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從開局7.5,最終降到結尾6.2。
黃磊親手給中年人熬製的一碗雞湯,最終變得讓人難以下嚥。
其實,翻車跡象早就藏在網友不經意的質疑中:
「黃磊沒有正式工作嗎?」
「這幫人不需要為買房發愁嗎?」
……
的確,中年人可以擁有浪漫的權利,就像一開始黃磊和周迅「地下戀」一樣新鮮有趣。
但是。
當浪漫脫離了現實的根基,你就會發現有太多槽點,根本經不起推敲。
—
如果說中年人沒錢沒時間,會導致焦慮;
那麼有錢有閒還說不幸福,那就是矯情。
《小敏家》成功做到了矯情。
女主劉小敏,43歲的離異單身女性,曾被母親要求,嫁給了自己不喜歡的男人。
離婚後,兒子被判給前夫,30歲的她什麼都沒留下,一個人來到北京北漂,直到現在······
劉小敏是一家大型醫院的主任護士,還拿到北京戶口,在北京四環擁有套兩室一廳的房子。
她知性、從容、優雅,生活滋潤。兒子一年12萬的補習費用,她都沒有猶豫一下。
倒是一位觀眾多慮了:
「看到輔導機構一年12萬的學費,我還在想他們會不會為此犯難或是交錢的時候有點猶豫,下一句臺詞一出,得,是熒幕外的我多慮。」
前妻因看不上他的平庸和他離婚,轉而嫁給了一個有錢人,留下他和女兒兩人生活。
挺慘吧?
可人家在北京卻有車有房,而且還是兩套······
而且,陳卓不但是一枚妥妥的理工暖男,炒得一手好菜,人到中年還不失浪漫和體貼。
你可能跟我一樣不理解:
「這麼有錢有閒、浪漫體貼的好男人,怎麼會被離婚呢?」
當然,讓人不理解的,可不只這兩個角色。
陳卓的前妻李萍,改嫁後的富太太,住的是獨棟別墅,客廳大到可以開party。
劉小敏的妹妹劉小捷,28歲,一家出版社的編輯,卻能在北京買得起一套一居室。
劉小敏的兒子,高考差兩分考上清華,選擇了復讀。
然而,高考前兩個月裡,兒子不忙著學習,卻忙著談戀愛,做遊戲陪練掙錢為父還債······
可結果,708分,高出清華分數線24分,絕對天才無疑。
還有劉小敏的媽。
年輕時,小敏媽不顧周圍人的議論,毅然選擇離婚,獨自撫養兩個女兒長大。
小敏姐妹倆長大後,母親對她們一不催婚,二不插手。
聽到二女兒離婚的訊息,母親也一點不慌,還雲淡風輕地做了一個總結:
「咱們母女三個人,算是把離婚這件事湊齊了。」
「媽,你是不是有點過分開明瞭?」
放眼望去,整部劇中似乎都是年收入50萬以上的家庭,有房有車,一個普通人、窮人都沒有。
其實,何止是《小敏家》,近幾年的國產家庭劇,都是如此。
《小歡喜》,主打雞娃的焦慮,可主角卻在北京擁有四套學區房,單收租就是一筆可觀的數目;
《小捨得》,主角兩家人也都在上海有房,生個二胎還有上百萬的獎勵;
這種條件下談焦慮?這明明就是矯情,是無病呻吟。
—
為什麼國產劇裡沒有窮人?
一位名叫@宋少弘的B站up主說過:
「當下的創作者都是什麼一天650塊伙食費都不夠的人,他怎麼能想象兩三千塊,五六千一個月是怎麼過下來的。對他們來說,生活沒有取捨,而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每天都在做選擇。」
前段時間,韓雪在某節目裡拍了一個短片,講得是一個上海外賣小哥的故事。
結果,片子播完,韓雪感動哭了,觀眾和評委都笑了。
按理說,這麼一個有話題度的題材,生活中的案例又到處都是,不至於太差。
但事實卻應了一句調侃:「富有,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短片的故事並不複雜,卻通篇都是常識性的bug。
裡面的外賣小哥,全程都在和時間賽跑,可自始至終,沒留一滴汗,沒喘一口氣。
訂單就要超時了,也一點也不緊張,邊走邊跟顧客打電話,希望人家不要投訴自己。
一個訂單快要超時的外賣員,在電梯裡急得跺腳甚至急哭的情景,我們見過太多。
更扯的是,這位外賣小哥一天送30單,卻住著上海豪華地段的一個精裝大開間,有寬敞的獨衛,床頭放滿了書和吉他,還是英文書。
可現實中呢?
