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蒙古之別
“內蒙古”為“漠南蒙古”,是繼承成吉思汗、忽必烈、元順帝一系蒙古部族,從後金時期就已歸附,與滿清貴族保持和親傳統,地位高於外蒙古,與內地聯絡密切。
“外蒙古”為“漠北蒙古”,包括土謝圖汗部、賽音諾顏部和札薩克圖汗部等,因為1688年受到準噶爾部大舉進攻,被迫投奔清朝。外蒙王公向清帝稱臣納供,接受冊封,但卻是“高度自治”的半獨立王國。
清末謀求獨立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朝開始改革,以增加賦稅,用於對外賠款。外蒙被改製為行省,由中央政府直接行使行政、徵稅等權力。改革不僅增加普通牧民負擔,王公貴族原有的政治、經濟等特權受到一定損害,對朝廷不滿情緒日增。
辛亥革命爆發後,杭達多爾濟等獨立人士利用清政府崩潰在即,裡應外合俄軍包圍庫倫辦事大臣衙門,解除清軍駐守武裝,並將朝廷派駐人員全部押送出境。
1911年12月1日,杭達多爾濟、車林齊密特等王公喇嘛在庫倫宣佈“獨立”,擁立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登基。
收復外蒙的機會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沙俄無暇顧及東方,與中國簽訂了《中俄蒙協約》,承認中國對外蒙的宗主權,外蒙是中國領土,採用民國紀年,仍然“高度自治”。
1919年11月(俄歷10月),十月革命爆發,俄處於內戰狀態。民國總統徐世昌抓住時機,宣佈廢除《中俄蒙協約》,取消外蒙自治,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徐樹錚率西北邊防軍第一師進入外蒙,擊潰獨立武裝,收復唐努烏梁海。
政權穩定後,蘇聯逐漸在外蒙扶持親俄勢力,而同期中國卻陷入軍閥混戰。1924年5月20日,蘇聯支援“蒙古人民革命黨”接管政權,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庫倫改名為烏蘭巴托。新政權複製蘇聯制度,允許蘇聯駐軍。原本屬於外蒙的唐努烏梁海也乘機宣佈“獨立”。但是“蒙古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長期得不到承認。
1945年6月30日,二戰勝利前夕,宋子文攜蔣介石親筆信抵達莫斯科,商談合作條約,外蒙議題再次放到桌面。
斯大林引用《雅爾塔協定》中“外蒙古之現狀,應加以儲存”的條款,表示如中國不同意外蒙獨立,蘇聯就不會出兵東北。此事說來話長,1年前,處於優勢的國軍在豫湘桂戰役慘敗,使國際社會對國民政府抗戰決心和能力產生疑問。盟軍決定犧牲中國利益,換取蘇聯對日作戰,於是《雅爾塔協定》就有了上述涉外蒙條款,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蔣介石為顧及顏面,提議以“全民公決”形式決定外蒙前途,得到蘇聯同意。1945年10月22日,經過統計487409張選票,全票贊成獨立。1946年1月3日,蔣介石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
臺灣“偽政權”的自嗨
1953年,在國民黨“七大”上,為離間中蘇關係,推卸其丟失國土責任,蔣介石單方面宣佈廢除此前他自己批准的賣國條約。蔣此舉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民國時期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