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似乎迎來了一個好的開頭,在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1月3號,聯合國五常國,也是合法擁核的中、英、美、法、俄五國,發表了《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宣告》,向世界傳達了“防核戰”的共同聲音。由於事前沒有風聲,五大國突然達成聯合宣告,被外界視為“送給世界人民最好的新年禮物”。
不過,對於這份史上第一次五大國聯合“防核戰”宣告,會有多大實際作用,筆者內心始終有一份疑慮:為什麼正在烏克蘭對峙的美俄,此刻會共同發出“防核戰”的聲音?與此同時,西方也在炒作臺海的軍事風險,此時五國防核戰宣告,又對臺海意味著什麼?
果然,全球輿論這一週來的解讀,也朝向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
正向看是“和平之光”——認為大國承諾表明,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目標仍然是推進和平發展,毀滅性核戰大機率不會發生。
反向看是“不祥之兆”——認為大國之間避免動用核武器,反而可能促使各方“放手一搏”打常規戰,“烏克蘭、臺海隨時可能爆發戰火”。
俄軍方11日表示,約3000名俄羅斯軍人開始在俄西部舉行包括坦克等重型武器在內的實彈演習。演習覆蓋的區域包括靠近烏克蘭附近地區。
美俄再現核對峙
港媒發表“五常發聯合宣告 烏克蘭瑟縮發抖”的評論稱:烏克蘭戰爭危機可能一觸即發。就在聯合宣告釋出的前一天,美國總統拜登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時放狠話,“一旦俄羅斯入侵烏國”,美國和盟友將作出“果斷回應”。可以設想,假如不需要擔心俄羅斯的核彈頭,那美國反而會打得“無後顧之憂”。
不過,對於西方炒作烏克蘭戰事逼近,直新聞特約軍事評論員石宏則持相反觀點。他認為,烏克蘭的仗打不起來,恰恰是因為俄羅斯的“核威懾”還在。
石宏指出,就常規軍力來說,北約力量遠超莫斯科,俄羅斯不是美國的對手。但因為俄羅斯出於防禦,可能動用核武器,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就不敢動手,這就相當於冷戰時期的核對峙。所以,烏克蘭打不起來的關鍵,恰恰就在於核大國之間的互相威懾。
同樣的道理,美國當然也不想因為臺海,觸發和中國的重大沖突。但臺海的戰爭風險卻在不斷加劇,美國知名智庫已將臺海和烏克蘭並列為2022年兩個最高的戰爭風險區。
本週開始,俄羅斯和美國圍繞烏克蘭的多輪磋商正在進行中,據烏克蘭議員最新透露的訊息,俄美已達成一致,烏克蘭永遠無法加入北約。這意味著,烏克蘭戰爭危機可能緩解。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和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在日內瓦進行了美俄之間的第三輪談判
不過,美國仍不放棄危險試探,更增加了雙方“擦槍走火”的風險。近期,美國在軍事演習中演練從不同方向對俄羅斯發射核武器。美國官員在接受採訪時還挑釁說,“我們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按照過往經驗,俄羅斯很可能會演練核攻擊“還以顏色”。
“防核戰”宣告有不祥之感?
在此起彼伏的危機中,“防核戰”聲明發出了怎樣的資訊?新加坡《聯合早報》對此也很不樂觀,“宣告間接反映了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的嚴峻程度,顯示上世紀冷戰結束以來的和平紅利已經消耗殆盡,給人一種先禮後兵的不祥之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輿論?筆者認為,儘管聯合宣告說的句句都“政治正確”,但是那些沒說的話,才是更關鍵的、更值得琢磨的。
那到底說了啥?沒說啥?劃幾個重點:
1、說了“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但沒說“堅決不打”或“永遠不打”核戰爭;
2、說了“核武器應服務於防禦目的、懾止侵略和防止戰爭”,但沒人會說,自己打的是侵略戰爭,所以核武器用來幹什麼,其實是自己說了算;
3、說了“不將核武器瞄準彼此或其他任何國家”,但實際上,“互不瞄準”只是象徵性的,以現有技術,重新瞄準只需輸入資料指令,輕而易舉;
4、說了“維護和遵守雙多邊軍控協議和承諾”,但美國已經接連退出了《反導條約》和《中導條約》,只要覺得對自己不利,美國就會毀約,何況沒有法律效應的宣告,基本上是說了等於沒說;
5、說了“避免軍事對抗、防止軍備競賽”,但沒說“削減核武器”的任何具體目標和措施。
簡而言之,關於反核戰,最關鍵的話都沒說。世界並沒有太平,危機沒有減少,因為沒有人承諾不打核戰。甚至有更極端的觀點認為,從表面看,“防核戰”宣告是五常避免核戰的一個共識,但深層次也可以理解為即將動武前的一次“君子約定”。
“雷聲大雨點小”
所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才會表態稱,“歡迎五核國的聯合宣告”,“但更期待後續的步驟細節,即如何以削減核武器來實現真正的無核武器世界,這是需要靠五個常任理事國來解決的核心問題。”顯然,古特雷斯很清楚,宣告對各國不具備任何約束力,加上用詞含糊,可解釋空間很大,因此,宣告的實質意義不大,“雷聲大雨點小”是必然的。
“防核戰”宣告還有多少潛臺詞?
