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
(一)病因
最常見:大腸癌和大腸息肉。
次之:腸道炎症性病變(腸傷寒、腸結核、潰結、克羅恩病和壞死性小腸炎)。
(二)臨床表現
除無嘔血外,與上消化道出血類似。
1.便血,一般無嘔血
2.周圍迴圈障礙
3.血液學改變
4.大量出血可出現發熱
5.氮質血癥——近段小腸出血
(三)診斷
1.除外上消化道出血:胃鏡
2.定位及病因診斷
(1)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診斷(警惕B1題型) |
||
1)年齡 |
老年 |
大腸癌、結腸血管擴張、缺血性腸炎 |
兒童 |
Meckel憩室、感染性腸炎 幼年性息肉、血液病 |
|
2)出血前病史 |
A.結核病、血吸蟲病、腹部放療 |
引起相應腸道疾病 |
B.動脈硬化、口服避孕藥 |
引起缺血性腸炎 |
|
C.在血液病、風溼性疾病病程中 |
原發病引起 |
3)糞便顏色和性狀 |
A.血色鮮紅、附於糞便表面 |
肛門、直腸、乙狀結腸病變 |
B.便後滴血或噴血 |
痔、肛裂 |
|
C.暗紅色或豬肝色,柏油樣 |
右側結腸出血 |
|
D.柏油樣便 |
小腸出血 |
|
E.黏液膿血便 |
潰瘍性結腸炎、菌痢, 直腸、乙狀結腸癌 |
|
4)伴隨症狀 |
A.發熱 |
腸道炎症,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
B.不完全性腸梗阻症狀 |
克羅恩病、腸套疊、腸結核、大腸癌 |
(2)體格檢查
①注意:面板黏膜有無皮疹、紫癜、毛細血管擴張;淺表淋巴結有無腫大。
②特別注意:腹部壓痛及腹部包塊。
③常規檢查:
肛門直腸——注意肛裂、痔、瘻管,直腸指檢有無腫物。
(3)內鏡及影像學:
依靠影像學確診(傷寒、痢疾、壞死性腸炎等除外)
1)結腸鏡:首選。
2)X線鋇劑造影——在大出血停止至少3天之後進行。
A.X線鋇劑灌腸——大腸、回盲部及闌尾病變。
B.X線小腸鋇劑造影、氣鋇雙重造影。
3)小腸鏡或膠囊內鏡檢查
4)選擇性腹部血管造影:
必須在活動性出血時進行,適用於:
①內鏡檢查及X線鋇劑造影不能確定出血來源的不明原因出血;
②因嚴重急性大量出血或其他原因不能進行內鏡檢查者。
對持續大出血者宜及時做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在出血量>0.5ml/min時,可以發現造影劑在出血部位逸出,有定位價值。對於某些血管病變:如血管畸形和血管瘤、血管豐富的腫瘤有定性價值。
(4)實驗室檢查
◆血、尿、糞便常規和生化檢查
◆疑傷寒者做血培養及肥達試驗
◆疑結核者做結核菌素試驗
(5)手術探查
3.診斷步驟
多次胃鏡及結腸鏡檢查均未能發現出血病變,多為小腸出血。
(1)出血停止期——對小腸做重點檢查:
①先行小腸鋇劑造影檢查。患者排柏油樣便,最可能出血的部位是
②膠囊內鏡、小腸鏡。
(2)出血發作期——做腹腔動脈造影,
以發現出血部位及病變。
(3)危及生命者——手術探查,並可術中內鏡檢查。
(四)治療
1.一般措施:同上消化道出血
2.止血
(1)凝血酶保留灌腸:對左半結腸出血有時有效
(2)內鏡止血
(3)藥物:血管加壓素、生長抑素
(4)動脈栓塞
(5)緊急手術
3.病因治療:因不同病因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