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關於如何鼓勵年輕人生孩子引起熱議,尤其是著名經濟學任澤平提出的央行每年印錢2萬億鼓勵生育,尤其是要抓住1975年到1985年這波人口的視窗期,不要指望90後和00後。攜程創始人梁建章也提出每年要用5萬億去支援和鼓勵生育,筆者也想談談這個問題,筆者是農村出生長大的,想從這個角度去談談。
1、農村地區為什麼更敢生孩子(農村人是如何養老和養孩子的)
農村地區的家庭更願意生孩子,這個是一個事實和現象,筆者的老家是湖南某農村,我們那一代都是三個孩子,少部分是兩個孩子,沒有見過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除非是體制內的家庭。
等到我們這一代人長大後成家立業,就我身邊的親戚、發小、同學、朋友來觀察,基本都是兩個小孩,然後是三個小孩和一個小孩的。也就是說農村地區的家庭兩個小孩是佔大部分的,這點和我們父母那一代不同,他們那個時代的家庭主要是3個小孩(當然北方可能不同,尤其是國企林立的東北地區)。
生這麼多孩子怎麼負擔得起呢?
筆者現在也是在城市生活,我們生孩子首先想到的是養育的成本問題,但是在農村這個問題就沒有那麼難了,首先因為農村地區普遍結婚比較早,20出頭基本都結婚了,然後就有了小孩,這個時候爺爺奶奶還比較年輕,第一個小孩的時候爺爺奶奶基本只有四五十歲,等到生第二個、第三個的時候爺爺奶奶也之後五六十歲。
爺爺奶奶承擔了相當一部分的養育孩子的事物,一般都是奶奶幫著帶孩子,爸爸媽媽在工作,爺爺也工作,然後爺爺賺的錢也主要用來幫扶這個家庭,也就是說在農村是父母和爺爺奶奶一起養育小孩,奶奶幫助帶小孩,爺爺還要幹活賺錢,這樣來維繫這個家庭。
農村地區的人怎麼養老呢?
過去的兩個月我們村有三位老人去世了,都是本家的長輩,最年長的91歲了,其次是89歲,還有一個也八十多歲了。有人可能有疑問,為什麼這些老人這麼長壽?其實這三位老人中的兩位她們的老伴已經去世多年,91歲的這位奶奶的丈夫在我10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另一位八十多歲的奶奶的老伴我出生以來就沒有見過。
中國目前平均壽命是78歲,也就是說有一部分人在78之前就去世了,還有一部分人在78之後去世的。
農村的老人沒有退休一說,都是一直在地裡幹活,直到幹不動為止,子女成家之後一直會幫扶子女養育孫子輩,年老之後繼續幹活,直到某一天干不動了,所以在農村,七八十、甚至八九十還在工作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而老人持續勞作,這就大大降低了子女的養老負擔,他們沒有退休金,只能不停地勞動,這些老人在默默為家庭付出貢獻一輩子,幹得多,消費卻極少,真的是“春蠶到死絲方盡”。
2、城市中產為何不敢生孩子?
生得起養不起,這是城市中產家庭的苦楚,生孩子後誰來帶?媽媽帶?那麼就需要是全職帶孩子,因為孩子三歲之前離不開人,就算媽媽能犧牲自己的事業,那麼爸爸就是一個人工作養全家,這個壓力何其之大。
生一個孩子,大家沒有什麼異議,但是二胎呢?中國網民中70%月收入不足5000元,而中國的網民幾乎覆蓋我們所有成年人,不要看知乎上百萬年收入還叫窮,那是矯情,更是炫耀!那只是一個極小的群體!70%的網民才是代表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
誰來帶孩子?
