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中亞國家的名字(狹義上指中亞五國),都是以斯坦結尾的,雖然這些國家很多與我國接壤,但是對我們來說他們卻依然那樣的神秘,對他們的僅有了解可能更多的來源於前蘇聯,最近哈薩克的動亂局勢,又讓我們的視線重新聚焦到中亞,從地緣政治看,中亞連線了亞歐大陸,戰略位置極其重要,而且由於和我國曆史上的淵源,是我國極力與這些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的原因,那麼為什麼這些國家的名字中都有“斯坦”呢?
我們從名字的詞根的角度說起,字尾 -stan 是波斯語中“土地”“地方”或“國家”的意思。後來演化為代指某個民族聚居的地方,這個字尾在中亞和西亞和南亞地區都很常見,受波斯文化的影響很大。類似的用法比如:
Kazakhstan (哈薩克)、Kyrgyzstan(吉爾吉斯斯坦)、Tajikistan(塔吉克)、Turkmenistan(土庫曼)、Uzbekistan (烏茲別克)
當然也有例外的巧合,
Pakistan 巴基斯坦(意為純淨的土地,名稱由五個地名的字母縮寫組成 Punjab, Afghan, Kashmir, Sindh, Baluchistan)
Palestine(巴勒斯坦,雖然名稱是巴勒斯坦,但是卻是以Stine結尾,屬於閃語族,不同於波斯語或者印歐語系,有“人”的意思)
除了以上國家以斯坦命名,有些國家的省或地區以斯坦命名,比如伊朗的一些省,上面提到的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Baluchistan,還有印度的印度斯坦邦、俄羅斯聯邦下的自治共和國,比如達吉斯坦共和國等,亞塞拜然的行政區劃等,這個不只是中亞這幾個國家命名的習慣,英語和日耳曼語言也以類似的方式使用“land”,土地的意思,比如England,英格蘭,指的是盎格魯的土地;德國,Deutschland,指的是德意志的土地,類似的還有芬蘭、波蘭、蘇格蘭、愛爾蘭、荷蘭、格陵蘭、紐西蘭等。
很有意思的是現在還有一個國家稱呼我們為斯坦,就是歐亞交界處的亞美尼亞,最早我們被稱呼“Cenastan”,意為秦那斯坦,來源中國秦朝,後演化成了“Cinastan”,而“Cinastan”最早來源於梵語“Cīnasthāna”,而“Cīna”曾被翻譯為“震旦”,有曙光、黎明的意思
那麼為什麼“斯坦”會是來源於波斯語呢?
在公元前一千年,中亞的居民為古代東伊朗族遊牧民,所操語言屬印歐語系。據考證,古伊朗部落於公元前兩千年就居住於該地(一說來自高加索),這些部落都說伊朗語。到了公元前6世紀末,伊朗西部的波斯人建立了遼闊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貝希斯敦銘文》記載了波斯人在東方佔領的地區,這其中就包括了中亞的地區。
為什麼中亞人不說波斯語而改為使用突厥語了呢?
隨著突厥人的崛起,波斯語的使用逐漸減弱。原始突厥人屬於黃種人,講突厥語,6世紀興起於蒙古草原和中亞,以遊牧民族部落為主,後部落聯合建立了突厥汗國,建立自己的王朝,並透過武力向西、東一路擴張,征服地域一度非常遼闊。在向西征服的過程中和當地印歐民族融合,成為黃白混血人種,但古波斯人的一些語言和文化習慣並未完全消失,比如“-stan”的用法,後來傳入突厥語,是波斯語的羅馬字母轉寫形式。一部分沒有被融合的古波斯人後裔不得不退居到費爾幹納盆地,最終演變成了現在的塔吉克人,所以中亞五國除了塔吉克,其他幾個國家主體民族都屬於突厥語民族,屬於突厥帝國後的遺存。
為什麼蒙古人征服後突厥語還得以保留呢?
公元13世紀,在先後經歷了數個突厥王朝後,中亞被蒙古帝國征服,但突厥語還是一直被沿用,一個簡單的解釋是,蒙古人的征服和佔領發生在很短的時間(約 200 年)內,蒙古人口和突厥民族比起來,相對少很多,同時很少有蒙古人真正定居在被征服的領土上。採用一種新語言是一個相當大的文化轉變—-類似的事情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定居者才能生效。 中亞突厥化始於6世紀(蒙古入侵前700年)。當蒙古人進攻中亞時,他們用突厥士兵(同樣的遊牧民族)補充了他們的軍隊。很多蒙古人被更多的突厥人同化了。
蒙古帝國擴張圖 1206-1294 (1279年元朝滅南宋,自此中國併入元朝版圖,這是中國第一次被非漢族完全統治)
19世紀後期,俄羅斯帝國征服了此地區的大部分地區,後來成了蘇聯的一部分,五國同時統治了很長一段時期,雖然由於俄語被強制推行,慢慢俄語成為通行語言,但作為民族語言,突厥語也同時保留了下來。由此可見中亞幾國被稱為“斯坦”,和其語言、文化、民族、國家等歷史都息息相關。蘇聯解體後,雖陸續開始了建國,但曾經歷史上的幾次統一,基於相似的語言、文化,國家的名字中都以“斯坦”結尾,也就能說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