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全盤抄的中國,但有兩樣日本沒有照搬中國,一個是太監,一個是科舉。
科舉是一個非常好的保證大國中央集權和社會穩定的措施,科舉給了普通人一個上升通道,一直可以上升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中國古代除了商人的子女和犯人的子女不能參加科舉,其他好像都行,哪怕是一個要飯的也可以參加。
想位高權重不,想錦衣玉食不,想擺脫自己的社會地位不,國家滿足你,認真學習參加考試,金榜題名就能當官。范仲淹就是個例子,最高的官位做到參知政事,宋朝這個職位就是副宰相,實際是幫助皇帝集權,剝離宰相權利的一個職位。但范仲淹在金榜題名前窮的還不如要飯的,范仲淹小時候讀書的時候窮的叮噹響,煮一碗稀粥冬天放室外給凍成坨,然後中間劃個十字分成四塊,早餐兩塊,晚餐兩塊,就著切成細末的鹹菜,所以就有了一個成語叫劃粥割齏。
科舉是一舉多得的手段。第一,篩選天下的聰明人,讀書好的肯定不是笨蛋,這些人如果不給他們出路,他們就會想到造反,事實上幫助底層人翻身當皇帝的旁邊都有讀書人。第二,把這些人都趕去唸書,唸的書是國家考試時候的題材書,國家可以控制這些聰明人讀什麼書,進而控制他們怎麼去思考,四書五經從小讀到大,自然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是一個極好的洗腦過程。第三,國家確實也能從全國那麼多人裡找到合適上崗的官員,可以不用任人唯親,這一項打破了貴族制度。
那日本為什麼不科舉?其實日本學過科舉,但舉辦的時間不長就停了,因為貴族的干預。科舉其實是砸破了貴族的金飯碗。沒有科舉的時候,貴族可以干涉朝政,可以把自己的人安排到重要的崗位上,但科舉一出現,貴族等於就是有名無權,那貴族肯定不答應。其實有一種說法,商紂王就是和自己下面的貴族不對付,最後給西周撿個漏。
日本的制度是世襲的,日本皇室可能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從日本建國開始,按照日本的說法從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開始一直到現在,日本天皇都是這家出來的,日本沒有改朝換代過。即使幕府最鼎盛的時期,天皇就是個擺設,但天皇依舊是天皇,哪怕這個時期天皇過的還不如一個老百姓,但幕府也沒篡位過。在古代日本,一切都是世襲的,而且一世襲就可能上千年,而世襲的這些貴族,他們肯定不希望有科舉制度,有他們在,中國式科舉也不會在日本生根發芽。最後是明治維新推翻了日本的大部分。
那同樣的,歐洲也是世襲制度,貴族和貴族之間通婚,搞到最後歐洲的皇室都是親戚。分析一戰時候歐洲的皇室,基本都是德國貴族,也有一說是英國內戰,為啥叫英國內戰,因為維多利亞女王這個歐洲皇室丈母孃,這個有興趣自己去查一下,關係太亂我梳理不清楚。反正維多利亞這位老太太的孫子是英皇,外孫是德皇,外孫女婿是沙皇,其他子女也嫁娶歐洲皇室。一戰的時候歐洲各國皇室都是親戚,而且都是實在親戚,按中國的親戚理論來說沒出五服。
那為什麼說一戰是德國內戰呢,因為一戰時候歐洲各國的皇都有德國血統。英國皇室現在都知道姓Windsor(溫莎),但英國皇室以前不姓溫莎,溫莎是1917年改的,用地名做的姓。改姓之前,英國皇室姓薩克森-科堡-哥達,薩克森-科堡-哥達這個姓源自於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是一個標準的德國貴族姓。一戰的時候英國和德國是死敵,英國皇室覺得再用一個德國貴族姓不妥,所以改了姓,改用了地名溫莎做姓。
