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1年的手機市場,"後疫情時代"市場的特徵依然明顯:消費需求的萎靡、疫情造成的全產業鏈動盪以及內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讓2021全年手機市場充滿了各種挑戰。急劇變化的競爭格局,讓身處這個賽場的每一位選手都不敢掉以輕心。從市場反饋來看,去年幾乎每一個季度的全球手機市場份額的排名都在交替變化,尤其是中國手機品牌體現得尤為明顯。
伴隨著競爭和挑戰而來的,當然也有機遇。同樣也是在2021年,各家都在新的市場格局下作出了市場、品牌和戰略層面的適應性調整。厚積多年創新技術的中國手機廠商們,也紛紛在產品形態、功能體驗上迎來了技術探索和創新成果的全面開花。摺疊屏的全面爆發,自研晶片的落地......這些新的亮點不僅展現出了中國手機品牌的創新力和生命力,也給整個2021年的手機市場帶來了更多的新鮮感和活力。
種種新變化之下,2022年的手機市場就更值得期待。
需求回暖,不確定因素依舊
2019年末持續到今天的這場疫情,給手機市場造成的衝擊一直在持續。當時,中國剛剛正式開啟5G商用的步伐。不僅是手機終端廠商,包括運營商、應用服務商在內的全行業都摩拳擦掌,準備藉著2020年5G全面商用這股東風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對於最早觸及5G技術的手機廠商來說,5G商用催生出來的換機將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機遇和市場。
但隨著疫情的到來,一切都改變了。新冠不僅打亂了原計劃的5G新品上市節奏,並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整個手機上下游的供應體系也被打亂。結構性的供應失衡直接造成了2020年四季度至2021年全年,整個行業都面臨元器件供應不足的問題。缺芯,幾乎是2021年全行業討論的一個永恆話題。
更為關鍵的是,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也直接導致了消費需求的萎靡。面對肆虐的疫情,消費者原有的換機需求被大幅壓縮。而疫情造成全球範圍內的5G網路部署速度放緩,也進一步拖累了5G手機終端的全面普及和鋪開。
我們預測,到了2022年,手機市場的消費需求將有望回暖。這一趨勢實際在2021年已經得到了顯現。根據市場分析機構DIGITIMES Research公佈2021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資料報告:2021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約為13.2億部。雖然依然不及疫情之前的2019年全球13.7億部的出貨資料,但相較於2020年出貨量12.4億部,同比下滑8.8%的情況來說,2021年全球手機市場已經實現了同比6.1%年增長。至少從全年的情況來看,整個市場的需求的確是在緩慢回升的。
資料來源:DIGITIMES Research
從供需側來看,作為全球手機產業分佈最集中、供應體系最完善的市場,中國推行的強有力疫情防控政策,讓整個手機市場的生產和供應能力在短時間內快速恢復。市場和消費者經過兩年時間的抗疫檢驗,對於疫情所造成的影響和衝擊力度已經建立起了一定的心理預期。
此外,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也進一步增強了中國手機市場和消費者的信心。目前來看,在當前相對樂觀和積極的大環境下,此前被疫情壓抑的部分換機需求有望在2022年得到進一步的釋放。
不過,疫情依然是2022年整個市場的最大不確定性因素。儘管目前我國的疫情形勢整體平穩,但當前全球無疑正在面臨新一輪的疫情防控挑戰。新的疫情形勢不僅僅考驗的是此前疫苗構築的“免疫長城”的防護能力,更是對國家疫情防控政策,社會綜合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複雜多變的疫情形勢對於高度依賴上下游供應能力的全球手機產業來說,無疑是一次躲不過去的嚴峻考驗。
持續缺芯,市場格局出現新變動
