聯,你美國鼓動我們站在第一線也並非是為了什麼自由世界的存續,而純粹是維護華盛頓當局一家的霸權。武的動不了,文的也難起效——特朗普時期已經嘗試過對華極限施壓的種種手段,最終結果是美國越打越弱,中國巋然不動。拜登上臺後想要打造所謂“排除中國的全球供應鏈”,最終也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效果,反而不斷驗證“世界離不開中國”。實際上,並非是經貿制裁工具不好用了,而是美國的戰略思想必須要更換了,不斷的炒作零和博弈思維,下場也就只能是損己不利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