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姆的經典著作《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原是證券經紀人,卻為了追逐自己的藝術夢想拋妻棄子,流落荒島全身心投入繪畫。
縱然生活窮困潦倒,但思特里克蘭德卻覺得內心充滿喜悅,最終活成了一個純粹的逐夢人。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位只要月亮不要六便士的逐夢者,他就是曾備受外界爭議的數學痴漢劉漢青。
他原本是16歲就考上哈爾濱理工大學的學霸,到了50歲卻要靠400元低保過活,究竟他的人生經歷了什麼跌宕起伏的故事?
劉漢青出生於江蘇泰州的一個農村,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他自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尤其擅長數學與算術,可真是羨慕壞了同學的父母。
對數學情有獨鍾的他,11歲那年就已經研究起高數來了,要知道通常這個年齡的孩子,都還在搖頭晃腦背乘除口訣呢,相比他們,劉漢青簡直就是神童般的存在。
很多人一看到就頭痛的數字,在劉漢青眼中,卻成了充滿美感的符號,令他如痴如醉,也許這就是興趣的魅力吧。
劉漢青父母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察覺出自己的兒子天賦過人,為此還特意帶他去測試智力,結果還真測出他在數學方面天賦異稟。
一切似乎順著大家預想的軌跡發展,劉漢青16歲那年,就毫無懸念地以鎮上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哈爾濱理工大學。
那時,高考才剛恢復幾年,大學錄取率只有8%左右,相比當下近50%的比例而言,當時要上大學,簡直是難乎其難,能考上的那可都是頂呱呱的天之驕子。
所以,在那個大家都爭搶著捧鐵飯碗的年代,農村家庭出了這樣一個大學生,就好比出了狀元郎一樣金貴,不僅光耀門楣,更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就擺脫貧困,過上有保障日子的機會。
當劉漢青考上哈工大的訊息傳來時,整個鄉鎮都沸騰起來,鄉親們紛紛贈雞鴨、送禮物,祝賀劉家出了個大學生,也企盼他以後功成名就時不忘了鄉親們。
劉漢青成了當地的驕傲,人人見了都讚賞有加,他的父母臉上也很有光彩,寒門子弟培養出一個大學生,是多麼榮耀的一件事。
帶著鄉親們和家人的厚望,劉漢青踏上了大學的征程。他會不負眾望,帶著功名凱旋歸來嗎?事實是很遺憾,劉漢青最終並沒有活成大家期待的模樣。
原本在高考選專業時,劉漢青是想選數學的,因為數學是他最愛的科目。但現實是數學是一門高深的理論學科,要想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成為佼佼者,並非易事,當然最現實的就是不利於畢業後的工作安排。於是,他最終聽從了老師的建議,選了那個年代很熱門的建築材料專業。
然而,興趣總是會牽引著一個人的行動。上大學後,劉漢青依舊十分痴迷數學,為了研究數學,他可以天天睡兩個鐘頭,整天泡在圖書館,渾然忘我。
特別是大三那年,他看到了一篇關於陳景潤的報道後,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畢生追求。
報道講述了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研究成就,文中還提到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以及他被中科院授予了院士頭銜。
哥德巴赫猜想是什麼呢?簡單而言,它是一個高深莫測的數學猜想,由德國人哥德巴赫最先提出,但他自己無法證明這個猜想。
然後,他就請大數學家尤拉幫忙證明,不過尤拉直到去世,也沒能證明出來。
國內的著名數學家陳景潤也接力,去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但還是未能徹徹底底地證明出這個猜想。
劉漢青看了報道後,不禁熱血沸騰,陳景潤不就是自己應該追隨的偶像嗎?於是,他決定要做陳景潤第二,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自此之後,他就瘋魔般地沉迷於數論研究,搜遍了圖書館所有數學相關領域的書籍來看。
他每天熬夜研究數學,天還沒亮又起來研究數學,完全沉浸在數學的天堂裡。不過,由於他一心專注數學研究,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專業學科,導致專業成績一落千丈,最終臨畢業時,多數專業科目都掛科了!
