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向來是大國空軍實力的象徵,美蘇兩國從二戰後開始進入噴氣時代,先後拿出各自的戰略空軍三劍客。這種裝備相當考驗科研能力和工業基礎,因此半個多世紀後美俄依然在戰略轟炸機領域處於壟斷地位,憑藉高速大航程再加上核武器確保全球戰略打擊能力。相比之下中國空軍只有一款轟-6中程轟炸機,來自蘇聯50年代技術圖-16的仿製品,而且還是高亞音速不論是速度、航程還是載彈量,都不足以形成有效戰略威懾。
因此想盡辦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對於中國空軍來說相當關鍵和必要,但是這種戰略大殺器和核武器一樣只能遠觀很難花錢購買。以中美俄三家的關係有可能出售的只有俄羅斯,從90年代中期雙方軍事合作漸入佳境開始,關於中方希望獲得圖-22M3的傳聞時不時出現,甚至西方還宣稱中國已經獲得不少於12架。說歸說但實際圖-22M戰略轟炸機並沒有出口到中國,在歷史發展大背景下俄羅斯對中方求購圖-22M,經歷了從拒絕出售到猶豫不決相當複雜的心態歷程。
航母殺手,圖-22M“逆火”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的起源
圖-22是個系列機型,嚴格來說有兩個大分類,包括圖-22“眼罩”以及圖-22M“逆火”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戰後美蘇兩國在航空領域大放異彩,由於冷戰格局形成再加上核武器成為毀天滅地的存在,在已經逐步成形的現代防空手段下,亞音速戰略轟炸機戰場存活率直線下降。研製能夠攜帶核武器,並能以超音速進行突防的戰略轟炸機成為首選,1952年蘇聯獲悉美國開始研製B-58“盜賊”超音速轟炸機。
B-58“盜賊”幾乎集成了全人類最強的航空裝備,安裝4臺J79-GE-5渦輪噴氣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7075公斤,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實用升限19300米,最大航程7600公里,可以掛載4枚爆炸當量100萬噸級的MK43核彈,配套膠囊彈射座椅保證飛行員能夠在高空高速安全逃生,從效能看B-58更像一架戰鬥機而不是轟炸機。
冷戰美蘇爭霸你有我必須也有,面對這種單方優勢蘇聯肯定無法忍受,於是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率先開動M-50超音速轟炸機研製。但技術儲備不足效能達不到設計要求最後只能放棄,需求很迫切這個任務就交給圖波列夫設計局,在此之前圖氏最成功案例就是圖-16中程轟炸機,然後就以圖-16為基礎推出105工程方案。採用圖-16機身,機翼後掠角55度,為提高發動機效率將兩臺VD-5F發動機安裝在垂直尾翼兩側,第一代圖-22“眼罩”超音速轟炸機就此成形。
1958年9月7日,改進後的105A工程原型機首飛,各項效能指標都符合設計要求,冷戰期間研製的武器效率很高同年底就投入量產。圖-22“眼罩”最大起飛重量92噸,最大飛行速度1.42馬赫,實用升限13300米,最大航程4900公里。可以攜帶AS-4“廚房”核巡航導彈,以及Kh-22巡航導彈,作戰中通常以加力快速爬升到10000米高空,然後在距目標500公里處爬升到12000米,同時加速到1.4馬赫在距目標180-270公里處發射導彈。
作為蘇聯第一代超音速轟炸機,也是當時有限的反艦殺手鐧,但效能和B-58相比還是有點差距,而且由於研製時間緊湊效能方面不是很可靠。理論上可以進行超音速突防,但在加滿燃油和彈藥後基本無法超音速飛行,面對北約戰機和防空導彈的攔截,實際上戰場生存能力較弱,於是接下來圖-22M“逆火”就該上場了。
由於高額的成本以及高事故率,B-58成為最短命的超音速轟炸機,美國隨後就推出更驚世駭俗的XB-70“女武神”超音速遠端戰略轟炸機。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最大飛行高度21500米,這種遠端戰略核打擊能力瞬間將蘇聯甩出一條街,手裡只有圖-22這種雞肋的蘇聯極度不安。於是也拿出來自己對應的型號,蘇霍伊設計局T-4“紅色女武神”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最大起飛重量125噸,最大飛行速度3200公里/小時,最大升限24000米,最大航程7000公里。
T-4效能資料相當好看,但成本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它有一個外號是“143噸黃金/100號金制飛機”,黃金重量基本等同於最大起飛重量。高空高速以及超越美國都不是問題,但是研製週期過大有效載荷過小,價效比不高最後被無奈放棄。擅長戰鬥機的蘇霍伊不行就由圖波列夫頂上,很快作為T-4廉價補充的T-145工程方案得到軍方認可,未來定型版本就是圖-22M“逆火”,用來取代已經過時的圖-16和效能平庸的圖-22“眼罩”。