正如前面所說,疫情“大氣候”在過去兩年對手機市場上下游產業的供需結構造成了嚴重影響。而這種供需上的失衡和錯位,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過去一兩年時間內,反覆被提及的那兩個字:缺芯。
需要明白的是,全行業的晶片供應短缺並非單指我們熟悉的手機CPU、GPU晶片,而是包含了射頻、通訊、模擬,甚至是電源管理、螢幕驅動等等晶片。晶片短缺困擾的也不僅僅是手機行業,汽車行業在2021年同樣面臨晶片供應不足的問題。很多車企在因此大幅減產,部分熱門車型也面臨交付時間延長的問題。而手機市場在去年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iPhone13 Pro系列在釋出後,由於元器件供應短缺的問題,發貨時間大幅延長。
遺憾的是,2022年這種情況可能依然得不到根本性的改變。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的資料顯示,全球晶片交貨期從2020年初開始持續上行,最新已達到22.3周。業內普遍估計,當前全行業存在的晶片短缺問題可能會一直延續到2023年左右。這是因為晶片行業的產能擴充,往往需要2-3年左右的時間週期。而當前5G、ioT、物聯網技術的興起,智慧汽車行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又直接導致了全行業對於晶片需求的爆炸式增長。
資料來源: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
在產能問題沒有根本性提升,需求大幅增長的前提下,當前晶片的“燃眉之急”可能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將視角放到手機SoC領域,2022年手機SoC的市場競爭格局預計將會迎來一些新的變化。
和往年一樣,旗艦SoC領域,蘋果和高通兩家繼續領跑各自陣營。但由於高通的驍龍8旗艦平臺受三星4nm工藝和市場策略的雙重影響,在整體效能以及功耗表現方面低於市場預期。與此同時,MTK面向2022年旗艦市場推出的天璣9000來勢洶洶,在整體效能表現和體驗層面展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這意味著在2022年的安卓旗艦市場,高通長久以來一家獨大的地位或將有所動搖。
此外,華為受禁令影響在過去兩年遭遇的一系列困境,讓整個行業對於晶片自主問題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解決晶片“卡脖子”難題,目前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國內一些上下游企業也全面開啟了晶片產業投資和自主研發的戰略,其中尤以紫光展銳這樣的國產晶片廠商為主要代表,它們面向2022年的旗艦產品——唐古拉系列5G晶片,將在今年被部署到中國電信、中興、海信等品牌的手機產品上。
甚至就連三星這樣的國際大廠,在今年的三星Galaxy Tab A8等產品上也搭載了虎賁618這樣的中國晶片。這標誌著,國產通用晶片在效能、體驗、可靠性等方面,已經逐漸得到了國際國內終端廠商的認可。雖然目前其主要面向的還是中低端市場,但較之以往已經有了堪稱突破性的進展。
除了SoC之外,目前包括小米、OPPO、vivo在內的幾家主流的手機大廠,已經全面開啟了自研晶片的計劃。和SoC這樣的系統級晶片不同,上述幾家手機廠商目前涉足的主要還是ISP、NPU、電源管理這樣的功能性晶片。手機廠商們根據自身需求做自研晶片,除了能夠提升產品的差異化體驗,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之外,也是為下一步自主設計和製造更復雜的SoC晶片做技術和人才上的儲備。
2022年,我們將有望看到“國產芯”更多地走進大眾消費市場。
競爭加劇,高階化仍是國產品牌主旋律
站在手機廠商的角度來看,自研晶片還有一個內在的驅動因素:主要的幾家頭部品牌都在近年來開啟了全面高階化戰略。
自研晶片可以看作是中國手機品牌走向高階化市場的必經之路。它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實現軟硬體的一體化,不僅硬體能夠按照自身產品需求進行開發,與之對應的軟體也能因此最大程度發揮出全部效能,實現1+1>2的效果。拿當前各家都極為重視的自研影像晶片來說,搭載了專門的自研ISP之後,這些手機的成像質量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自研晶片還在硬體成本、供應風險等方面擁有優勢。可以看到,國外有蘋果、三星、谷歌這樣的國際巨頭,國內有華為這樣的大廠都此前都推出了自己的自研晶片。並且藉助自研晶片的能力,這些大廠都打造出了具備足夠差異化的產品,最終在高階市場上獲得立足。