多門專業科目掛科,意味著沒法畢業,上了大學卻拿不到大學畢業證,就不能被安排工作,在外人看來,這大學算是白讀了。
幸好,哈工大珍惜劉漢青是個人才,同意他留級,延遲畢業。
在留級期間,學校又准許他旁聽數學系的課程,並且建議他轉到數學系,但他卻認為學校的數學系沒有他要研究的科目,就拒絕了轉系。
雖然學校給了劉漢青延遲畢業的機會,但他並沒有好好珍惜,整天依舊痴迷於數學研究,最終專業科目的成績還是沒有透過考核。
按照學校的規定,劉漢青達不到畢業標準,無奈之下,學校只能要求他退學,並給他發了一張肄業證書。
就這樣,大學同學個個都獲得了工作安排,開啟了新的人生旅程,劉漢青卻只能捧著一張肄業證書,捲起包袱離開了大學,但關於下一步該怎麼走,劉漢青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劉漢青離開大學後,回到了自己的農村老家,這個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並沒有意氣風發地凱旋歸來,而是成了卷著包袱打道回府的肄業大學生。
得知劉漢青大學都沒能畢業,鄉親們開始議論紛紛,他們的語氣中夾雜著不解、惋惜、失望、譏諷等等,他們始終無法理解,這麼厲害的天才,怎麼就大學都畢不了業呢?
在鄉鄰們眼中,劉漢青沒能獲得大學證書,就是等於失去了大好前程。
對於街頭巷議,劉漢青倒是毫不在意,因為在他心中,只裝著數學研究,其他的都不值一談。
回到農村的劉漢青,沒有像其他鄉鄰一樣,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田地裡從早幹到晚,也沒有去下廠子打工,養家餬口。
他整天把自己關進“小黑屋”,灰頭土臉地研究起一沓又一沓的數學書稿來,在自己的學問世界裡,他過得怡然自得,忘乎所有。
鄉親們很少能看到他出入的身影,偶爾見到他現身,也是不修邊幅、鬍子邋遢的痴漢模樣,他們都以為這個劉漢青怕是瘋了不成。
看到劉漢青從大好青年,變成不務正業的邋遢懶漢,鄉親們對他的態度有了180度的大轉彎。
他們不再像過往那樣,看見他就十分熱情,滿眼盡是欣賞和喜愛,反而他們看見他,就好像看見一個傻子一樣,眼神充滿異樣。
劉漢青的父母也無法理解兒子的行為,家中好不容易培養出一個大學生,結果卻回到家中一事無成,還要自己照料供養。
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頭之日,成家立業,自己也好早點怡享天年?
可劉漢青的母親瞅著自己的兒子天天在屋子裡搗騰,連一日三餐都要自己照料,內心十分愁苦。
不僅如此,她還要面臨鄉鄰們異樣的眼光,還有背後的風言風語,此類種種都讓這位過往一直令旁人豔羨的學霸母親倍感難堪。
終於有一天她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問兒子:“是不是要出去找個工作了呢?”誰知道,劉漢青卻大發雷霆地吼母親:“你懂什麼!”
說到找工作,其實也曾經有好心人建議劉漢青去縣裡的工廠打工,以維持生計,可是他去幹了一個星期就走了,因為他覺得在流水線上打工對他的專業毫無益處,也會讓他無法專注做研究。
眼看著兒子陷入這種“魔怔”的狀態,母親只能暗自痛心垂淚,卻毫無辦法。
由於他的父母本來就是收入菲薄的農民,加上又要長期供養一個“巨嬰”,家裡的境況越來越捉襟見肘,經常一天只能吃上兩頓飯。
而一心投入數學鑽研的劉漢青,真的能憑著自己的執著實現逆襲,讓人們再次對他刮目相看嗎?
事實是,不可能。
畢竟一個人想在一門學科上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並非一蹴而就,歷經幾年到幾十年都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有很多科學家甚至傾盡一生,也未能實現自己的夙願,就好像尤拉至死也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樣。
跟他們一樣,一轉眼,劉漢青就把自己關進小黑屋,研究數學達二十多年。
對他而言,如果此時能在數學領域做出一番成就來,那麼他無疑將一炮而紅,成為大眾眼中標榜的真正科學家,一個為了科學願意貢獻自己畢生心血的偉人。
而他之前被外界認為不務正業、魔怔等種種行為,也將會隨著他的成功,變成熱愛、專注等讚譽之詞。
可是,現實會有那麼豐滿嗎?
早在1989年,他寫了一篇15頁的《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佈》論文,當時同學翟明幫他把論文給了自己的一位美國同學陳某。
這位美國同學把論文放到國外網站,不久,一位挪威的數學家看到了這篇論文,就寫信給劉漢青提出了幾個疑問。
針對這位數學家的疑問,劉漢青委託陳某用英文將自己的解答回覆了對方,不過,倆人交流了幾次後,對方就沒有再回復了,自然這篇論文也沒能刊登出來。
隨後,劉漢青又委託翟明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給北京大學的一位藩姓教授看,這位教授剛開始並不樂意給他看。
其實藩教授的推辭也在情理之中,畢竟連國際著名的大數學家都沒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在學術界毫無知名度的劉漢青怎麼可能會研究出來呢?
