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湖南科技大學獲悉,經濟作物遺傳改良與綜合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該校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教授王海華團隊,發現了兩種苦蕎葉斑病新病原木樨黑孢黴和互格鏈格孢,這兩種真菌引起苦蕎葉斑病在國際上為首次發現、首次報道。近期,該科研團隊系列成果發表在《植物病害》上。
王海華介紹,蕎麥屬有21個種,含1個變種和2個亞種。甜蕎和苦蕎是蕎麥屬的兩個栽培種。目前,關於蕎麥病害的記載和報道大多為甜蕎病害,已明確病原的病害超過10種,大多為真菌性病害,細菌、病毒和線蟲性病害的報道很少。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雜糧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蕎麥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蕎麥病害呈逐年加重趨勢,成為苦蕎產量與品質提高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王海華團隊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兩年對湖南省湘鄉市苦蕎繁種基地進行病害調查時,發現了兩種症狀不同的葉斑病——黑孢黴葉斑病、鏈格孢葉斑病,兩者均可在苦蕎出苗後的整個生命週期發生,嚴重時可致葉片脫落。團隊採用組織分離法進行了病原純培養,透過科赫法則確定了病原,採用形態學和多基因序列分子系統學相結合的方法鑑定了病原。
科研團隊發現,黑孢黴葉斑病由木樨黑孢黴引起,發病初期在上葉面出現幾處小圓形或近圓形斑點,淡黃色至淺褐色,幾天後病斑擴大,邊緣呈紅褐色;鏈格孢葉斑病由互格鏈格孢引起,發病初期葉面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斑點,失綠,水漬狀,葉尖和葉的邊緣易發,後擴充套件、合併成圓形或不規則的大病斑,蒼白至灰褐色。
田間調查表明,黑孢黴葉斑病、鏈格孢葉斑病的平均發病率分別約51.7%、65.3%,苦蕎鏈格孢葉斑病發生率和危害程度更高。(見習記者王昊昊)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doi.org/10.1094/pdis-08-20-1773-pdn
https://doi.org/10.1094/pdis-01-21-0191-pdn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