換句話來說,高階市場之爭,本質上就是技術和創新之爭。僅從當前各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做自研晶片的動作就足以看出:高階化依然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國產手機品牌的主旋律之一。
目前來看,受限於制裁政策,華為在晶片這樣的核心元器件供應上面臨困境。在短時間內,依然無解。而華為缺位之後,其在高階市場的市場空缺大部分被蘋果填補。這也是過去一個財年蘋果業績大漲,最終憑藉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的地位,實現了3萬億市值的突破的原因之一。
從去年年底至今,國內幾家主流的手機品牌都陸續釋出了面向2022年春季旗艦市場的新品。這些搭載了驍龍8移動平臺的新品在售價上全面上探,目前已經佔領了3500-6000元的國產旗艦手機的價格區間。根據GFK賽諾釋出的預測資料,2022年國內手機市場的產品均價將達到3255元,再創歷史新高。
不過必須要指出的是,儘管從價格區間來看國產旗艦在高階市場上已經有所突破。但從銷量佔比上,目前幾家主流的國產手機品牌的出貨大頭依然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對於國產品牌來說,高階旗艦產品很大意義上還只是代表他們對高階市場的持續性地深耕探索,也承擔了一部分旗艦級體驗和價格錨定的作用,真正要說對銷量帶來的貢獻目前看來其實並不大。
雖然高階化戰略依然任重道遠,但2022年我們會看到國產手機品牌在這方面的更多努力和突破。
全面爆發,摺疊屏市場迎來井噴
手機品牌的全面高階化還帶來了一個附屬產物——摺疊屏。
從2021年下半年至今,摺疊屏市場變得熱鬧起來。此前摺疊屏領域的玩家只有三星、華為這樣的巨頭,亦或是柔宇這樣的上游柔性面板企業。但進入2021年之後,你會發現除了這些品牌之外,包括小米、OPPO、榮耀在內的幾家主流品牌,都已經完成了對摺疊屏產品的上市部署。
同時,包括vivo、一加、realme在內的品牌也都陸續有摺疊屏新品的資訊曝光。華為更是在去年年底將自己的摺疊屏產品線進行了擴充,推出了P50 Pocket這樣的縱向摺疊方案的產品。
國產手機品牌紛紛“跑步入場”,自然有其內在原因。相較於普通旗艦手機,摺疊屏在硬體成本,製造工藝,軟硬體技術等方面都有著更高的要求。並且其作為”新物種”,市場和消費者對其硬體成本就有一定的可接受度,摺疊屏在產品形態,功能定位上天然就適合用來“衝擊高階”。
另一方面,經過這些年的不斷迭代和升級,國內的摺疊屏上下游產業鏈在柔性螢幕面板、鉸鏈、螢幕外層材料等核心技術和方案上獲得了突破。摺疊屏產品早期面臨的摺痕明顯、顯示異常、不耐刮耐磨等痛點問題已經得到逐步緩解。並且相較於早期摺疊屏相對偏概念的產品定位來說,逐漸走入大眾市場的摺疊屏開始展現出了規模化生產所帶來的整體成本優勢。
摺疊屏,不再那麼高高在上了。
從價格來看,近期釋出的OPPO Find N、華為P50 Pocket以及榮耀Magic V等摺疊屏新品,其基礎售價基本都控制在了萬元以內。從品牌的宣傳口徑層面,品牌們也開始重點強調摺疊屏的易用性和常用性。除了在軟硬體層面的針對性最佳化,解決一些產品痼疾,提升摺疊屏的體驗之外。透過相對較低的售價,去降低使用者的使用成本,讓摺疊屏“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各家不約而同的選擇。
我們預計,2022年摺疊屏一定會迎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來自面板供應鏈研調機構DSCC的調研報告顯示,2021年三季度,摺疊屏手機的出貨量達到260萬臺,環比增長215%,同比增長480%。預計到2022年,摺疊屏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將達到1750萬臺。相比之下,2021年之前的摺疊屏市場就要暗淡許多。同樣是來自DSCC的調研報告顯示,2019年摺疊屏手機的出貨量僅僅50餘萬臺,2020年全年這個數字也不過是300萬臺。
