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是一座連通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大橋,它於2009年底動工建設,設計使用壽命達120 年,不過在2017年港珠澳大橋即將完工前,香港廉政公署卻受到了一起關於貪汙的投訴,有人聲稱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一家承包商涉嫌貪汙,並提供了虛假的混凝土壓力測試報告。
港珠澳大橋作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建造過程中所用的混凝土超過百萬噸,如果混凝土質量不過關,可能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因而廉政公署很快啟動了調查,並對18名嫌疑人進行了調查,在此過程中,他們面臨了一個經典的困境,即囚徒困境。
不尋常的報告,牽扯出一起造假案
混凝土是我們的最為常見的建築材料之一,這種材料的特性就是在剛生產出來時,其強度是無法立刻被驗證的,因為這時混凝土還處於流動的狀態中,我們需要等混凝土凝固成型一段時間後,再對混凝土進行檢測,才能得出的比較準確的結果。
根據科學研究,雖然混凝土強度會隨著化學反應的越來越充分而不斷增強,且這個過程是永不停止的,但其強度增長的速度是越來越慢的,在混凝土養護至28天時,其強度與112天時的差距只有5%。
因此工程界通常將28天作為一個分界點,在養護混凝土28天時對混凝土進行強度檢測,這次檢測所生成的資料就是混凝土的強度。
在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動工時,負責檢測混凝土強度的就是大嶼山北部的小蠔灣試驗所,這間試驗所從2012年開始執行,期間似乎一直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港珠澳大橋工程也在順利推進當中。
但在2017年時,香港廉政公署突然收到一起貪汙投訴,指出該試驗所提供了虛假的混凝土壓力測試報告,廉政公署隨即啟動調查程式。
據後來廉政公署公開的訊息顯示,2016年時,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人員在對檢測報告進行檢查時,發現了小蠔灣試驗所的檢測報告存在4個疑點。
首先是同一件混凝土檢測樣品有兩張記錄單,根據檢測程式,一件混凝土樣品在壓力測試中需要達到被壓壞的程度,所得出的資料才是混凝土強度,也就是說,一件混凝土樣品基本不可能存在第二次檢測的可能性。
其次是兩張記錄單中的測試時間僅相差1分多鐘,但實際上進行一次檢測需要至少2-3分鐘的時間,因此這1分多鐘的時間差一定存在某種貓膩。
第三,不同批次的測試樣本穿插測試,混凝土測試有著嚴格的時間要求,基本不會存在穿插測試的情況,因此這一點也十分可疑。
最後則是有一部分記錄單出現了跳號的現象,記錄單是電腦按順序自動生成的,基本不會存在跳號的可能性,記錄單跳號通常意味著期間進行過其他測試。
因為報告的不同尋常,在調查后土木工程拓展署最終將該起案件轉交廉政公署調查。2017年,試驗所18名員工被列為嫌疑人進行審訊,而在這場審訊中,調查人員面臨了一個經典的難題,即囚徒困境。
相互懷疑、相互背叛
所謂囚徒困境,是一個著名的博弈論模式,簡單而言,就是經常抓住了兩名共同犯罪的犯罪的嫌疑犯,但因為缺乏證據,就將他們隔離審訊,並分別告訴兩人,如果兩人都不認罪,各入獄1年,如果兩人都認罪坦白,各入獄8年,而如果一人坦白、一人抵賴,抵賴的人入獄10年,坦白者無罪釋放。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兩個人都抵賴,各入獄1年是這個問題的最優解,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兩個當局者迷的嫌疑人都會選擇坦白,因為兩個嫌疑人不能相互溝通,雙方都會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也就是說,兩人都會覺得,如果自己坦白,假如對方也坦白,那大不了就是大家一起坐牢8年,但如果對方選擇了抵賴,那麼自己就可以無罪釋放,而對方則會坐牢10年;
相反,如果自己選擇了抵賴,那麼自己可能會坐牢10年或者1年,在無法串供的情況下,選擇後者風險太大,因此,在囚徒困境中通常兩個人都會選擇坦白。
在這一次的報告造假案當中也是如此,在調查開始的時候,18名嫌疑人都拒絕開口,沒有人選擇認罪,直到廉政公署對他們進行了一對一的警戒錄影會面,很快第5號嫌疑人就選擇轉做“汙點證人”來換取減免刑期。
這場囚徒困境如同之前的許多類似事件一樣,在大家的相互懷疑和背叛當中,人們做出了最有利於自己,而非是有利於所有人的選擇。
實際上,解決囚徒困境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大家選擇相互合作,誰都不要坦白就可以了,就可以承擔最輕的罪責,但當一個人真的面臨這樣的困境的時候,都會懷疑對方會為了減輕罪責而坦白,導致最後大家都受到較重的懲罰。
根據5號嫌疑人所坦白的情況,調查人員很快發現這個試驗所透過兩種方式來對檢測報告造假,首先是透過修改電腦時間來讓檢測報告的時間顯示為28天,但實際上這批混凝土樣本的測試時間可能已經超過了28天;
