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在實際操作的各種產品過程中發現冷鏈的產品不能像快遞、快運和普通溫度的三方物流一樣只單獨關注運營的覆蓋面、時效、破損率等,更應該從供應鏈角度深度研究才能更好地把上下游聯通,進而做好服務,冷鏈和生鮮領域的全鏈路應用場景,冷鏈倉儲、冷鏈幹線、冷鏈整車、冷鏈城配,生鮮產地到餐桌等。
冷鏈供應鏈的認知角度
提起供應鏈,大家都會覺得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冷鏈的供應鏈又會感覺加了一層概念,成了一個概念的組合。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就變得簡單易懂,從我們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以冷鏈服務的產品其中一種來進行分析闡述就很容易讓大家理解,例如:一個牡蠣的供應鏈。牡蠣從養殖的海域管控、育苗、捕撈、揀選、加工、包裝、冷鏈儲存、冷鏈運輸、加工製作到餐桌的每一個過程,就是一個生鮮產品的供應鏈。圍繞這條供應鏈達成的過程中的商流、物流、資訊流就是一門應用科學的標準化體系。
冷鏈供應鏈的認知必須從服務的產品開始,認知到上一個層次只是第一步,進一步認知冷鏈供應鏈需要從產品開始,首先給大家看一個圖表: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冷鏈供應鏈服務的產品分類眾多,其中僅食品類就分為生鮮、冷凍、冷藏。其中有天然生長、有初級加工、有深加工等,不同的產品對溫度、包裝等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結合產品進行量身定製的供應鏈服務,從源頭控制好每一個環節,才能夠打造一套高標準的冷鏈供應鏈服務體系。
冷鏈供應鏈該如何打造?
有了以上兩個層面的的初步認知,從實踐落地的角度提出如何打造高標準的冷鏈供應鏈服務體系。
第一步:深度解讀相關政策、把握冷鏈供應鏈發展方向
國內所有的冷鏈供應鏈都是在規則下進行的,國家目前大力發展冷鏈,作為一個冷鏈供應鏈行業的從業者,要對發展模式、裝備要求、道路運輸、產品流通、產業創新、技術應用等相關政策做深度研究解讀,找到方向才能快速發展,否則會受到制裁。
第二步:深度研究冷鏈市場和渠道
冷鏈供應鏈上下游發展多年,都是圍繞產品的市場流通進行的,因此,要做好冷鏈供應鏈必須對市場進行深度調研,凍批市場、商超渠道、新零售市場等都有自己不同的執行規則,熟悉產品和執行規則才能在市場競爭的不同賽道上游刃有餘。
第三步:做好供應鏈基礎先行
針對冷鏈供應鏈每個環節涉及的裝備如冷庫儲存環節針對不同產品和模式的多溫庫、前置倉、中轉倉的選址、規劃、動線設計和應用管理,針對連結工廠與冷庫,冷庫與冷庫,冷庫與工廠之間的冷鏈車輛的採購、管理、保養、維修,針對冷鏈供應鏈最後一公里的快遞網路搭建,保溫箱等裝置的購置等都需要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才可以應用得遊刃有餘,結合倉幹配發展全鏈路各節點的節能、環保和提升效率的新技術的應用是不斷助力冷鏈供應鏈進步的基石。
軟實力方面,對模式的清晰認知、對產品的準確定位、對戰略的明確規劃都是驅動冷鏈供應鏈發展的根基,鞏固根基的經驗源於實踐,而不斷創新更要有紮實的基礎。
要想做好冷鏈供應鏈需要很長的路要走,在未來的時間裡,針對冷鏈生鮮上下游產業鏈,圍繞產地,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零售,餐飲,電商,批發,裝備,金融,法律,工程等生態體系的國家政策,熱點諮詢,行業標準,產業報告,趨勢分析,商業模式,新技術等與大家進行分享。
是什麼讓冷鏈物流越來越被重視?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結構逐漸發生變化。
從最初僅僅是延長食品儲存時間的需求,到網購、生鮮電商、蔬果宅配等開始受到消費者青睞,受益於不斷增長的需求,國內冷鏈市場發展迅速。
冷鏈物流行業發展歷程
冷鏈起源於19世紀上半葉,上世紀50年代出現了以商品形式出現的冷凍食品,隨後的幾十年裡,歐美國家基本完善了各類低溫食品冷藏鏈。目前,日本、美國、德國、英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冷鏈物流發展已經非常成熟。
我國冷鏈起步較晚,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可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萌芽階段(1960s-1990s):
為保證肉類、家禽和海鮮產品的市場供應、外貿出口及淡旺季調節 ,我國在主要產區和城市建立了大型冷藏倉庫,並透過鐵路冷藏車和水冷船連線,但此時冷鏈資源還極其匱乏。
起步發展階段(1990s-2007):