資料來源:DSCC
事實上,並非只有國產手機品牌們看到了摺疊屏快速增長的市場潛力。根據外媒BusinessKorea之前的報道,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預計未來摺疊屏手機市場會爆發,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OLED面板需求,該公司計劃將可摺疊OLED屏產量目標從每年1700萬片提升至2500萬片。
國內的上游螢幕面板企業包含京東方、維信諾、華星光電在內都在可摺疊的柔性面板層面有廣泛佈局。尤其是華星光電位於武漢的t4專案是國內首條主攻柔性摺疊屏的六代線,總投資407億元,主要生產中小尺寸高解析度柔性顯示模組,設計月產能4.5萬片,2022年年底該專案將全部建成。
主流品牌和上游企業集體“押寶”摺疊屏,勢必將會極大促進整個摺疊屏上下游產業鏈的技術升級和迭代。與此同時,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也將促使摺疊屏產品在硬體供應、創新互動、應用生態等領域的逐步走向成熟。
此前由於摺疊屏產品出貨量低,應用開發者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做軟體適配,長期以來摺疊屏廠商往往需要自己去做應用的適配和最佳化。這樣不僅效率低,成本高,而且也難以形成規模的應用生態,這也是摺疊屏產品長期以來存在大屏應用適配性差問題的主要原因。而在摺疊屏整體體量上升之後,將會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去適配和開發更多適合大屏的應用。。
如此一來,摺疊屏產品的應用適配問題將會得到有效緩解,摺疊屏產品的應用體驗的也將得到更大的提升。這些問題的解決又將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去選擇摺疊屏,市場也因此形成了一個良性的迴圈。
按照這樣的市場預估結果來看,將2022年稱之為摺疊屏產品的元年,並不為過。
貼牌求生,新老面孔紛紛入場
2021年手機市場還有一個值得觀察的變化就是出現了一些久違的老面孔,比如大家熟悉的酷派、樂視、魅藍、聯想樂檬都宣佈了迴歸。另外也誕生了一些我們或許有點陌生的新品牌,如鼎橋、雷鳥、優暢享、NZONE等等。
這些新老面孔的加入,直接的原因還是華為。在遭受到禁令之後,華為在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經大幅縮減。由於大量核心元器件供應受阻,華為全系手機產品其實都面臨艱難的供應壓力。尤其是在5G相關的元器供應上,華為目前幾乎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於是可以看到,2021年華為包括P50系列這樣的旗艦產品,全系都不支援5G。
這樣的困境之下,華為便透過第三方授權生產的方式來求得生存。簡單來說就是華為提供手機的軟硬體設計,由第三方品牌自主採購元器件進行生產。這些貼著第三方品牌logo的產品將在其品牌的自有渠道,以及在華為的銷售渠道以“華為智選”的名義上架。鼎橋N8 Pro就是在這種合作模式下的產物,這款產品在外觀和配置上幾乎與華為nova 8 Pro沒有區別,但它搭載了華為的麒麟985晶片,支援5G。
同樣,一直以來跟國內運營商有深入合作的華為,也跟國內三大運營商進行了類似的合作。比如和中國移動推出的子品牌NZONE、中國電信的麥芒以及中國聯通的優暢享,這些品牌在去年推出的一系列新機其實都能夠在華為原有的產品體系下找到對應的“原型機”。
華為在中低端市場的退場,也同樣給酷派、樂視、魅藍這樣的老品牌提供了新的機會。可以看到上述幾家在宣佈迴歸之後,推出的都是千元甚至百元級的入門產品。這個時間點回歸,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他們推出的產品,很大程度上也能夠填補華為空缺之後的一部分空白市場。
在2022年,這些新老品牌會更加活躍。尤其是華為參與合作的這些新品牌,將藉助運營商和華為自身渠道的優勢,去奪回一部分的市場份額。之前彭博社甚至預估,2022年華為透過授權合作形式的手機出貨量將可能達到3000萬臺。顯然這也是今年手機市場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元宇宙+環保,新概念有望落地
