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0年,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非常相像。後來經過不斷的研究、推論,於1912年發表《大陸的生成》,此後的1915年又陸續發表《海陸的起源》,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認為這些漂移的大陸板塊就好比一艘船,在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潮汐力量的作用下,和由地球自轉形成的離心漂移力一起,讓大陸沿著赤道不停往東漂移。
雖然這一學說的確有一定的依據,但是卻有很多問題不能解釋,因此學說自發表以來,質疑的聲音不絕。
但此學說的成功之處在於,讓很多地理現象得到了理論支援,像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問題;非洲和南美洲的古生物化石及現代生物的親緣問題;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的冰磧物也發現很多相似之處:南極洲發現了煤層,眾所周知煤層只會在溫暖條件下形成等。
但有一點不能解釋: 動力。以此學說為根據,當時的物理學家們馬上著手計算,根據大陸的體積、密度計算陸地的質量。利用矽鋁質岩石(花崗岩層)與矽鎂質岩石(玄武岩層)摩擦力的狀況,計算:讓大陸板塊漂移需要的力量是多大?經研究得出日月引力和潮汐的力量太小,根本完成不了漂移的任務,所以大陸漂移學說慢慢地也就不再被人重視了。
20世紀50年代,隨著相關科技的發展證實海底岩層其實只有大約二三億年,而陸地的岩石有的已經有數十億年;1956年海底磁化強度測量開始應用,發現大洋中脊兩側的地磁異常是對稱的。在此基礎上,美國學者赫斯提出海底擴張學說,他覺得海嶺地區之所以形成新岩石,是因為地幔軟流層物質的對流上升,導致整個海底向兩岸擴張,最後在海溝地區俯衝沉入大陸地殼下方。
大多數科學家們認為,是因為地心裡面的能量迸發,地殼產生激烈運動,致使板塊碰撞和擠壓,而讓這些板塊產生斷裂,並開始漂移。提供地殼熱量的主要來源是放射性礦物質的衰變,它經過地幔傳輸到地表。地殼岩石層因為這些熱量不停地膨脹,於是密度不斷地減小,因此能夠產生漂移。
現如今,大陸板塊還是在不停地以特別微小的幅度漂移,那麼你認為它的移動到底是基於什麼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