1967年11月,蘇聯部長會議決定研製T-145工程方案,整體造型和圖-22“眼罩”類似,採用圖-22現成的航電裝置以及配套子系統。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也可以快速定型,儘管看起來像是圖-22的升級改進,不過實際上圖-22M已經是一款全新研製的新型號。加個M主要是為了誤導西方國家,同時也為了能得到蘇聯政府的快速認可,畢竟從理論上看改進比重新研製成本低週期短。兩者最大的外觀區別是發動機,圖-22兩臺發動機安裝在垂尾根部,日常維護顯得特別麻煩,而M型則從機背移進機身同時改為兩側進氣,兩者唯一的共同點是前起落架和炸彈艙門。
1969年,圖-22M0原型機成功實現首飛,由於採用NK-144-22發動機油耗太高,造成原型航程只能達到4140公里達不到設計要求。1971年,後續圖-22M1型換裝NK-22加力渦扇發動機,推力提高10%。圖-22M1型航程提高到5000公里,以1.25馬赫速度飛行時作戰半徑可達1560公里,最大平飛速度1660公里/小時。1973年5月圖-22M2量產型首次試飛,並於1976年開始大批次生產入役,可以攜帶三枚KH-22反艦導彈或者普通航彈。配套空中加油裝置,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800公里/小時,安裝新式地形匹配雷達及導航計算機等裝置。
1977年6月,圖-22M3型成功實現首飛,採用全新的機鼻以及雷達罩,進氣道改為楔形進氣道和米格-25相類似,活動機翼最大後掠角可以達到65度。航電系統大改自動化程度更高,同時換裝NK-25型發動機,最大推力達到25噸比NK-22提升20%。由於機體最佳化調整以及更換髮動機,航程提高了三分之一從5000公里提高到6800公里,有效載荷從3噸提高到6噸,最大飛行速度從1.65馬赫提高到2.05馬赫。
圖-22M3定型號已經相當成熟,成為當時蘇聯遠端航空兵,以及海軍航空兵遠端戰略打擊核力,北約給了一個“逆火C”的綽號。不過由於美蘇《戰略武器限制談判》給它帶來點麻煩,美國人認為它的作戰可以達到5650公里,但蘇聯人對外稱這只是一款中程轟炸機航程不到7000公里。不過為了照顧下美國人的面子,蘇聯做出讓步同意取消機頭空中加油裝置,使圖-22M不具備洲際戰略打擊能力。實際圖-22M取消了機頭空中加油探頭,換裝了一個平滑的整流罩,而且蘇聯還留了一手在談判中加入一條可以隨時裝上加油探頭。
圖-22M“逆火”超音速轟炸機,集戰術、戰略打擊於一體,可以執行戰略核轟炸、常規水平轟炸,以及海上偵察反艦等多樣化任務。特別是可以攜帶大威力反艦導彈,以超音速低空突防,遠端奔襲攻擊美國航母編隊,成為妥妥的航母殺手威懾力十足。高空亞音速作戰半徑更是高達3700多公里,如果經過空中加油可以從蘇聯北極基地起飛,然後在攻擊完美國本土目標後再飛回。
以圖-22M3為例,最大起飛重量120噸,最大飛行速度2.3馬赫,實用升限18000米,實用航程7000公里,空中加油後可達12000公里。擁有2個內建彈艙和4個外掛架,標準載荷6噸,最大載彈量可達24噸,攜帶包括Kh-15、Kh-16、Kh-22等空地導彈,隨便部署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對戰略空間的一種巨大威懾。正是由於這款機型效能夠強,等同於核武器帶來的戰略威懾,因此除蘇聯及幾個加盟共和國外長期沒有出口記錄,總是擔心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從防到買,中國對圖-22M更加複雜的心情
圖-22M“逆火”問世後,攜帶各式武器超音速突防美國人都很頭疼,更何況防空截擊手段單一的中國。上世紀70年代後,由於中蘇關係已經轉冷雙方時不時劍撥弩張,圖-22M遠端來襲成為中國防空不可忽視的物件。作戰半徑3000公里以上還可以全程超音速突防,當時能夠進行攔截的空中戰機相當有限,只有追不上看不著的殲-6、殲-7戰鬥機,到了後期才有白天型殲-8勉強夠得著,戰鬥機效能還不如轟炸機想要攔截太過夢幻。同時地面防空系統也很落後,還在用老式紅旗防空導彈打游擊,面對路線可變超音速突防的圖-22M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正是由於實力不足在相當長時間內無計可施,有限防空根本擋不住這種空中怪獸來襲,後來隨著中西方關係開始轉暖,從美英等國獲得高效能攔截戰鬥機成為可能。先後對美製F-16/J79戰鬥機,F-14“雄貓”戰鬥機,以及法制幻影2000等進行了考察,甚至還和美國談了一個“和平典範”專案升級殲-8II戰鬥機,目的只有一個如何有效攔截圖-22M“逆火”。這期間中國對圖-22M“逆火”五味雜陳,羨慕就不用多說關鍵是如何才能防得住,一度談“逆火”色變面對它的突防幾乎是無解狀態。
