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決戰裡,有一個場面,塔山失守,蔣介石惱羞成怒,對闕漢騫狂喊一句“你不是黃埔生,是蝗蟲!”其實是希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深。以闕漢騫的才幹加上54軍的優良傳統,奪取一個塔山,實在不是一件難事。偏偏就是讓大家大跌眼鏡了,塔山一丟,滿盤皆輸,後果太嚴重了,也不怪蔣介石大發雷霆。實際上,塔山之戰,闕漢騫組織指揮也算中規中矩,指揮上也沒什麼大的毛病。
特別是初始的兩天,闕漢騫的54師打得還是有板有眼的。但是他多少有一點輕敵,他與大多數人一樣,以為憑藉國軍陸海空的綜合優勢,塔山不利於防禦的地形,一定是穩操勝券的。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解放軍不但在戰鬥士氣上優於國軍,兵力與國軍也不相上下,更是在火炮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本來在54軍的猛攻下,雙方損失慘重,上頭命令部隊休整一天,等羅奇一起進攻。停留一天對進攻方是相當不利的,這樣解放軍充分補給。
國民黨再想打下來就更加沒有機會了,因為解放軍守在高橋的總預備隊始終未予動用。從戰後覆盤來看,塔山阻擊戰,看似極為驚險,但綜合對比下來,國民黨軍贏面的機率很小,闕漢騫等於是替羅奇等人背了黑鍋。被蔣介石罵,闕漢騫也是有一定錯誤的。如果一開始就重視塔山,不把自己的嫡系198師捏在手裡不動,導致四縱在塔山能及時搶修工事並守住塔山。塔山還是有機會奪取下來,即使攻不下來,也為候鏡如等人的總攻打下基礎。但闕漢騫有些想保留實力,錯過了機會。
54軍歷經抗戰,早已是國軍裡,不次於五大主力的部隊,是陳誠的嫡系骨幹部隊。54軍被解放軍稱為"老兵多,戰鬥力十分頑強,全美式機械化部隊,難對付的敵軍"。裝備和戰鬥力一點不遜色於18軍,甚至有過之無不及。54軍一開始就是由一期生黃維指揮,並當成心頭肉。葉佩高到任第54軍參謀長後,也對部隊改良提升不少。只因54軍的軍糧摻有沙子,黃維與上級鬧翻,掛印而去,最後由黃埔四期生闕漢騫接手。闕漢騫也是個抗戰猛將,屬於陳誠的“土木系”,背靠大樹好乘涼,闕漢騫打起仗來一點也不含糊,不然54軍也不會到他手上。
提起闕漢騫,也是抗戰中的一位主打將領,作戰勇猛,但他不是一個粗人,他的字寫得自成一體,非常有名氣,這點和張靈甫有些相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闕漢騫率部參加廣德誓節渡戰鬥。其以少將旅長身份率部與日軍展開血戰,反覆肉搏白刃戰,名聲大振。1939年日軍大舉進犯廣州,14師師長的闕漢騫並沒有墨守成規,採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會同友軍向日軍後方防守薄弱的翁源、花縣進攻。日軍中計,撤回去了三個師團,國軍取得粵北大捷。
1944年,升為副軍長的闕漢騫,帶著54軍對日軍猛追猛打,突破日軍高黎貢山防線,為了全殲騰衝的這3000日軍守兵,同時減少自身傷亡,闕漢騫向24集團軍總部建議使用飛機、大炮立體的戰術,遠征軍出動60多架戰鬥機群,轟炸騰衝城。不給日軍半點喘息之機,創造了全殲日寇兩個聯隊的光輝戰績。戰役中他統率全軍將士浴血奮戰,榮升54軍軍長,回國後獲三等雲麾勳章、勝利勳章。
遼瀋戰役結束時,杜聿明將闕漢騫的54軍透過海運撤往華東戰場。劃入到李延年的第6兵團,投入南線救援黃維兵團的進攻作戰之中。當時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共有6個軍,但還是將闕漢騫的54軍作為頭號主力部隊來使用。當蔣緯國率戰車團前來助陣時,主要配合54軍的198師進行正面進攻。蔣介石的嫡系兵團在淮海損失殆盡,54軍不在包圍圈內得以逃脫,闕漢騫是參加過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兩大戰役為數極少的國軍高階將領之一。
1949年五月,升任浦東兵團司令官的闕漢騫拒絕和平起義,闕漢騫54軍和劉玉章的52軍與攻打上海的解放軍激戰,給解放軍造成了重大損失,兵敗後逃往臺灣。到了臺灣,兩人得到重用。1972年,闕漢騫在臺北去世,享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