大多數外賣小哥一天70、80單,送餐到晚上10、11點是常態,往往回到幾百塊錢一個月的城中村,累得倒頭就睡。
即使如此,月薪也就七八千,一天30單,只能勉強餬口。
諷刺的是,在拍攝片場,韓雪還不斷強調生活的質感,要樸素,要直抵人心······
難怪作為評委席上的李成儒滿臉懵逼,笑著對旁邊的人說:她哭了。
事實上,以普通人為主的題材,很依賴創作者對生活的體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呈現出普通人真實的生活狀態。
然而,現實卻是,當下的創作者越來越脫離普通人的生活。
從小衣食無憂,有著公主般生活的韓雪,怎麼能懂一個外賣小哥的生活;
一天伙食費650元都不夠的老闆,如何跟普通員工共情;
日薪208萬的明星,又怎麼可能演好一個月薪幾千塊的底層人;
著名書評藝術家李伯清,說過一段很火的話:
「為什麼很多節目老百姓不喜歡,因為編劇是天馬行空,是詩人思維。他讓情侶在香榭的大道上、在埃菲爾鐵塔下依偎在一起······那都是要談錢的。
我一個70歲老頭,直到今天,我都堅持一條原則,就是用老百姓的語言,講老百姓的故事。」
那麼直接將窮人刻板化、醜化,就是壞。
《歡樂頌》裡樊勝美的媽媽,一出場就是逼著樊勝美要錢的勢利小人;
《都挺好》裡蘇明玉的媽媽,為了自己的私心,不惜用孝道去逼迫兒女;
《流金歲月》裡,章安仁老家的前女友,一到大城市就從乖乖女變成了心機婊。
窮人的角色,要麼是「原生家庭」的施暴者,要麼就在城市中迷失自己,慢慢黑化。
似乎他們的出現,只是為了滿足被觀眾鄙視的需要。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在他的《凜冬將至》一書中,一針見血的指出——
現在的國產劇裡,人物的智商都是按照財富進行分配:
「貧窮不僅是經濟上的匱乏,還是道德和感情的首批負資產。」
在《歡樂頌》這樣的劇中,你是更與富裕的安迪、曲筱綃認同,還是更與普通的樊勝美、邱瑩瑩認同?
調查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
人們正逐漸與更富裕更有權勢的人,而不是出身貧窮的人產生角色認同。
當國產劇越來越迎合觀眾對富人認同的傾向,那麼窮人的消失以及被刻板化,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
在眾多評論中,我注意到一種聲音:
「生活已經很苦了,影視劇作為娛樂方式,就讓人覺得舒服一些吧。」
某種程度上,我是認同的。
畢竟,996、雞娃、內卷已經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追個劇,實在不必再一遍遍體會生活的一地雞毛。
然而,這並非當下國產劇拍的如此懸浮、不接地氣的藉口。
而且,我們對於普通人生活的理解,也絕不應只是刻板化的弱者印象,以及在其基礎上給予的廉價同情。
《長江七號》裡,星爺演的老爹,人窮志不窮;
《請回答1988》裡,德善的老爹明明沒什麼錢,卻依然願意幫助別人。
《我愛我家》裡退休幹部老傅,家底殷實,照樣會為了買個打折空調猶豫很久······
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有苦有志;有悲有樂,無論財富多少,都在努力過著自己的日子。
作為這個社會最核心角色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拿著微薄的工資,卻奉獻著巨大的價值。
假如創作者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用腦子裡想象來給觀眾造著不切實際的夢,結果會就只會剩下各種爽劇、不切實際的懸浮劇;
我們在熒幕上看到的,只有衣著光鮮的精英和霸總。
這最終影響的,將是年輕人的觀念——
他們會誤以為,普通人的職場、愛情就應該是電視劇中描繪的樣子。
我們經常能在網上看到這樣一些問題:
「30歲的人,畢業5年,存款50萬,值得我嫁嗎?」
「月薪五萬,在北京只配勉強維持生活嗎?」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有高達6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在畢業10年內年入百萬······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90%的人月薪不足五千。
即使在首都北京,2020年打工人的工資中位數,不過是6906元。這就意味著一半人月薪低於6900。
是的,絕大多數中國人拼盡全力,不過是維持生活而已。
然而,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所說:
「人們寧願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也不願瞭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湧的內心世界……」
但普通人,才是社會中最重要的角色。
你總是會看到,一個外賣小哥用電動車擋住來車,護送老人過馬路;
當有孩子不幸落水,第一時間就會有市民先後跳入水中救人;
一排小學生過馬路,三位交警在十字路口一起護航;
幾個月前,上海迪士尼樂園緊急封閉,全員核酸檢測到當晚,園區給所有人放了一場特殊的煙花;
因為,這些事就是我們多數人日常的生活;
因為,這些人就是我們的父母、長輩、朋友以及我們自己。
因為,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有時候,我們經常會覺得生活沒意思,日子過著沒勁,不免怨天尤人。
但在《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面對母親痴呆,妹妹去世的家庭光景,張大民卻說:
「我覺得活著挺來勁的啊,甭說別的,光這一天三頓飯就特別來勁,早上弄碗小米粥,來倆油餅,切點細鹹菜絲兒,中午來碗炸醬麵,拍幾瓣蒜擱裡頭一拌,再弄點醋······」
編輯:初穗
圖源: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