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黎明在當年祖父繪畫地
聞一多速寫圖
編者按:一月三日,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聞一多長孫聞黎明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京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聞黎明學術專長是中國現代史,常年致力於西南聯大、聞一多的史料蒐集和研究工作,得家學遺風,學術成就卓著。本版特約西南聯大副館長龍美光和《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大》作者楊瀟撰文,懷念聞黎明先生,以饗讀者。
“我把聞一多的歷史基本說清了”
◎楊瀟
眉宇間能看到祖父的影子
第一次見到聞黎明先生是2019年7月初。那時他剛剛做完一個小手術,我們約在他住院的病房見面,我帶了一束鮮花和無數個問題——我正在寫一本關於西南聯大湘黔滇旅行團的書,之前讀過他寫的《長沙臨時大學湘黔滇小長征述論》《關於西南聯合大學戰時從軍運動的考察》,受益良多。
69歲的聞黎明非常清癯,眉宇間能看到祖父聞一多的影子。我們就從他的聞一多研究聊起。那是1985年,他35歲,參加了一個聞一多研討會,“覺得東西太陳舊”,決定自己來,從蒐集資料開始。用的是笨辦法,去各處翻找資料,比如《清華週刊》,裡頭聞一多署名的文章好找,可還有沒署名的,或者別人寫的聞一多,就只能老老實實一本一本翻,“我翻完之後,沒有更多的了,就放心了。”10年後,1994年,《聞一多年譜長編》出版。他未停歇,繼續蒐集資料,去臺灣,找“國史館”,找“中研院”,找黨史會,蔣介石的檔案不讓影印,只能一點一點抄;又過了10年,2004年,《聞一多年譜長編(修訂版)》出版。
閱讀厚厚的年譜長編,會感嘆內容之細密翔實,這基於聞黎明的基本理念:在闡發、評價之前,先要窮盡資料還原事實。跟聞黎明聊天,會不斷聽到“材料”這個詞。哪方面的材料很多,哪方面的材料很少,哪方面的材料他沒看到過。有人質疑他,他也用“材料”回答:“我給你看材料呀!”或者,“你找材料,我也找材料,我們五年後再聊這個事兒。”
他說自己身上有祖父的血液,但做研究時只是一個學者,“我從來沒有把聞一多當作神。”我跟他談起,西南聯大很多重要學者(比如梅貽琦)都沒有年譜長編,有些人甚至年譜都沒有,聞黎明說,有時就看後代有沒有人去做這個事,“所以我覺得我對我們家最大的貢獻就是,我把聞一多的歷史基本說清了,材料基本搞全了。以後別人再做聞一多的東西,就有(依據之)本了。”
也不是沒有遺憾。他從小和奶奶一塊兒住,但聊家史不多,自己雖然學的是歷史,但當年只重文字,不重口述,“我奶奶在的時候,問什麼不行啊?就沒有問過!”包括那些叔叔伯伯,他剛開始聞一多研究時,他們都還在,“都是自己身邊的人,”“當時覺得不著急,什麼時候問都可以……”
找到當年祖父的速寫位置
好在他從未停止蒐集材料,採訪之前一個多月,聞黎明剛剛在美國重走了祖父美國留學之路。2019年6月9日,他到了芝加哥,在朋友圈寫道:“聞一多在芝加哥留學時一直住在芝加哥大學附近,距住所不遠的傑克遜公園是他非常喜愛的地方。公園在世界第一大淡水湖密歇根湖旁邊,但獨立成園,成片的草地常年被高大的樹冠籠罩著,中間是一個狹長的湖。聞一多常坐在林蔭道邊的條椅上,抬頭可看湖面上飛翔的尖嘴鷗,低頭則是湖水中覓食的鴨鵝,腳前還有膽大跳躍的松鼠。詩情在畫意中誕生了,於是有了《秋色》一詩。今天,我們迫不及待來到傑克遜公園(聞一多翻譯為‘潔閣森’),默誦著《秋色》,試圖體驗觸動聞一多創作的靈感。”
浸淫於“材料”超過30年後,聞黎明想要更多地去實地看看。他告訴我,之前不明白為什麼祖父在紐約沒怎麼上課,等他去了紐約藝術學院一看,壓根不是他想象的學院畫室,而是更接近一個公共空間,誰都可以去,在這種地方,可能就不存在“上課”“沒上課”的問題。而他也進一步明白了,生活環境對祖父生活方式的改變。“(理解)西南聯大也是一樣,你一定要到那個環境去。”
也許是緣分,2020年10月底,我們又在長沙相聚,參加一個重走聯大西遷路的活動。從湘西的沅陵、新晃,到雲南的昆明、蒙自,每到一處,大家都圍著他問各種問題,他極有涵養,極有耐心,各種材料信手拈來,又不斷向當地人提問,反過來核對自己掌握的材料。因為時間關係,那次旅行略過了貴州,聞黎明頗有些遺憾,好在次年春天他又在貴州重新開始了湘黔滇旅行團尋蹤之旅——這是我在他朋友圈看到的,2021年4月13日,他到了貴定縣,當年聞一多曾在這裡的牟珠洞完成一幅速寫。83年後,因為修建高速公路,此洞已經隱藏多年,71歲的聞黎明戴著紅色頭盔,爬上山坡,趟過小溪,“當找到聞一多速寫的位置時,一切艱難都煙消雲散,我們享受到所有重走湘黔滇旅行團之路的團隊都不曾享受的歡樂!”
可能因為聞黎明先生這幾年總是在路上,所以他去世的訊息傳來,讓許多人,包括我這兩面之緣的晚輩格外震驚。我還沒有機會向他請教那種別人不曾享受的歡樂是什麼樣子的,我想起他完成的了不起的工作,斗膽揣摩,那是一種寬闊、踏實的喜悅,借用張岱在《陶庵夢憶》裡的話:“胸中浩浩蕩蕩,並無芥蒂,一枕高甜……不曉世間何物謂之憂愁。”
(本文作者著有《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