其次則是透過“偷樑換柱”的方法,用別的樣本模擬出測試達標的結果,讓一些未達標的樣本顯示為達標。
而在深入調查的過程中,廉政公署發現這似乎並非是一起有預謀的、大規模的造假行動,而是一種心照不宣的“串謀”,涉案人員為了各自的利益選擇掩蓋了其中的問題,最終造成了這起造假案。
一場心照不宣的“合作”
在這一起串謀造假的案件中,調查人員發現,試驗所的員工們並非是事先預謀製造了假的測試報告,而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過失,或者個人的利益而進行了一場“心照不宣的合作”,而這場合作,更像是公地悲劇。
通俗來說,現在有一片公共的牧場,牧民們都可以前去放牧,在這樣的情況下,每一個牧民都想多養牛,因為多養的收益大於成本,牧民可以賺到更多。
但問題在於,牛越來越多將會導致整個牧區的草量不足以滿足所有牛的食量,最終導致所有的牛都餓死,每個牧民的利益都受到了損害。
在一起案件中也是類似,最初似乎只是試驗過程中的無心之失導致樣本的不正常損壞,但在試驗所的相關人員發現問題後,大家都選擇了掩蓋。
對於員工而言,如果被上司發現檢測過程中有過錯,可能會導致他的個人評價受到影響,這將會導致他的晉升、工資等受到影響。
另外,有員工表示,在出具檢測不合格的報告後,曾被上司暗示要“搞定它”,而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對於管理層來說,太多沒有獲得官方認可的報告會影響到公司聲譽和在工務署內的評價,這將導致公司損失後續的利益。
因此,就算造假可能會被揭發,但為了共同的短期利益,試驗所還是選擇了掩蓋問題,畢竟造假還有可能不被發現呢。
這種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所導致的不良後果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而我們想要阻止這種“悲劇”的產生,似乎只能透過建立更加合理的制度,並加強道德教育入手。
實際上在這起造假案中,我們已經有一個類似的制度——即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定期檢查,透過定期檢查,香港方面及時發現了問題,並對此做出了補救:重新對珠港澳大橋香港段工程進行檢查。
但很顯然,在制度方面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因為一些資料顯示,小蠔灣試驗所的造假自2015年就已經開始,但相關人員在2016年時才發現問題,其中的時間差似乎還有縮短的餘地。
萬幸的是,這起事件並沒有造成太過嚴重的後果。
多花超過5800萬的結局
香港方面在發現混凝土測試報告造假一事後,立即要求路政署對於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進行初步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大橋全部結構良好,沒有發現裂紋或其他異常跡象,工程也可以繼續按原計劃推進。
2017年6月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公佈的複檢結果也顯示,在接受測試的混凝土樣本中,異常個案為346個,佔到總數的0.11%,該結果並不會影響到大橋香港段的總體質量。
但因為這一場造假案,香港方面花費了5800萬港幣(約合人民幣4769萬)進行復檢,也就是說,香港納稅人多花了5800萬港幣來為小蠔灣試驗所工作人員的短期利益“買單”,雖然最終港珠澳大橋並沒有受到影響,但5800萬港幣也不是一個小數字。
根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在該案中最終有19人被廉政公署拘捕,1人被控一項製造虛假檔案的罪名,另外18人則涉及串謀詐騙罪,其中7人選擇認罪,另外12名嫌疑人則在2019年11月20日被法院裁定罪名成立,被判處3-32個月不等的刑期。
法庭稱考慮到12名被告的職位是技術員或助理,是受到上司壓力和工作繁忙才繁忙,並非主動犯案,因此判刑較輕,另外,此前認罪的被告人中,有人因轉做汙點證人、給予法庭實際幫助,獲得了刑期扣減。
簡單而言,小蠔灣試驗所的工作人員都為他們的“短期利益”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此外,2021年11月5日,香港廉政公署還起訴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顧問公司嘉科的2名董事,原因是他們涉嫌向土木工程拓展署隱瞞測試報告造假一事,涉嫌詐騙金額達到200萬港幣。
香港《星島日報》報道稱,這兩人是上下級關係,負責小蠔灣試驗所的運營管理,他們在2016年-2017年期間涉嫌故意隱瞞試驗所工作人員製造假測試報告一事,以此騙取土木工程拓展署向其公司發放200萬港幣款項,現在,此案還在審理當中。
因為根據相關合同要求,嘉科必須要對試驗所的測試全面負責,如果發現任何失誤都要及時向土木工程拓展署彙報,否則土木工程拓展署有權暫緩發放款項。
由此看來,港珠澳大橋香港段造假案似乎仍未徹底結束,但如果能借此發現相關流程中的更多漏洞並以此彌補,似乎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