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下定決心,好好學習下歷史時,才拿起厚厚的歷史書看了幾章,就想睡覺了。
無意間,看到一本很薄的講中國歷史的書,有點好奇,5000年的中國歷史那麼少的篇幅,是怎麼講的?當我用三小時看我後,感覺真是太棒了!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記住這些有用嗎?我們的答案是,懂歷史的人,不僅可以讓我們少犯一些低階錯誤,還可以提高我們的人文修養。
而很多歷史書,知識繁雜,對於歷史基礎知識弱的我們來說,不容易理清脈絡。一代史學巨人呂思勉,寫了一本的歷史書,符合大眾學習需求。就是《極簡中國史》,出版以來一直深受中外讀者喜歡的國史入門書,一部用極簡白話文寫成的經典通史,能讓你三小時讀完讀懂五千年中國歷史的書。
每個歷史故事脈絡非常清晰,再也不用迷失在歷史的深海中遨遊了,今天就帶大家透過簡潔易懂3個歷史故事,來了解一下宋朝的故事。
宋朝王安石的變法和黨爭
王安石被宋朝第六個皇帝神宗重用,封為宰相,開始推行新法。新法涉及面很廣,主要是三方面。
一是青苗法及免役法,青苗法主要是將政府的糧食,進行攤派,以二分利息借貸給人民,等秋收時,隨賦稅一起返還。免役法主要是讓本來要服兵役的出免役錢,不服兵役的出助役錢,然後用這些錢僱人去服兵役。
二是裁減軍隊、派將軍到各地領兵、保甲之法。平時保丁警備盜賊,戰時就是軍隊。
三是主張學校養士之法,改革學校、貢舉之法。
王安石的新法涉及面廣,不免就有很多弊端出來。如青苗法是政府行為,不管需不需要進行攤派,會導致還不上,造成民怨鼎沸。當時宋朝的風氣不好,喜好高騖遠,且善苛刻的評論。並且諫官權重,權臣頻出,朋黨之風盛行。因此,反對新法的人,遂紛紛而起,導致新法推行七年後失敗。
從中我們應該吸取教訓,改革者得到國君支援後,應最大程度與大臣達成共識,制定符合實際的完備方案,再嚴格執行,發現有問題及時最佳化。
宋與遼、夏、金的關係
北宋是960年趙匡胤(宋太祖)建立的,定都開封城。北宋與遼、夏、金多采用議和、賠償的方式達成停戰。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遼國是907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遼太祖)建立的,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1125年被金國所滅。西夏(今銀川)是1038年党項族李元昊(夏景宗)建立的。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最後於1227年被屈起的漠北蒙古國所滅。
金國是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定都在上京會寧府(今哈爾濱)。並於1125年滅遼國, 1127年滅北宋(靖康之變)。1234年,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金國覆亡於蔡州。
南宋是1127年趙構(宋高宗)稱帝建立的,後來定都臨安(今杭州)。南宋給金國金歲幣並向其稱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劃定分界線。
宋朝實行兵權、財權高度集中及重文輕武的政策,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但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導致宋朝在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的原因。
宋朝的學術思想和文藝
宋學大家當推周、程、張、朱。周敦頤、張載,二人的學術主張相近,都是很精妙的一元論。二程是程顥、程頤兄弟。朱熹,承小程之緒,主張“格物致知”,因此叫“程朱”一說。四家之學,被後世稱為濂、洛、關、閩,對宋代及後世學界,影響深遠。
對於宋前史料的考據,資料大都來源於宋。一是因為宋文化空前的繁榮,有大批文獻出稿。二是宋印刷業的發明及興起,讓史籍能印製,得以流傳。宋人對於史學的貢獻很大,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等。
宋朝古文盛行,如三蘇父子、歐陽修、王安石等,都是最為有名的作家。詩唐人善寫景,宋人則善言情。宋朝的詞則尤為獨絕,南北宋都有名家,如三蘇、辛棄疾、陸游、李清照、歐陽修等等。
宋朝從詩詞歌賦到文藝學術,都達到空前高度的百花齊放。有人評論宋朝文化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史學泰斗呂思勉所作《極簡中國史》,能讓我們用最短的時間,弄通5000年中國歷史, 並且從中吸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