實際上,“核五國”都還在升級自己的核武庫,而且美國與中俄的關係都處於低谷,宣告在防止核擴軍方面的效果相當有限。那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發這個聯合宣告?這其中還頗有文章。
一,首先,五大國發共同宣告,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針對拖了兩年的核不擴散條約審議會議的一次發聲,為此五大國已經協商好幾個月。
這裡需要補充一個背景,本來發宣告的第二天,原計劃1月4日要召開全球的“核不擴散條約審議會議”,這是每5年就要舉行一次的審查會議,評估全球裁軍和核計劃監測的進展。但因為美國的疫情嚴重,會議被推遲到8月。實際上,這個原本要在2020年1月召開的會,已經被推遲了三次。
1970年生效的《核不擴散條約》是最重要的國際條約之一,共有締約國191個,其中包括中法俄英美這五個受承認的法定核武國家。中法俄英美之外的其他締約國,承諾不發展核武器;作為交換,五大核武國則承諾就裁軍問題“真誠地進行談判”,並提供和平利用核能的通路。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締約的國家中,目前有四個擁有核武器: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鮮都已公開試驗並宣佈擁有核武器,以色列據報擁有約200顆原子彈,但它既不證實也不否認。伊朗是條約的創始簽署國,但它的核地位存在爭議。目前,全球最重大的核危機都離不開這些地區。
大會開不成,種種核擴散的危機卻日漸嚴重。去年9月,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宣佈建立新的三邊安全夥伴關係,美英兩國將幫助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美英將向澳大利亞這個無核武器國家轉讓成噸的核武器材料,這顯然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引發重大國際爭議。
面對種種矛盾,五個常任理事國此時表態繼續遵守條約,儘管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根本緩解不了圍繞核危機的利害衝突,但至少表明,五個核大國仍然對核戰爭和核擴散保持著國家理性,算是為動盪不安的世界,築下了一道脆弱的安全底線。
二、還有迫在眉睫的是,要安撫人心,畢竟大家的日子還要過。聯合宣告至少讓人們看到希望。
受烏克蘭局勢影響較大的東歐各國,對未來預期悲觀,人們害怕核大國之間爆發衝突,加上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各國的日子都不好過。所以,此刻安撫人心、重建經濟才是重點。美英法政府對此也心知肚明。
三、更重要的還在於,各方都想利用聯合宣告牽制對手。
這次的聯合宣告主要是中、美、俄三方博弈的結果。中俄推動宣告,是為反制美國近年擴充核武庫;美國則試圖以宣告為契機,將中國納入核裁軍框架,限制中國核力量發展。
美國是全球最大核國家,核彈頭有5550枚,足以摧毀世界20多次。拜登去年上任後,試圖降低對核武的依賴。將於本月底完成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將成為美國新的核戰略指標,其中是否寫入“不首先使用核武”承諾成為焦點。但顯然,美國國內未有共識,軍工集團影響很大。上月8日,美國國會透過總額高達7680 億美元的《國防授權法案》,其中有278 億美元是用於核武專案,預算大大增加,其中包括髮展高超音速導彈等。
據美聯社披露,隨著所謂“中俄威脅升高”,拜登政府內部似乎已失去了改變美國核武政策的動力。《華盛頓郵報》日前也報道稱,拜登希望背離特朗普“開發核武”政策的可能性在縮小,轉向“減少核武器”政策恐將停滯。
美國會履行宣告承諾嗎?顯然,聯合宣告對美國的影響,主要是國際道義層面,對美國核政策影響有限。
而美國對華核戰略的心理更是糾結:一方面,不希望中國核力量“構成挑戰”,因此要設法將中國納入美俄的核裁軍談判,中國一直沒有搭理這種無理要求;而另一方面,部分美國政客又試圖將中國引入軍備競賽的陷阱。
給美國套上緊箍咒
中國當然無意搞軍備競賽,即使按照五角大樓的報告,到2030年,中國可能擁有的核彈頭也不過1000枚,相比美俄是小巫見大巫。但中國仍清晰表態,不會大規模擴核。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傅聰在聯合宣告釋出後第二天就表示,“中國沒有大規模擴核計劃,但會更新核武器”。但這仍然招來西方輿論的抹黑。
對此,解放軍報8日發表《美國應切實承擔起核大國責任》的社評指出,作為當今世界的核大國,美國為一己私利,在核領域耍小聰明、打小算盤,成為國際核安全的最大風險源。
儘管西方一直在渲染所謂“中國核威脅”,但實際上,中國的核戰略歷來是“最低限度威懾”,即所擁有的核武器,不超過阻嚇對手攻擊所必需的數量,核彈頭重質不重量,注重提升核彈頭威力,及導彈的突防效能與生存力,這才真正體現核武器“懾止侵略和防止戰爭”的作用。
文章說,中國是五個核武器國家中唯一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這一政策受到廣大無核武器國家普遍認可和歡迎。中方希望五核國承諾,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就此談判締結國際法律文書。
這說明,中方希望在“防核戰”聯合宣告的基礎上,推動五核國做出“防核戰”的實質動作。中國的出發點很現實,完全消除核武器,至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難以做到,但是給所有有核國家,特別是好戰的美國,套上“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緊箍咒,的確存在著可行性。
遙想當年,奧巴馬上任時,曾提出“無核世界”的主張,並因此拿到了“諾貝爾和平獎”。可惜,時移世易,奧巴馬早已“閉嘴”。而“無核世界”的夢想實現,也不可能依賴任何人的賜予。
作者:萬霞,深圳衛視直新聞《慢點·觀察》高階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