經過翟明近半個月的軟磨硬泡後,藩教授最終還是答應看看劉漢青的論文。
藩教授看完之後,針對論文的第五頁內容提出疑問,他覺得這頁的其中一個論點需要論證,如果不論證,接下來的其他論證都無法成立。
劉漢青卻不以為然,他堅決認為那個論點根本無需論證,得知藩教授不認可自己的研究後,他就沒有再去找對方了,就這樣這篇論文也就沒有了下文。
話說回來,一個人就算再厲害,也需要專業的指導。例如《刻意練習》這本書中,就提到一個人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其中一個步驟就是導師的指導。
劉漢青本身就具有數學天賦,如果他能夠有導師的指引,對他的研究無疑是大有幫助的,至少他會有所啟發,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可是,他卻一頭扎進自己的研究中,與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缺乏交流和聯絡,也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建議,這就頗有閉門造車的偏向了。
這個數學痴漢的堅持,究竟是執著還是偏執?目前尚難定論。如果有一日,他靠一己之力作出一番成就,那麼他的堅持,自然就會變成一種執著的科學精神了。
在研究數學的這二十多年裡,劉漢青不工作,不成家,孑然一身,成了名副其實的單身啃老族。
可隨著父母年歲漸長,他們開始無力供養這個兒子,只能靠乾乾力所能及的農活和撿撿垃圾來艱難地維持生計。
幸好,政府得知他們一家經濟困難後,在2012年為他辦了低保戶,每個月向他發放400元的生活補貼,以舒緩家裡的困境。
誰曾想到,這個當年的天之驕子,年過半百時卻成了低保戶?對外界而言,這真是令人噓唏的事情。
而相比劉漢青的潦倒,他當年在哈工大的同學,則紛紛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亮,他們中還有人記得這個大學裡的數學瘋子。
一位做媒體的同學得知劉漢青的情況後,就報道了他的事蹟,希望引起社會的關注,發動大家幫助他。
很快,劉漢青哈工大的其他同學也瞭解到他的事情,有兩位同學特地從外地趕到劉的村子裡,來看望這位老同學。
在與劉漢青的交流中,老同學發現這位數學才子日子雖然過得清貧,精神生活卻是很富足的,他們甚至還羨慕他可以為夢想而活呢。
不過,劉漢青的母親看到兒子的同學意氣風發,事業有成,再反觀自己的兒子,連自己都養不活,內心自然十分苦楚,她無不羨慕地說,如果漢青也跟你們一樣就好了。
臨走前,同學還給他留下了一萬多現金,助力他繼續追逐數學夢想。
此後,劉漢青的高中同學也紛紛來援助他,他們贈送他智慧手機,還出錢出力,為他修繕破陋不堪的瓦房,讓他不至於過著風吹雨淋的生活。
看到同學們的成就,劉漢青並沒有覺得望塵莫及,也許在他心裡,只要可以做研究,就是幸福的,其他的物質、財富、功名什麼的,他並沒有過多的追求。
如今,劉漢青父母已經相繼去世了,而他也過了50知天命的年齡,但他依舊沉迷在自己的學問研究中,靠著低保過日子。
也許有一天他能夠在數學領域有所成就,也許到終老他也未能登上科學的殿堂,但這就是他的人生,沒有對與錯,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能體會。
這世上有很多人活得特立獨行,不走世俗之路,這樣的人生固然是純粹的,不摻雜的。
他們不追逐名利,眾人眼中的房子車子財富功名,在他們眼中不值一提,他們只是為了夢想而活,追隨自己的心而活。
拋開現實的負累,這樣活著本身並沒有問題,就比如如果劉漢青出生顯貴,生活無憂,他這樣為追逐夢想而活,就理所當然。
但現實並非總是隨人意,劉漢青並沒有讓他一生只為夢想而活的條件。他需要養活自己,需要贍養父母,可這一切,他都沒有做到,因此從現實的角度來說,他的人生又是有缺陷的。
不管怎樣,為夢想而活的人是快樂的,也是有勇氣的,當然在擁有六便士的同時,再去追逐夢想,就不失為一個更理想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