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李曼英
通訊員 溫紅蕾黃潔瑩
“這個是聖女果,說對了,真棒,給你!”“哇,你投的籃球進球框了,你越來越厲害了!”“來,我們今天用右手抓積木,搭一個火車好不好?”……1月12日,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醫學科內,工作人員正在教患兒們完成特殊的“作業治療”。
“作業治療”是什麼?與校園裡學生們的作業又有何區別?連日來,極目新聞記者從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醫學科瞭解到,“作業治療”主要是透過輕鬆有趣的遊戲,有針對性地幫助有需要的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它的服務物件主要是患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關節障礙、外傷、認知心理障礙、發育障礙等疾病的患兒,最終目的是幫助患兒們生活自理、重返社會。每一年,都有不少患兒透過這種治療方式,讓身體和心理功能得到改善。
每天“作業”治療,偏癱男童右手功能好轉
2歲的童童(化名)家住武昌,半歲的時候,父母發現他右手沒有左手靈活。一開始,他們以為童童是個“左撇子”,還調侃習慣用左手的孩子聰明,沒有特別在意。
讓童童父母沒有想到的是,隨著時間慢慢推移,這種趨勢變得越來越明顯,童童的右手越來越僵硬。生活裡,童童很少主動使用右手,即使偶爾使用右手抓握東西,也顯得異常吃力,就連面部表情也會顯得扭曲。去年,父母帶著童童前往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醫學科就診。接診醫生詳細問詢並安排檢查後判斷,童童是因出生缺氧導致的右側偏癱。
“那不就是個殘疾人,我兒子以後的生活怎麼辦啊?”童童母親一下子慌了神。康復醫生告訴童童父母,透過“作業治療”可以儘量提升童童的肢體能力。
進行“作業治療”時,康復醫生讓童童握竹筒、堆積木,訓練他的右手抓握能力。有了一定進展後,又指導他捏珠子,讓他的右手手指能夠完成更精細的動作。童童媽媽全程陪同,在醫院裡跟著醫生學,回家了帶童童繼續練習。日復一日,如今童童的右手已經可以輕鬆握住積木,用小手指捏珠子也不再困難。
下一步,醫生們將結合童童的實際情況為他設計“新遊戲”,讓他能儘快趕上同齡孩子的進度,以適應幼兒園的學習生活。
寓教於樂,這些個性化的“作業”兼具趣味
1月12日,極目新聞記者在該院兒童康復醫學科看到,有不少來接受“作業治療”的患兒。他們在康復醫生指導下,投籃、堆積木、看圖識物……據介紹,就算是玩同一個專案,不同患兒的針對性也不同。比如堆積木,有的患兒是練習抓握能力,有的則要改善對立體空間的感知能力。
“孩子天性愛玩,理解能力和耐心也有限,要讓他們完成訓練,必須做到寓教於樂,讓這個過程有趣起來,他們才容易接受。”兒童康復醫學科主管技師羅娜介紹。醫生們會根據每個患兒不同的病情、個性,為他們選擇不同的“作業治療”方案,把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操作變成一個個遊戲,並且將這些“小作業”分發給患兒和家長,醫院、家庭一起努力,幫助患兒們迴歸正常生活。
據瞭解,“作業治療”的最終目的是讓患兒能夠生活自理、重返社會。先透過提高他們的肢體能力,讓他們能夠自理生活,比如更衣、洗漱、書寫等。藉助遊戲、集體活動的方式,也能更好地促進他們融入集體,保持相對穩定的情緒。
“再有趣的遊戲,要反反覆覆地做,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非常需要家長們的配合,能夠不打折扣地完成每項‘小作業’。”羅娜表示,有不少家長,一看到孩子哭鬧就很心疼,立馬停止訓練或者減弱訓練強度,“作業一打折,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治療效果打折,更糟的是很可能錯過患兒的最佳訓練調整時機,留下終身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