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雖然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患癌人數卻並沒有減少。專家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工業化等程序不斷加快,再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危險因素的累加,癌症防控形勢較為嚴峻!
相關資料顯示,不僅癌症負擔呈持續上升態勢,且近十多年來,癌症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但你可知,其實超四成的癌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據《柳葉刀—全球健康》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20歲或以上成年人中,45.2%的癌症死亡可歸因於5大類、23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也就是說避開這些致癌因素,能大大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一、4種致癌行為,很多人還天天做
1、吸菸
有研究顯示,香菸裡含有93種明確有毒物質,60多種是明確致癌物,如苯並芘、甲醛、砷、鎘、其它放射性物質等,可引起40多種癌症。
與不吸菸的人相比,吸菸者肺癌發生率增加22倍;喉癌的發生率增加8倍;口腔、咽部的癌症增加4倍;食管癌、胃癌增加3倍;膀胱癌、胰腺癌增加2倍……
2、二手菸,可能比吸菸更危險
一方面二手菸的致癌物質更多,其焦油和菸鹼的含量是吸菸人群的3倍;一氧化碳是5倍;亞硝胺是50倍……
另一方面,二手菸的危害持續時間更久,一手煙的煙霧持續可能5-10分鐘,但二手菸播散在空氣中的煙霧,持續時間可能有30-60分鐘,甚至更久不能散去。
3、飲酒
2020年,全球約有74萬例新發癌症病例可歸因於飲酒,中國約佔28萬例,包括口腔癌、喉癌、鱗狀細胞癌、結直腸癌、肝癌等。
酒精代謝產生的乙醛,不僅能直接與DNA結合,導致DNA突變,還可以致使體內細胞死亡,誘發慢性炎症,增加癌變機率。而60%的亞洲人都缺乏乙醛轉化酶,所以致癌風險更高!
4、缺乏鍛鍊
據德國科學家指出,人體當中的免疫細胞數量,會隨著我們身體活動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說,不運動的人,相對抵抗力較差,更容易給癌細胞入侵的機會。
資料也表明,若我們每天多坐兩個小時,患肺癌、腸癌和子宮癌的風險分別會增加6%、8%和10%。
二、飲食“3多4少”≈餵養癌細胞
一個“癌”字三個“口”,飲食與健康息息相關!而很多人在飲食上都存在“3多4少”的問題,該吃的攝入不足,不該吃的又吃太多,相對疾病風險更高~
1、攝入不足:水果、蔬菜、膳食纖維、鈣
①水果、蔬菜
果蔬是我們日常補充水分、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抗氧化物質等必不可少的飲食,而攝入不足,這些營養物質的缺乏,都是癌症誘因。
在全球範圍內,估計約有19%的胃腸癌症、31%的缺血性心臟病和11%的中風是由於果蔬攝入過少而造成的。
推薦每天應吃新鮮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其中深色蔬菜應占蔬菜攝入總量的一半以上。另外,果蔬的種類越豐富越好,最好每天換著花樣吃。
②膳食纖維
在缺乏膳食纖維的情況下,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在人體內分解後產生的代謝物質,會長時間地停留在結腸粘膜上,從而增加結腸癌的發生風險。
③鈣
缺鈣不僅會增加骨質疏鬆風險,還容易增加腸道病變。
一方面,鈣質可吸收和結合腸道中的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的、代謝的物質;另一方面其對細胞分裂及增長繁殖有一定調控作用,能減少細胞病變的風險。
2、攝入過多:紅肉、加工肉製品、醃菜
①紅肉
之所以說紅肉吃多了不好,一方面是因為紅肉中的脂肪含量較高,長期攝入過多易增加肥胖以及炎症風險,刺激腸道病變;另一方面,過多的紅肉會致使產生高水平、不同型別的抗體,增加結直腸癌等風險。因此,紅肉也被列為2A類致癌物。
提示:紅肉攝入過多才對身體有害,而適當食用則無需擔心——根據我國居民膳食指南,每人每天畜禽肉的推薦攝入量為40-75g,每週攝入量為280-525g。烹飪的時候儘量採用蒸、煮、炒等低溫方式。
②加工肉製品、醃菜
香腸、火腿、培根等加工肉類還有醃菜中都有大量的硝酸鹽,當它與蛋白質結合時會形成致癌物亞硝胺,這種物質會與DNA發生作用,誘發腫瘤形成。
研究發現,每天攝入加工肉類50克,腸癌風險會增加18%。平時得少吃甚至不吃。
三、8種病毒、細菌感染,尤其難“對付”
1、幽門螺桿菌——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是人類胃癌的第一致癌源。有資料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機率是普通人的4-6倍!
