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樣的認識已經深入家長們的內心,不管自己家庭條件怎樣,“砸鍋賣鐵”也要供學生讀書。
不過在現實因素面前,一些理想就變得蒼白無力,由於家庭收入的不同,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質量也是不同的,這些微小的因素會在日積月累中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根據家庭收入的高低,各種家庭被某些機構分成10個“層次”,一般處於“窮”這一階段的家庭在學生擇業時,眼光受限也比較多。
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多讓孩子從事這三類工作
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的整體收入每年低於8萬元的,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在學生畢業後,多會讓孩子從事三類工作。
公務員:大家可能覺得公務員挺好的,發展待遇都很好,不過同樣是公務員崗位,薪資和晉升機會都是有很大差別的,而一般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自己飽受了工作奔波的辛苦。
在這些家長的眼裡,公務員不管是城市裡還是鄉鎮,考生了就是穩定,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比一般的工作更體面。他們不知道的是鄉鎮公務員非常辛苦,而且待遇很低,即便考上了,也很難有更好的發展。
教師:在一般家長眼裡,能做一個小學老師,是“一年放半年假”,還有編制,那就意味著有退休金,可以“養老”,這就很讓人滿意了。
老師的發展當然也是分地區的,除了個別大城市,老師的整體收入並沒有非常高,而且現在也不是每個師範生都能順利入編,有時一個崗位有幾百人競爭,考編分數也是越來越卷。
成為軍人:軍人的待遇很不錯,尤其是評上三期士官以後,也是相對穩定的,而這一點真是低收入家庭最看重的,這類家庭在高中或大學時就會鼓勵學生當兵,在部隊中發展。
如果透過大學考上軍校確實很不錯,軍校還有各類補助,不過軍人的發展後期需要綜合實力,“三無家庭”可能幫不上忙。
低收入家庭的家長最看重孩子工作的三個特點就是有面子、穩定新高、有保障,以上三類工作都是非常滿足這個要求的。
“窮人定律”難打破?“起跑線”輸在了這一點
“窮人思維”很可怕?的確,“窮人”並不是直接輸在了金錢方面,而是輸在了思考的高度和深度,一般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從事是相對比較辛苦的工作。
這類工作大量佔據時間,而原因也是他們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並不高,對家裡學生的教育方式缺少眼界和深度的分析,在報考大學和專業時難以做出合理的選擇。
比如現在非常熱門的計算機專業,程式設計師,資訊保安員等相關收入都是非常高的,而很多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對於這些工作本身就缺少認識,認為在大企業也不如有編制,可能不會支援學生報這類專業。
“窮人思維”就是一種限制性思維,因為家庭能提供的支援非常少,提供給學生試錯的機會比較少,承擔不起試錯的成本,只能在謹小慎微中如履薄冰。
個人分析: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就業時應該如何抉擇?
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學習時反而會更加努力,想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在就業時應該如何選擇呢?
謹慎選擇大城市:大城市看上去工資非常高,其實花銷也很高,像北上廣可能工資上萬是相對容易的,不過房價也是平均六七萬,沒有家庭的支援,根本無法買房立足。
選擇二三線城市更有可能早一些買房穩定下來,慢慢發展事業,大城市的發展還是需要家庭的助力的,低收入家庭一般沒有這個條件。
儘量進入高薪行業:如果家庭在擇業和發展上不能給予幫助,那就更要自己做對選擇。
在大學時除了自己的專業,要多去關注對大學生就業情況的統計和分析,如果自己的行業在畢業時不再受歡迎,儘量學習高薪行業的技術,及時轉行。
形成獨立的思考:對於這類家庭的學生來說,父輩能提供的有效建議比較少,更應該早點獨立起來,不能完全聽父輩的話,要自己對職業的興趣和特長形成認識。
多去了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發揮自己的價值,工作時也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考取相應的證書等,在薪資方面有更好的提升。
個人分析:對於低收入家庭學生來說,想要“逆襲”的最佳途徑仍舊是讀書,而且在高中時,想透過努力考一個好大學是完全能實現的,如果說覺得高中學習很苦,那麼以後的工作抉擇只會更難更苦,儘量考一個高學歷,選擇好的專業,依舊是最好的出路。
今日話題:你認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應該如何突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