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一個民族早期的歷史是所有該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這一哲學思辨的重要支援。
而一個民族早期的歷史又往往因為能夠借用的史料太少而顯得撲朔迷離。怎樣在有限的史料中梳理出最可能接近真實的史實,也就成為歷史學家最重要工作。
日本,這一我們的近鄰,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是來自於八世紀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但就是這兩本書中所記錄的日本早期歷史也是矛盾的和混亂的,也不是可以信服的歷史。
關於日本五世紀的歷史反而因為當時倭國有派往中國的外交使節,在中國歷史中留下了一些痕跡,他們就是遣使來中國的五位倭姓國王:贊、珍、濟、興、武,現在史學界把他們合稱“倭五王”。但真實的倭五王,他們都有著什麼樣的具體身份,他們在歷史中的所作所為是什麼?他們在當時整個東亞中影響力又是什麼的?甚至他們對應著在日本記載歷史中哪五位天皇?這些都不是非常明確,都是歷史迷案。
日本歷史學家河內春人,透過梳理關於倭五王在中國歷史中的記載,結合當時朝鮮半島上到高句麗、新羅、百濟等相關歷史資料和日本的考古發現試圖去還原一個有理有據的真實歷史狀況,但這份工作上艱難的,他把他所有思考和整理匯聚成冊,也就有了這一本《倭五王》。
最早記錄“倭五王”之一的讚的歷史記錄是《梁書·倭傳》:公元413年,“晉安帝時,有倭王贊”,但根據作者的分析,《梁書》成書於629年,而關於讚的這次記錄和《宋書》公元421年贊遣使有出入。這就面臨著兩個問題,是有著兩次的遣使,還是記錄有誤?各種歷史的可能性都被作者進行了對比分析,比如,413年遣使的可能不是贊,比如可能是高句麗藉助倭國虛假進獻。
如此一條簡單的記錄,在沒有歷史實證的情況下都會有著如此多的可能性,而關於倭五王的所有記錄,基本都是孤證,都沒有完全的信史可以支撐,而這也就考驗一個史學家治學的思路和嚴謹性了。
對於日本人來說,倭五王對於日本哪幾位天皇,也許是他們最想解決的問題,而這也是一道難題。在這本書著作中,作者列舉了很多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有日本學者也有外國學者的研究,甚至還包括相關的音韻、字形、譜系對比等相關研究方法,但都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通常現在廣泛接受倭五王,贊是第15代應神天皇、第16代仁德天皇或第17代廈中天皇,珍是第18代反正天皇,濟是第19代允恭天皇,興是第20代安康天皇,武是第21代雄略天皇。其中後四位相對爭議較少,但就是這些結論在整個歷史的研究對比中,都有著相應的缺陷,都無法完美的自圓其說,歷史可能還有著其他的可能性。
河內春人的這本著作《倭五王》可能和我們所閱讀的大多數歷史著作不一樣,它沒有確定的結論,甚至當我們讀完整本書之後,會更加迷惑倭五王到底是誰,但這才正是歷史的嚴謹性。現有的史料還無法支撐一個確定的信史,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分析各種可能性,並不忙著下結論,研究併發掘現有的相關史料,等待更有力的證據來支援,找到相應的結果。#全民薦書人##倭王##日本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