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網
俗話說“樹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上了年紀大都會有膝蓋疼、行走不便的表現,這就是關節退行性疾病,通常意義上指的是骨關節炎。由於膝關節承受了人體大部分的重量,每天還要載負荷運動,如果活動過多或負重過大,很容易出現關節磨損,隨著年齡的增長,磨損程度越來越重,就產生了骨關節炎。骨關節炎是以關節尤其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變形為特徵,病人年紀越大,患病時間越長,症狀也就越重。
目前還沒有辦法根治骨關節炎,藥物治療大多是為了控制症狀,而這些症狀中疼痛又是最折磨人的,因此止疼藥就成了對付骨關節炎的常用手段。
正確認識止疼藥
哪些藥是止疼藥呢?止疼藥分為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和中樞性鎮痛藥兩類,平時針對關節疼痛開的藥大多是NSAIDs類藥物,包括老百姓熟知的布洛芬、雙氯芬酸、保泰松、吲哚美辛、塞來昔布等。這是一類不含皮質激素而具有良好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的藥物。NSAIDs類藥物可以有效緩解關節疼痛,但同時對胃腸道也有損害,輕者表現為上腹部隱痛、飽脹、食慾不振、噯氣等,嚴重者可造成消化道大面積潰瘍而併發出血、穿孔。可怕的是由於NSAIDs類藥物的鎮痛作用,導致胃腸道損害症狀的隱匿性很強,有些患者甚至在出現消化道穿孔時,也沒有明顯的症狀,從而不能被及時發現,使得風險大大增加。因此,作為消化科醫生,我覺得很有必要跟諸位談談如何合理使用止疼藥。
很多關節炎患者對止疼藥有錯誤的認識。有些患者認為止疼藥治標不治本,只是止了疼並沒有真正地治病,而且還傷胃,要儘量少吃、最好不吃,甚至寧願強忍疼痛也不願吃;而有些患者把止疼藥當成治療關節疼痛的“特效藥”,連續服用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一片效果不好則多吃幾片,一種效果不好再多吃另一種,存在盲目濫用現象。在這裡我要提醒各位患友,止疼藥是透過控制關節內炎症反應來減輕疼痛的,並不是單純的止痛。當骨關節炎診斷明確後,如果存在輕到中度的疼痛,那就確實有必要使用止疼藥,但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止疼藥用對,可減少胃腸道反應
平時服用止疼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減少、減輕止疼藥的胃腸道反應:
按醫囑連續規律服用止疼藥。有些患者拿藥回去後,關節疼痛嚴重了就吃一次,不怎麼疼了馬上就不吃了,其實炎症反應從減輕到消失有一個過程,一次服藥並不能完全控制,因此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連續規律地服用一段時間。
不要同時服用兩種或多種止疼藥。如果這種止疼藥效果不好,可以諮詢醫生後試試另一種,同時服用兩種止疼藥會導致胃腸道不良反應明顯增加。
疼痛完全控制住後要及時停用止疼藥。如果長時間服用後疼痛還不能完全緩解,很可能是關節炎已經很嚴重了,這時候應該諮詢醫生,必要時換用其他治療方法,千萬不能盲目地長期依賴止疼藥。
引起嚴重胃腸道損害的危險因素有以下九大類,應加以注意:使用非選擇性NSAIDs;年齡≥60歲;有消化道潰瘍和(或)合併出血、穿孔病史;使用糖皮質激素;使用抗凝劑;使用低劑量阿司匹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吸菸;嗜酒。患友們如果發現自己具有這些危險因素,當醫生開具NSAIDs類藥物時,請及時告知醫生,以便給出更準確的用藥指導。
儘量飯後服用止疼藥,避免空腹狀態下服用。
輔助治療骨關節炎還有食療方法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採用食療方法來調護腸胃,輔助治療骨關節炎。
首先,飲食要清淡, 養成一日三餐規律進食的習慣,多吃抗氧化活性強的食物,如鮮姜、茄子、紫甘藍、紅莧菜、南瓜、黑米等;少吃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菠菜、番茄、紅薯、芹菜等;避免吃薯條、玉米片等油炸食品,避免喝濃咖啡或酸性飲料,戒菸、忌酒。
此外,還可以選用一些具有藥物功效的食物煲湯或熬粥喝。如出現關節疼痛、灼熱紅腫明顯,舌紅、苔黃膩等溼熱痺阻者,可以嘗試冬瓜薏苡仁湯(冬瓜500克、薏苡仁50克)、絲瓜竹葉粥(絲瓜100克、淡竹葉20克、薏苡仁60克);如出現關節刺痛、位置固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瘀血內阻者,可以嘗試三七丹參粥(三七10-15克,丹參15-20克,雞血藤30克);如出現腰膝痠軟、乏力等脾腎氣虛者,可以嘗試豬腎粥(豬腎l對洗淨切片、人參6克、黃精15克、核桃肉20克、粳米200克);如果經胃鏡檢查確有胃黏膜糜爛出血,可空腹服用三七粉,每次1.5-3.0克,每日3-6克。
止疼藥帶來的胃腸風險不容小覷,關節炎患者如需服用此類藥物,還是應該多聽從專業醫生的指導,選擇合適的止疼藥,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平時也可配合食療方法,預防或減輕胃腸道損害,避免發展為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嚴重併發症。
【糾錯】【責任編輯:吳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