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賓
一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遇上一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一輪科技創新地深入推進,全方位地影響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和走向,數字經濟逐漸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之一。
壯大實體經濟,發展數字經濟,“喜新不厭舊”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真實寫照。中央定下的明確方向是要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經濟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人工智慧在汽車工廠裡大顯身手,物聯網技術在種植大棚裡扮演關鍵角色,資料應用也能讓交通變得更加順暢……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共舞”如何做到科學高效,成為中國步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必答題”。
科技助農,蔬菜有了區塊鏈“身份證”
在北京一家大型超市的蔬菜售賣區,彩椒、黃瓜、茄子、西紅柿等來自“蔬菜之鄉”山東聊城莘縣的農產品外包裝上都有透過區塊鏈定製的二維碼“身份證”。
用手機一掃,蔬菜種植、採摘、加工、銷售的全過程一目瞭然,還能全面瞭解農產品生產企業的詳細情況,這一套農產品安全溯源體系讓綠色蔬菜放心上餐桌,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山東莘晴農業是首批蔬菜溯源系統投入運營的商戶,其負責人李彩雷從剛開始就決定做綠色無公害蔬菜。讓他頭疼的是,市場上很多生產企業都貼上了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的標籤,這讓消費者沒有辦法辨別真偽。
今年8月,騰訊安心平臺正式對外發布,莘縣登上了這趟數字技術列車,在接入平臺後搭建起蔬菜溯源系統,藉助物聯網和具有不可更改性的區塊鏈技術,消費者與蔬菜的真實“全貌”只有一部手機的距離。積極對接溯源系統的李彩雷也就成了首批“吃螃蟹的商戶”。
科技助農不僅僅體現在溯源功能。騰訊安心平臺產品經理李昕堯稱,針對蔬菜在流通中的核心環節——價格,已經搭建了價格監測平臺,幫助市場監管部門實時掌握市場走勢,實現智慧監管和分析,幫助政府和企業瞭解買方和賣方的供銷市場,再來反推後續的種植計劃。
近期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而這就離不開科技支撐,特別是依託數字技術,加快發展數字鄉村、數字農業等,以數字賦能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全面發力,打造數實融合“新樣本”
數字助農、數字興農,只是騰訊全面發力助力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
為了應對風雲突變的國際環境,中國第二大輪胎企業、有著近50年曆史的玲瓏輪胎,在2019年決定將個人零售作為業務的重要增長點。但過去多年服務於大客戶的渠道和營銷體系過度依賴於傳統的線下渠道,無法準確把握終端市場真實需求,搭建一座能直接打通工廠與使用者間的橋樑迫在眉睫。
騰訊雲與合作伙伴華制智慧一起,為玲瓏輪胎打造一套連線“工廠—經銷商—門店—消費者”的上下游協同系統——全球首個輪胎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推出“新零售”模式,提升工廠對渠道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搭建數字化、智慧化和全球化的智慧製造系統。
平臺自上線以來,吸引了300家經銷商入駐,2020年即便在疫情期間,玲瓏輪胎依然實現了國內零售市場總體銷量增長約43%。截至2021年6月,新零售系統註冊店鋪近25000家,品牌影響力和渠道競爭力快速提升。
上海富馳高科的質檢工作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作為一家金屬粉末注射成型產品專業製造商,富馳高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依賴於人工質檢,但無論是從員工工作狀態改進,還是提高質檢效率的角度來說,質檢自動化已是確定的轉型方向。
面對用人缺口,緊急情況下,騰訊雲工業AI質檢解決方案助力富馳高科生產效率提升10倍,檢出率達到99.5%,節約成本56%,工業生產插上了科技力量的“翅膀”。
從智慧農業到智慧零售,從智慧辦公到智慧交通,再到智慧製造,騰訊發揮其獨特的數字技術優勢,在推動“數實融合”中踐行“科技向善”的理念,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數實融合”樣本。
不可或缺,網際網路企業化身“主力軍”
網際網路企業支撐了中國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數實融合的過程中,它們同樣不可或缺,要承擔起“主力軍”的作用。
“數字經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應該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最近釋出了《“十四五”期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研究》報告,院長林毅夫認為,在融合過程中,消費服務業走在最前面。如騰訊、京東、拼多多等服務平臺有很多創新,與發達國家相比也不落後。
在中國人民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看來,網際網路企業可利用多年在市場上積累的資料、資源、經驗和技術來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並助力企業資料化運營等。
此外,網際網路企業重視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發展,如創新出靈活就業的新模式有效吸納社會就業等,助力企業解決用工難問題。
在談及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時,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李毅中提到,網際網路企業與工業企業深度融合。兩類企業都在延伸,網際網路企業要更多瞭解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製造業,工業企業要儘快熟悉掌握資訊科技,增強數字化、智慧化的作用。