在擔驚受怕很長一段時間後,到了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曾經的空中壓力瞬間消失,以往求之不得的先進裝備突然都擺在我們面前隨便挑。然後就有了90年代最有價值的軍購,以200多億購入蘇-27戰鬥機並引進相關技術,在其基礎上實現改良成就後來的殲-11、殲-16戰鬥機,意義非比尋常使中國航空工業直接上了一個新臺階。隨後還有射程150公里的S300防空導彈,航母殺手“現代”級驅逐艦等,這些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說都是迫切急需的裝備,在應急大采購中對於超音速戰略轟炸機同樣意願強烈。
特別是90年代黃海對峙,臺海危機兩起事件,無一不是由美航母戰鬥群佔據主動地位,隨時隨地對我們形成戰略威懾。更具威懾力的航母殺手圖-22M顯然更適合我們,當年圖-22M的反艦戰術安排其實就是飽和攻擊,比如出動整團24架帶著KH-22反艦導彈在不同方向齊射。單機可以攜帶3枚,24架就可以一次攜帶72枚,就算是F-14“雄貓”前出500公里預警,但是面對超音速突防而來的圖-22M在發現時基本接近700公里。以KH-22反艦導彈500公里的射程,再加上超音速能留給航母攔截的時間並不多,圖-22M只需要再飛幾分鐘200多公里,就可以齊射反艦導彈然後轉頭就走。
當然在F-14攜帶的AIM-54“不死鳥”攻擊下,以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被擊落代價,至少還有約30枚KH-22可以攻擊航母。接下來就看對方艦空導彈,以及近防系統的防禦能力了,就算保持 百分之三十的命中機率,也足以癱瘓一個航母戰鬥群。這就是美蘇進行軍備談判時,美國為什麼要堅持將“逆火”納入戰略轟炸機,然後進行制約的最主要原因。
雖然這款轟炸機曾經令中㺯都很頭痛,但得不到的東西才顯得最為可愛,蘇聯解體之後圖-22M流落多國。隨著中俄及中烏軍事合作的恢復,購入圖-22M一時之間成為最理想的選擇,特別是有了蘇-27這樣先進戰機引進案例,對於同屬蘇聯遺產的“逆火”似乎也可以試一試。因此從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就向俄烏表示了希望購買圖-22M的想法,希望少量購入並實現技術引進,用來替換已經服役多年落伍的轟-6。以中國的需求來看圖-22M還是相當有技術優勢,圖-160這樣的戰略轟炸機指望不上,但退一步圖-22M也足以威懾美日介入臺海的戰略企圖。
對比當年轟-6效能嚴重處於下風,大部分時間還在進行臨空投彈,可以攜帶亞音速反艦導彈的轟-6D數量也很少。載彈量有限,突防速度不行,更是缺少遠端高精度打擊能力,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因此除了直接購買圖-22M之外,還可以對它進行研究吸收先進技術,對之後研製超音速轟炸機起到借鑑作用。同期由於蘇聯解體俄空軍缺乏經費,對於手上的圖-22M3想著儘快退役減輕負擔,軍方也願意出售圖-22M3換錢改善下日常生活。
綜合多種資訊來看,90年代中期是中方求購最迫切時期,俄空軍同意但政府方面不樂意認為這是戰略武器不能出售,實際上還有很多細節問題也談不攏。由於1993年圖-22M3就已經停產,配套的NK-25型發動機也已停產,俄空軍再缺錢也不可能一次都退役,他們願意出售的是圖-22M3早期版本。而且就算是以這種方式出售,仍然需要對這些老飛機進行大量維修,改裝以相容中國武器、通訊和控制系統等。從技術層面來看,中方將在付出巨大成本後才能獲得一架配備老式發動機的老舊飛機,顯然還是很不划算。
原本有意轉向烏克蘭購買,但在美國誘惑下烏克蘭自廢武器,將約60架各型圖-22M及400多枚配套反艦導彈銷燬,這條引進之路就沒了下文。其次中俄間一談就是十多年,到了2005年俄軍出動圖-95MS,以及圖-22M3戰略轟炸機參加中俄軍演,俄空軍總司令甚至公開聲稱有意向中國出售這兩款機型。接下來還有幾次聯合軍演,俄羅斯同樣出動這款機型大秀肌肉實力,一度令外界認為訂單可能真的要成。
烏克蘭圖-22M3轟炸機被拆解
結語
從90年代以來,中國求購圖-22M3經歷了被拒絕出售,到猶豫不決這麼一個過程,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跨越式發展。對於俄方而言戰略級裝備按道理不能賣,但在90年代吃不飽穿不暖時代一切都可以談,但是考慮到圖-22M3的戰略威懾能力太強,賣得太近又可能對己方安全帶來影響。因此在中方十多年求購過程中,俄方心態也是相當複雜猶豫不決,在圖-22M3價值還很高的時候沒有出售,到了新式轟-6已經大量成型時再想出手已經有點遲。
由於國產轟-6不斷改進升級,陸續已經有了空軍K/N型、海軍J型,除了載彈量以及飛行速度不足外。其他包括航電系統、配套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以及航程等都已經取得優勢,功能重疊的圖-22M3這類機型就顯得有些雞肋。而且俄方圖-22M3也是能用多久是多久,由於生產線很早就已經關閉,再加上缺少資金現役圖-22M3升級也很慢,搞不好用著用著哪天就成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