如果孩子的母親不能全職帶孩子,那麼就剩下兩個情況,第一是請保姆,這也要求家庭的收入比較可觀,現在保姆的工資可不低,尤其是帶孩子的保姆,大部分孩子的媽媽的工資都沒有這些保姆的工資高。第二個就是請孩子的奶奶或者外婆來帶,這種模式和農村模式是一樣的,目前大部分家庭採用的是這種方式。
但是這也要求家裡的房子不能太小,在生一個孩子的時候,可能兩房就夠了,但是如果生二胎呢?那麼就必須有三房了,否則是住不下的,勉強生了兩個孩子後,絕大多數城市中產家庭對於三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城市家庭結婚晚,養育孩子的成本高
在大多數從農村地區步入城市定居生活的家庭來說,可能已經掏空了父母的積蓄,自己多年的積蓄也投進去了,還揹負了房貸,這個時候年齡一般都不小了,城市中產家庭婚育年齡普遍比農村要高不少。
筆者的一個發小的孩子已經上初中了,一個初中女同學的孩子也已經上初中了,但是筆者身邊的同事的孩子普遍較小。
產假其實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3個月和5個月並不是決定是否多生一個小孩的關鍵,關鍵是誰來帶小孩,關鍵是房子如何解決,關鍵是教育成本高不高,這三個問題解決的話,生孩子的意願會提升不小。
房價如何太高,那麼對於還未買房的人來說壓力是很大的,他們生育的意願會更低,因為需要攢下更多的首付,需要支付更多的月供,那麼他們婚育的年齡必然延長,其他的消費必然被擠壓。
城市新市民未來還有沉重的養老負擔
從農村進入城市的家庭還要在未來十幾年承擔農村父母養老的責任,當雙親還在的時候,他們可以待在農村,但是其中一個人如果走了,另一個人身體又不好的情況下,那麼就必然會接到城裡子女身邊,這又是陡然增加的一份壓力。這並不是多一雙碗筷的問題,還得多一個房間的問題,還有醫藥費。還得多出照顧老人的精力。這點對城市新市民也是很大的負擔,在未來給父母養老方面,城市新市民既不如老市民父母有養老金的居民,也不如純農村家庭有優勢。
人都是理性的,生孩子這種事情都會思前想後,尤其是晚婚晚育的家庭更是會深思熟慮,各種成本和擔憂都會思考一遍。
過去2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從30%提升到60%,城市人口從3.8億增加到8.4億,城市人口多了4.6億人,基本都是來自農村的;未來十五年城鎮化率要提高到75%,還有15%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這也是龐大的2.1億人口。
人口主要集中地從農村變成城鎮,生育主力軍也隨之而變
現在生孩子的主力軍還是鄉村地區以及小城鎮地區,以前鄉村是人口主要聚集地,以後城鎮才是人口主要聚集地,那麼生育人口的主力軍也會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但是高房價是制約城市中產家庭生育意願的首要因素,房價如果持續上漲,那麼低生育意願很難得到改變
2019年中國總和生育率還在1.6以上,自從1992年首次跌破2之後,中國的總和生育率一直維持在1.6以上,這個資料我們基本可以簡單理解為城市的生育率在高於1一點,農村地區總和生育率高於2一點,兩者綜合下來就是1.6,大致相當於一半的家庭生育1個孩子,一半的家庭生育2個孩子,生育三個孩子的是少數,丁克的是更少數。
但是202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低至1.3,這是最低的一次,說明生育二胎意願的家庭大幅減少了,更多家庭偏向於只生育1胎。
高房價嚴重製約了城市中產家庭生育意願
2015年全面放開二胎,原本大家想的是會有一波生育潮,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總和生育率依然只維持在1.6之上一點,為什麼二胎放開後並沒有出現生育井噴的現象?這其中有一個大家都忽視的原因,那就是2015年開始樓市“漲價去庫存”,全國房價都在這一年之後大幅上漲,只要是有房的人都能清晰的感覺到2015年之後房價漲幅有多大。
房價大幅上漲必然會導致家庭生活成本大幅上升,早買房的人自然是大賺的,因為資產增值了嘛 ,但是代價是後面的人支付的,但是生孩子的主力軍也是後面為高房價買單的人。
有人可能覺得2015年這波房價上漲對生育影響不大,畢竟大多數家庭在以前就買房了,漲價對整體是有利的。
那麼我們來看一組資料,中國的商品房改革是從1998年開始的,也就是說從1999年開始我們才真正意義上有了商品房,2000年到2014年的15年時間中國銷售的住宅商品房是95億平米,2015年到2021年的7年時間中國累計銷售住宅商品房101億平米。超過了2000年到2014年住宅商品房之和。
所以,2015年這波樓市上漲潮的影響範圍是非常之廣的,對生育的影響也不小,目前還沒有相關機構對此相關性做過研究,但是其中的影響大家可以代入自己的情況去想象一下。
根據統計局的資料,2021年房價比疫情前的2019年漲了12.5%,2021年放開三胎之後雖然各地出臺了不少鼓勵生育的措施,對教培行業的打擊是十分有效的,另一個就看能否將房價持續控制住,以免在2022年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