“兩類企業的發展基點是跨界融合、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不是零和博弈,更不是‘你死我活’。”李毅中認為,騰訊這方面做得不錯——用人工智慧在醫療影像平臺上取得了成功,在防疫中進行病毒檢測和篩查,從而進入了醫藥工業,進入製造業。
“騰訊有深度的工程師文化,透過數字技術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使用者便利性,本身就是騰訊所擅長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如今騰訊進一步向實體企業賦能轉型,透過自身擁有的資料量、使用者流量,以多種渠道來賦能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經濟中企業發展,尤其是傳統制造業企業。
數實融合,助力中國實現“彎道超車”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新月異,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治理體系、人類文明程序影響深遠。
根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的資料,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佔GDP比重為38.6%,目前位居世界第二。
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打造未來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這些都為數字經濟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注入了動力。
《“十四五”期間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路徑研究》報告認為,資料要素和數字技術對創新的促進作用最為直接、明顯。
一方面,產業知識資料化併成為資料要素後,可以透過數字技術加快技術迭代;另一方面,創新的供需對接更加便利,有利於形成需求牽引創新的新模式,也會進一步提高創新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創新的效率和可持續投入的能力。同時,最佳化勞動力市場結構,提高資本回報,支援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表示,從中國產業數字化發展的程序來看,數字經濟本身構成了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並促進了實體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實體產業中的資料為核心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重要驅動力,透過要素最佳化配置,提高傳統要素效率,已成為數實融合創新發展的主要形態。
在製造業中,加工組裝、包裝、檢測、搬運等高重複、高強度環節正面臨用工短缺,數字技術和智慧機器的使用優化了流程,實現了減員增效提質的目標。更值一提的是,在研發和設計環節,資料驅動的人工智慧等技術使工業知識和經驗得以資料化、演算法化、模型化,縮短了研發週期,提高了研發效率。
未來,“雙迴圈”戰略將貫穿“十四五”始終,中國在這一階段能否抓住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機遇,實現“換道超車”,關係到民族復興的大計。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關注數實融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黃張凱稱,中國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和美國仍有差距,但在數字經濟上並不比美國遜色,甚至偶有超越,這是全世界都公認的。由此,數字經濟可以極大地幫助中國的傳統制造企業提升效率,實現“彎道超車”。
任重道遠,數實融合還要“闖難關”
眼下,數實融合已成為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各方的共識,但在推進過程中仍有硬骨頭要啃,有難關要闖。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實體經濟數字化要擺正政府、企業和市場的關係。政府應把注意力放到制定規則、維護公平競爭、提供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合理引導預期等方面,對具體技術路線不必過多幹預,更多由市場競爭和產業發展程序來解決。“監管要跟上數字技術發展的步伐,平衡好與創新的關係。”
李三希則指出,數字技術應保質保量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規範與發展並重,在規範方面,應重點關注資料要素使用和反壟斷的相關問題。例如資料規制不完善,資料標準不統一、資料共享開放以及安全問題仍是制約數字技術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他提到,在發展方面,還應關注數字技術對實體經濟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推動作用。當前,產學研合作中缺乏激勵相容的成果與利益分配機制和長效機制,條塊分割的體制障礙和人才流動障礙制約了產學研深度融合。下一步,還需最佳化實體經濟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推動實體經濟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高質量發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鍾雄表示,數字經濟在推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一是要避免短期化,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期過程,任何以快取勝的做法很容易走形式。
二是要避免越俎代庖,過多地進入實體企業,代替實體經濟企業的實際決策。三是要避免想當然,以數字企業的思維來推進實體經濟的數字化,忽視實體經濟的行業實際,閉門造車提供一個所謂的行業解決方案。
“所以說,實體經濟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是數字科技企業和實體經濟企業的深度融合,要形成‘數字共識’,否則,容易貌神離合,費盡周折後,最終結果還是數字技術落不下去,實體經濟執行不下去的尷尬局面。”曹鍾雄說。
來自:國是直通車
編輯:陳昊星
責編: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