它可以寄生在胃粘膜,藏在胃小凹中,會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毒素,破壞胃粘膜,引發一系列胃部疾病,包括胃炎、胃潰瘍、胃癌等。
預防:注意飲食衛生、餐具消毒、分餐制、少吃生食等能有效降低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並建議從40歲開始每年進行一次胃癌篩查,包括胃鏡、Hp檢測等。
2、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肝癌
據調查顯示,在我國80%-90%的肝癌與乙肝和丙肝有關。
感染HBV和HCV後,會造成肝臟損傷,誘發肝炎;而若是傷害持續,肝炎反反覆覆,肝臟就容易硬化,最後導致肝癌。
所以在感染後,一定要積極進行抗病毒治療,減少肝炎的發作,避免肝硬化,降低肝癌風險。
預防:接種乙肝疫苗是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式;而預防丙肝病毒要做到避免共用牙刷、毛巾、剃鬚刀等用品。
建議一般人群每年一次體檢,專案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項。
3、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宮頸癌
人乳頭狀瘤病毒會引起多種癌症,如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肛門癌、陰道癌等,而其中關係最密切要屬宮頸癌。
需要注意的是,HPV有上百種類型,但只有13種高危型和5種中危型能引起癌症。相關資料顯示,高達75%左右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過HPV,而超過80%的HPV病毒感染能依靠人體免疫系統被清除,但那些無法清除的較高危病毒則可能造成持續感染,增加宮頸癌的發病風險。
預防:儘早接種HPV疫苗,並注意性生活和經期衛生都能有效預防;最好每年進行宮頸癌的篩查,方式主要有HPV檢查、TCT檢查、陰道鏡檢查。
4、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全世界的皰疹病毒,不僅是鼻咽癌、淋巴癌,近年來還有研究證明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宮頸癌也與之相關。
通常,進入人體的EB病毒會長期潛伏在B淋巴細胞中,病毒不復制並只表達少部分基因,也就是對人體沒有影響;
但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就會被活化,造成感染,在與其他因素協同下,最終可能引發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預防:其主要透過唾液傳播,平時注意口腔、飲食衛生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5、艾滋病病毒(HIV)——卡波西肉瘤、B細胞淋巴瘤
HIV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同時被感染的細胞會向血液中釋放外泌體,這種物質則能啟用癌細胞。
資料顯示,艾滋病患者發生卡波西肉瘤的發生率為20%—30%;B細胞淋巴瘤的發生率為5%—10%。
提示:阻斷HIV的傳播包括母嬰阻斷、獻血和輸血的規範、採取安全性行為等。
6、人類皰疹病毒8型——卡波氏肉瘤
人類皰疹病毒8型可引起上皮細胞、內皮細胞及淋巴細胞的增生和轉化,最終導致腫瘤的形成。
提示:儘量不要與他人共用牙刷、臉盆、毛巾、指甲剪等生活用品;同時增強自身免疫力。
7、肝吸蟲——肝癌
肝吸蟲是我國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蟲之一,多存在於淡水魚蝦中。
肝吸蟲可以寄生在人體的肝膽系統,產生毒素和一些分泌物,損傷肝細胞、膽管上皮細胞,引起肝臟反覆的炎症、壞死纖維化,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導致肝癌。
需要注意的是,肝吸蟲傷肝的過程往往是慢性的,可能十年八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表現出肝臟病變。因此,常吃生魚片、生滾魚片粥等的人可以去醫院做個檢查,並且日常食物儘量還是煮熟再吃。
四、代謝異常
是癌症發生的“助推器”
1、體重超標
世衛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50萬起成年人癌症新病例是超重或肥胖所致,約佔世界癌症病例總數的3.6%!
而肥胖會引起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等,超過13種癌症。
專家表示,這類人群通常會有代謝紊亂、激素失衡問題,而且脂肪堆積會使機體處於慢性炎症狀態,這都會誘發癌細胞的生長。
2、糖尿病
臨床研究,糖尿病患者的癌症風險比正常人要高出50%以上!其中,肝癌風險高97%,胰腺癌風險高85%,大腸癌風險高40%……
糖尿病患者身體裡過高的糖分、遊離脂肪酸容易被癌細胞所利用,為癌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和能量;再加上糖尿病人群的免疫系統功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損壞,癌症風險相對更高。
五、環境中的2個可致癌因素
人人都可預防
1、PM2.5汙染
已有足夠證據表明,部分公眾暴露於室外空氣汙染會導致罹患肺癌、膀胱癌。且暴露時間越久,機率越大。日常預防關鍵做到:
①霧霾天可以使用N95和KN90口罩;
②家裡裝新風系統或空氣清淨機;也可以種一點綠植;
③外出回來後勤洗口鼻;
④做飯時開啟抽油煙機。
2、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能深入面板,直達肌膚的真皮層,破壞彈性纖維和膠原蛋白纖維,不僅容易使面板變黑、衰老,時間久了可能會引起光老化甚至引發面板癌。
提示:世衛組織建議限制正午暴露於太陽的時間——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太陽的紫外線最強,在這幾個小時內儘可能避免外出。
另外,平時陽光大的時候防曬傘、防曬衣、防曬霜、太陽鏡都不能落下。
只要防控好23種致癌因素,中國每年超過100萬人可避免死於癌症!所以希望大家都能積極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