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租客”成了一個尷尬的身份。
受到疫情影響,一些企業暫停復工,打工人們在家“待業”,住在大城市的小出租屋裡,沒有收入來源卻交著不菲的房租。回家過年的打工仔被疫情留在了家鄉,想要提前解約還要付不少違約金。
一個個問題接踵而來,讓人感到不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了買房的重要性,房子就是安全感的來源。
這時候才發現,原來,家徒四壁也是一種幸福,畢竟家有四壁。
1.疫情催生無房恐慌
疫情期間,各種揪心的故事頻繁上演。
2020年8月,“成都巢客遇家跑路”登上同城熱搜,巢客維權群比比皆是。租房平臺採用高價收房,低價出租的方式,對房東採取按月支付,對租客採取收取一整年房租加一個月押金。八月初,公司所有業務員離職,辦公室人去樓空。據不完全統計,僅成都就有17000多位房東及租客受騙。
原本號稱成為“年輕一族異鄉的家”的巢客,直接變成了年輕一族的噩夢,讓不少年輕人流落街頭,無家可歸。
還有一批歸鄉心切的打工人,早早地踏上了回鄉之路,卻沒想到,這一回,卻沒了回城的路。疫情的突然嚴重,很多公司延遲復工,開工遙遙無期,想要減少損失提前解約的租客們還要承擔相應的違約金。
2月,全國超10城開始超嚴管控,釋出無房遣返令。這“一刀切”的操作對於很多“租房黨”來說無疑是平地一聲雷。
如果一直租房,就有可能經歷房東賣房、漲租和城市防控疫情產生的一系列連鎖事情,各種不穩定因素,讓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疫情之後要攢錢買房”的想法。
2.年輕人的買房夢
“北京地鐵房精裝loft,140W”“60平復式墅級裝修,百家湖商圈,100萬帶回家” “河西CBD商務中心,總價80萬拎包入住”“58W上海市區安家”微博、小紅書以及線下的各種房源推薦深深吸引住了年輕的打工人,這些房子就像是樹上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果子,讓“在一線城市安個家”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動輒幾百上千萬,讓年輕人望而興嘆。便宜的小區大多老舊破敗,剝落的牆皮、狹窄的樓道、昏暗的燈光,住著的多是老年人。這時候,低總價、高顏值、地理位置好的Loft公寓都佔上風,就像一塊強力磁一樣,對年輕人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線上線下的宣傳也非常“到位”,主要面向單身但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年輕女性。小紅書等平臺上各種“一鏡到底”的影片和精緻的樣板間,全部都是女孩子們對都市生活的幻想。
雖然公寓不是很大,但是上下兩層的複式結構、樓梯,精緻的傢俱,客廳、廚房、房間的明確分割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光是看到就能想象到獨居的快樂,儼然成了人們眼裡的“白月光”。
特別是對於女孩子來說,有了房子就有了底氣和安全感,不用擔心老舊小區的治安問題、還可以作為婚前財產體現經濟獨立。即使自己不住了,這樣的房子上下兩層分開出租說不定也能把本金賺回來。
就像蘑菇,越是鮮亮的東西越容易有毒。能輕易挑撥年輕人心絃的Loft,內裡到底裝的是什麼?
3.精緻Loft下的暗坑
打工人們把這個精緻的公寓當做“城市第一站”,在動輒上萬的月供面前,這樣一個公寓就好像是快節奏時代裡的倍速鍵,切個0.75不是問題。
可是當你撕開糖紙,吃著吃著就發現,這巧克力是芥末流心。那些看似精緻卓越的loft,實則像被開採過河沙的水域,處處是坑。
Loft公寓一般分為普通住宅和商業住宅兩種,商業住宅居多。和普通住宅70年產權不同,這類房子的產權只有40年。這40年是從開發商拿地起計算的,等你搬進去,剩餘多少年只能自己算了。
各地對公寓的監管也嚴,北京、上海等地就出臺過整頓政策(拆牆、拆煤氣、拆上下水)等,讓令人嚮往的公寓直接變成兩個通電的水泥盒子。
很多公寓是靠著“複式”吸引消費者的,比如“買一層送一層”“上下分割槽”,聽起來很好,但是這個“好”是有前提的。就是層高,很多公寓買一送一是因為層高不高,送的那一層是硬隔出來的,上樓睡個覺都得“滾”進去。
如果為了投資購買,也就得更小心了。住宅的首付30W,貸款年限也較長,這意味著可以用較少的錢提前買到大一點的房子。
但是公寓首付50%,貸款年限10年,很明顯,價值大打折扣。
另一個就是升值空間和稅費。除了不能落戶沒有學區外,同地段的公寓升值空間也遠遠不如住宅,如果想要進行二手交易,每一個手續的稅費都比住宅高出不少。
這樣的房子,你會考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