現如今到德國一聽德國人的姓就能知道他祖上以前的地位,德國人名字裡有個VON的,按照發音音譯中文就是“馮”,那這位祖上就是貴族。VON其實就是英語FROM的意思,因為貴族貴在有領地,有自己的地盤,所以都喜歡用地名做姓,比如他叫“二愣子八世VON上海”,一聽名字就知道這位祖上在上海是貴族,他們家族祖先牛的人物叫二愣子,他第八個叫二愣子的。
英國皇室到二戰後還是有這個通婚傳統,查爾斯王子最先娶的是戴安娜王妃,戴安娜是貴族,戴安娜他爹是伯爵,公侯伯子男,伯爵爵位不低。現在都知道查爾斯的真愛不是戴安娜,戴安娜的死一直到現在都說不清有沒有幕後那些事。查爾斯要娶卡米拉,阻力巨大,全皇室反對,因為卡米拉不是貴族,就是一個普通家庭,雖然家裡有錢但沒地位。查爾斯娶卡米拉之後,卡米拉並沒有受王妃頭銜,卡米拉的頭銜是康沃爾公爵夫人。
也因為歐洲皇室都是近親,所以歐洲皇帝死了很簡單,不用看什麼皇帝之前留下的遺詔傳位給誰,繼承皇位有順位,誰第一順位,誰第二順位,一直能排出上百號順位去,皇帝死了第一順位繼承,第一順位也沒了就第二以此類推。有的時候順位靠前的都不是本國人,這位仁兄正在歐洲其他國家當著“爵”呢,歐洲一直髮生老國王去世,結果去其他國家找一個血緣關係最近的來當國王,新國王甚至不會說本國話。
所以歐洲也沒有什麼造反之類的,大家也是世襲,如果出生在平頭老百姓家,那世代就是平頭老百姓,沒有出頭的日子,統治階級也是由世襲的貴族把持。
歐洲什麼時候大規模老百姓造反呢,就是近代史裡各國所謂的革命,歐洲各國革命成功的時候,清朝皇帝皇位坐的還很穩。
所以在日本和歐洲這些世襲制度的國家裡,貴族就很吃得開,一代代往下傳,福澤子孫後代,所以很自然就會出現族徽,這個其實就是古代貴族的名片。但中國不行,中國一個朝代的壽命基本不超過300年,而且就這300年裡,每幾年就開展一次科舉,老幹部退休,新幹部提拔上來,一個家族再旺盛,像袁紹袁術家裡四世三公已經足夠吹牛逼了,也就四代人的事,在古代的人均壽命,四代人就100年不到。而相比歐洲日本,一個家族往上倒十幾輩幾十輩都是貴族,那中國的族徽家徽自然就形不成傳統。
一個丞相宰相在位時候突發奇想畫了個家徽,結果傳給曾孫子的時候,曾孫子已經變成農民天天種地了,要這個LOGO有何用。在中國一個位高權重的大官別說把自己的位置傳給後代的可能極小,自己這輩子能保住自己的官位就很難,和皇帝幾句話不對付皇帝就讓你走人了,因為後面有不斷的新人才能接任。即使伺候好一個老皇帝駕崩,新皇帝上任,也會清理朝中位高權重的,安排自己的喜歡的人接替。
前面說到的范仲淹,最後是被貶,新皇帝上任了想起他了,也就給了一個縣官做,范仲淹最後是死在赴任的路上。人一死,皇帝就來勁了,追認范仲淹是兵部尚書,楚國公,給諡號文正。但對范仲淹的後代來說沒什麼用,國家給點撫卹金給個抬頭就結束了,這個抬頭沒辦法往下傳,後人沒法繼承。
但中國其實有一個家族從宋朝開始都由皇帝分封給抬頭的,就是孔子的後代,叫做衍聖公,孔府以前就叫衍聖府。
另外由於中國的統治階級不穩定,所以中國老百姓就逐漸形成了中國的一套處世邏輯理論,比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教導人都別太突出,因為一突出一紮眼,就不知道哪裡有冷箭飛過來了。家族徽章這種那麼扎眼那麼張揚的物件,也不符合中國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