除了上述的這些新變化之外,2022年手機市場也有一些新的概念值得關注。
就在截稿前幾天,手機圈爆出一個大料:騰訊方面擬收購遊戲手機公司黑鯊科技,後者將會被併入任宇昕主導的騰訊集團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有訊息表示,在併入騰訊之後,黑鯊將會把業務重點放在元宇宙領域,以此來打造未來元宇宙世界的軟硬體入口。
騰訊收購黑鯊,很大程度上也是看重了黑鯊作為手機品牌在硬體研發、供應管理以及銷售渠道層面的優勢,結合騰訊自身在平臺、內容、生態層面的整合能力,二者在軟硬體層面的合作可能將碰撞出新的火花。
2021年元宇宙概念究竟有多火,無須多費唇舌。面對這樣有可能改變未來世界的連線方式、互動形態的新概念,嗅覺靈敏的手機廠商們也應該早有關注。尤其是這些主流的手機大廠,其本身在軟硬體開發,生態內容打造層面就有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儘管目前各家對於元宇宙都沒有具體的資訊披露,但可以預想的是相關專案的推進以及產品技術的預研,應該已經在進行之中了。
2022年,手機市場或許會有一些元宇宙概念的引入。倒不見得一定會有元宇宙相關產品的釋出,但我們倒是可以期待一下,在元宇宙概念推動之下,一些新的技術方案或者互動形式將會被引入到手機產品之中,這些新概念的加入甚至還能一定程度上改變手機產品的硬體形態。
第二個值得關注的概念,其實大家也並不陌生:環保。
一直以來,手機行業的“環保標杆”其實是蘋果。iPhone 12系列產品上,蘋果宣佈為了降低碳排放,取消了原本手機包裝中的電源介面卡;而在iPhone 13系列產品上,蘋果又再次宣佈取消了手機包裝表面的塑封膜。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未來iPhone的生產不再消耗地球資源,將完全依靠可再生資源製造。
按照蘋果此前公佈的計劃,到2025年,蘋果會在包裝中徹底淘汰塑膠,並在所有產品和包裝中使用100%迴圈利用或可再生材料。2030年前,蘋果將實現對整個業務、生產供應鏈、產品生命週期的“碳中和”。這意味著,2030年蘋果所有產品的製造過程,不會增加任何加劇氣候變化的碳排放。
在政策層面,我國在2020年9月明確提出“雙碳”目標: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緊鑼密鼓的制定和研究相關的行業標準、法律、法規,更多有關“雙碳”的政策也正在研究和部署之中。
我們預測:2022年我們將會看到中國手機行業在節能減排層面有更多的動作。
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去年中國銷售了超過3億部的手機。這些手機生產、運輸、使用、報廢等各個環節都存在不小的碳排放。最佳化這些環節的碳排放,對於促進整個社會實現“雙減”目標有著深遠的積極意義。同時由於手機是一個高度密集型的產業,這些舉動也將帶動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低碳科技創新。
2022年,除了不送充電頭,減少塑封包裝之外,我們應該能夠看到手機廠商們在有關“環保”問題上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編後:
圍繞市場環境、品牌戰略、產品佈局、技術概念這四個方面,我們對2022年的手機市場可能會發生的一些趨勢做了一番梳理和解讀。整體來看,儘管面臨重重挑戰和種種不確定性,對於2022年乃至未來手機市場我們依然抱以樂觀的態度。尤其是中國手機市場,我們更是充滿信心。這不僅僅是因為經過十多年發展,中國手機品牌已經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層面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更是因為回顧中國手機市場的發展史,中國手機行業總是能以頑強、進取的心態去應對各種逆境和困難。這其實才是過去幾年中國手機行業快速發展,走向全球的最主要原因。
也正是在這樣的內外部因素的驅動下,2022年手機市場註定將不平凡,註定精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