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等原因,導致中國在近代史上,遭遇近百年的恥辱。正是因為如此,現在人們不是很喜歡清朝這個朝代。
在清朝統治時期,美國正在進行獨立戰爭,為國家能夠獨立而奮鬥,而英國也正在進行工業工業,還沒有發展成為日後的“日不落帝國”。
換句話來說,只要清朝願意在這個時候奮勇直追,依然是有機會將自己的科技發展起來,後面中華的百年恥辱也不會發生。然而可惜的是,清朝沒有做到“開眼看世界”這一點。
可能這時有人想要為清朝辯解,認為清朝不是不願意“開眼看世界”,而是沒有這個機會。其實並非不是沒有這個機會,曾經英國就給過清朝這樣的機會。
英國使者訪問清朝
在清朝康熙年間,清政府實行海禁政策,原因非常的簡單,就是想要防止鄭成功等海外明朝殘餘勢力,藉助海洋復辟成功。而後面清朝也是成功將臺灣收復,此後清朝就再也沒有來自海洋上的威脅,清朝的海洋貿易自然也是恢復。
等到乾隆年間,英國商人訪問清政府,希望清政府可以擴大海外貿易的規模,結果遭到清政府的拒絕。不僅如此,英國商人此舉還引起清政府的警惕心,導致清朝三處海關被關,而當時清朝僅有四處海關而已。面對清政府這種嚴防死守的貿易壁壘,縱使當時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在跟清朝的貿易中,依然是處於貿易逆差。
為保證自身的利益,同時也是想要增加利潤,彼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特意派出使者訪問清朝皇帝,希望可以擴大雙方的貿易規模。
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彼時英國使者訪問清朝的目的,主要有四點:一是希望可以獲得像是澳門一樣的租界;二是希望清朝可以增加通商口岸;三是表示英國願意遵守清朝的鴉片禁令;四是希望雙方可以互派大使,加強交流。
從英國使者的四個目的來看,除了第一個難以接受以外,其餘三個對於清朝來說,總體上是利大於弊的,似乎沒有什麼可以拒絕的理由。甚至英國使者為表示友好態度,還特意帶來他們的國王喬治五世的親筆信。
英國使者的禮物
不僅如此,為討得當時乾隆皇帝的歡心,英國使者還帶來大量的禮物,包括但不限於:大型地球儀、望遠鏡、榴彈炮以及特種鋼材製造的武器等等,就連英國最強戰艦“君王號”,英國使者都帶來一個模型。
很顯然,對於這次的訪問交流,英國確實帶著滿滿的誠意,否則乾隆也不會收到這麼多的禮物,而且這些禮物還是當時最先進的科學的縮影。
本以為憑藉著這些禮物,英國使者認為足以讓乾隆對世界的發展產生興趣,從而擴大清朝的貿易規模。可惜的是,英國使者註定是要失望的。
對於這群海外使者,乾隆表示了足夠的誠意,不僅給予他們最高規格的接待,甚至還對負責外交的清朝官員表示:如果雙方談不攏,不用強迫他們行清朝的三跪九叩的大禮,按照英國的禮儀習俗來即可。
從這裡可以看出,對於這群外國使者,乾隆表現得還算是開明。然而這種所謂的開明,只是乾隆建立在一種莫名其妙的“天朝上國”的優越感上的
乾隆對於英國的看法
在乾隆的眼裡,除了清朝以外,其餘國家都是蠻夷小國,其中就包括了英國,他是因為不願意接受蠻夷的大力,所以才會如此的“開明”。
對於乾隆的想法,顯然英國使者並不知曉,但是乾隆對待他們帶來的禮物的態度,卻是讓他們大吃一驚。面對英國使者帶來的禮物,乾隆只是對其中一個鐘錶頗有興趣,其餘的乾隆倒是興致缺缺。
面對英國使者的疑惑,乾隆特意命人帶領他們參觀熱河行宮裡面的寶庫。面對熱河行宮的寶庫,英國使者也是感到驚歎,裡面藝術品的精緻,遠遠不是自己帶來的禮物可以比擬的。
看著一臉驚歎的英國使者,清朝的官員表示道:行宮寶庫裡面的寶物,跟圓明園裡面收藏的寶物相比,宛如螢火蟲和皓月的差距一般。
聽見清朝官員的話語,英國使者驚呼:不知道你們中國帝王的財富,到底雄厚到何種的地步?
參觀結束後,英國使者也沒有多說什麼,帶著使者團回到英國覆命,至於擴大英國和清朝貿易的事情,最後自然也是不了了之。
雖然比起清朝收藏的藝術品,英國使者帶來的禮物,在精緻度、藝術美觀上,確實有所不足,但是這些禮物卻是代表著當時世界最先進科學的縮影。然而面對這種科學結晶,清朝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表示出足夠的重視,這也導致英國使者留下來的禮物,通通都被乾隆收藏在寶庫裡面吃灰。
再次“訪問”中國
時間過去四十多年以後,英國再次過來訪問清朝,只是這次他們不是帶著友好的態度,而是帶上了堅船利炮,直接轟開清朝的大門。
時間在過去二十多年後,英國帶著法國再一次“訪問”清朝。這一次清朝咸豐皇帝出逃,當年代表著“中國帝王財富”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一把大火全部燒光。而在這個過程中,英法聯軍居然發現了當年英國使者訪問清朝,特意送給清朝的榴彈炮。
根據後面侵略者的回憶寫道:這些榴彈炮似乎從來都沒有被動過,67年的時間過去了,依然是向當初英國使者剛帶過來的那樣。
英法聯軍燒燬圓明園後,所發生的事情大家都已經清楚,中華開始了近百年的恥辱。
總結
其實當初英國使者將榴彈炮送過來的時候,只要乾隆表示出足夠的重視,哪怕是去仿製這些榴彈炮,哪怕縱使威力比不上英國的“正版貨”,至少在鴉片戰爭中,中國也不會輸得那麼慘,百年恥辱的歷史或許也就不會發生。
然而可惜的是,面對英國送過來的,可以改變歷史的機會,清朝皇帝選擇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