隨著改革開放以及20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連鎖超市業的發展,冷凍和冷藏食品市場需求量大增,逐漸完善的零售終端製冷鏈加速了冷鏈裝置和技術的發展。
迅速發展階段(2008-至今):
我國國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均消費增加,需求在增加,並且2008年北京奧運會供應標準帶動我國冷鏈企業業務能力大幅提升,加上自貿區試點擴大帶來美冷、太古等外資冷鏈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冷鏈產業鏈開始真正形成。
多方開始涉足冷鏈市場:除央企大力佈局外,雙匯、光明等食品企業也成立了獨立物流公司,京東天貓等平臺開始試水生鮮電商。2018年後,冷鏈進入飛速發展時代,實現多方面的轉型升級。
冷鏈物流的發展機遇
城市化發展促進冷鏈物流發展
根據國際冷藏倉庫協會(IARW)的資料顯示,中國在人均冷庫容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2018年中國城市居民冷庫容量僅0.13立方米,低於全球平均的0.15立方米,並遠低於美國的0.49立方米;反映出國內冷庫建設規模還有待進一步擴張。
電商平臺的推廣促進冷鏈物流的發展
大型電商如京東、阿里涉足冷鏈物流運輸產業,一方面,憑藉電商平臺的優勢,直接將產品由產地送至終端消費者手中,減少了不必要的運輸環節,提升了效率;另一方面,這些電商平臺不斷推出及時送,網上超市等新型購物渠道,促進冷鏈物流的發展。
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冷鏈物流行業的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醫療用品的需求急劇增加,國家隔離政策的實施,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使冷鏈運輸呈爆發性增長。另一方面,疫情爆發,限制人員外出,各群體採用線上購物的方式,增大了使用者群體,促進了行業的發展。
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從國家釋出政策法規頻率可以看出,自17年開始中央政府對冷鏈物流行業的重視程度逐年攀升,對冷鏈行業的快速發展保持高度地關注。
截止到2020年底,我國的有關部門釋出了一系列關於如何促進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具體包括如何對冷鏈物流設施進行佈局、冷鏈物流體系如何建設、如何促進農產品流通幾方面,這一系列法律法規的頒佈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冷鏈物流發展的規範性。
冷鏈物流發展中的問題
冷鏈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國冷鏈貨運量逐年提升、冷鏈物流企業數量也逐年攀升,但是整體而言冷鏈物流成本並未見降低。
由於冷鏈食品需全程持續性打冷以保持食品新鮮度,打冷費用及冷藏費用給物流運營商、倉儲運營商帶來了較高的運營成本,從而迫使各類運營商為維持盈利採取間歇性的打冷方式,保證自己的收益,從而進一步導致腐蝕率無法降低,形成惡性迴圈。
冷鏈企業“東多西少”分佈不均
目前我國冷鏈基礎設施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帶和一線發達城市;然而,承擔了全國大部分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的中西部地區卻冷鏈資源匱乏,發展相對滯後。
而且冷庫容量地域分佈不均, 2019年我國華東地區的冷庫容量佔比全國冷庫總量的41%;西北和東北地區作為農產品的主產地其冷庫容量總和僅佔全國的13%。
軟硬體裝置普遍落後
冷鏈物流對冷藏技術有極高的要求,而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還與發達國家比如歐洲、美國等有一定的差距。在我國,冷鏈斷鏈所導致的農產品腐損率是發達國家的1~2倍。據估算,我國每年因冷鏈“斷鏈”造成約1200萬噸水果、1.3億噸蔬菜的浪費,經濟損失超千億元,加大了糧食安全的風險。
我國的冷鏈行業目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過去廣泛適用的冷藏裝置及運輸車輛已無法滿足現在的倉運要求,“裹棉被”的保溫形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嚴重阻礙行業發展,冷藏裝置急需更新換代。
版權宣告:圖文來源於農業行業觀察,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絡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