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 血刃
《來自天空的問候》俄羅斯空降兵軍歌音訊:00:00/02:57
新年伊始,哈薩克就發生了大規模暴亂,僅僅數天後,該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等地就發生連續性的衝突。由於哈薩克直接關係到俄羅斯的戰略安全,因此俄軍當機立斷,於1月6日派遣空降兵主力抵達阿拉木圖國際機場等地。隨同俄軍行動的還有白俄羅斯、塔吉克、亞美尼亞以及吉爾吉斯斯坦等國部隊。隨著俄軍維和力量的到來,哈薩克的局勢很快得以控制。
俄軍此次出動的部隊中,最顯眼的就是駐庫賓卡的空降兵獨立特戰45旅,該部隊不但有豐富的海外作戰經驗,而且也十分適合執行特種任務。自俄羅斯研究局勢並決定出兵後,俄軍首批300名官兵一天內就抵達了現場,其快速反應能力之強悍可見一斑。更值得注意的是,截止1月8日,俄軍已出動了70架伊爾-76大型運輸機和5架安-124巨型運輸機,堪稱傾巢出動,可見俄羅斯對此次任務的重視度。
儘管去年八月美軍從阿富汗的撤退頗有些狼狽,但其大型運輸機卻創造了美軍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員疏散任務,在不足一個月時間裡,美軍222架C-17運輸機出動一半以上,先後運輸12.4萬人,其中最高峰時曾創造了34分鐘運輸21600人的紀錄!因此大型或巨型運輸機不但體現一個國家航空技術的水平,也和該國武裝力量跨區快速投送的效率掛鉤。隨著運-20系列的完善,中國空軍是否也能完成類似任務呢?
▲儘管狼狽,但美軍大型運輸機在阿富汗的任務效率很高
空降兵點穴絕殺,是戰鬥民族的殺手鐧
早在1929年,前蘇聯軍事理論家圖哈切夫斯基就開始嘗試組建空降部隊,並於1930年8月2日首次使用3架運輸機空投了20多名傘兵,而這一天也成了蘇軍空降兵部隊的誕生日。蘇軍空降兵部隊隨後得到進一步發展,並被定義為專門在夜間深入敵後,搶佔機場、渡口、交通樞紐等戰略要地的快速特遣力量。上世紀30年代,蘇軍空降兵的演習種類和難度不斷提升,而且人員選拔也愈發嚴格。衛國戰爭爆發前,蘇軍空降兵的規模已達到十萬人左右。
▲蘇聯早期傘兵
衛國戰爭初期,蘇軍空降兵就曾完成夜間空降基輔破壞多處軍用倉庫的任務,在隨後的敖德薩、亞爾採沃和奧廖爾等方向的戰鬥中,蘇軍空降兵再度完成了快速馳援、協同防守和破壞敵交通要道等任務,並有效支援了和德軍作戰的敵後游擊隊。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但由於受到東北地形限制,加上一些日軍守備隊依靠築壘地域頑抗,因此日本宣佈投降時,蘇軍地面部隊主力尚還沒有打到哈爾濱等大城市,但蘇聯依舊希望自己控制東北,以避免國民黨軍或美軍抵達此地接受日軍投降,因此蘇軍空降兵再度擔當重任。
▲蘇軍空降兵迅速出現在長春等地,也極大震懾了日軍高層
1945年8月18日開始,蘇軍開始出動數百架次的裡-2、TB-3以及美國援助的DC-3運輸機,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迅速將多支空降分隊及其武器物資運抵哈爾濱、長春、瀋陽等日軍盤踞的大城市。這些蘇軍分隊不但輕易粉碎了日軍零星的無力抵抗,而且極大震懾了日本關東軍高層,由此迅速讓多數日軍放棄抵抗,進而大大降低了蘇軍傷亡。非但如此,蘇軍空降分隊還在瀋陽東塔機場抓獲了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一行人。後世軍事評論家表示此次行動不但縮短了戰爭的實際程序,也極大改變了東北亞的局勢。
▲蘇聯空降兵活捉了在機場想要逃跑的溥儀,截圖來自《末代皇帝》
冷戰中,蘇軍空降兵的地位愈發凸顯,蘇聯高層認為該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可以讓自己避免再次遭到大規模突襲。所以蘇軍空降兵不但武器技術得到不斷提升,而且戰術也愈發多樣化,例如電子戰、訊號誘導、重型裝備空投、大小機群配合等專案逐漸成為他們必不可少的訓練科目。
▲蘇軍得以迅速控制布拉格,其空降兵發揮了巨大作用
1968年布拉格事件中,蘇軍空降兵隱藏於民航客機內,在著陸後快速佔領國際機場,而蘇軍第七近衛空降師後續部隊也乘坐數十架安-12運輸機,在幾分鐘後抵達目的地,並以每分鐘1架的間隔完成降落。蘇軍空降兵展開後,僅用數小時就控制了布拉格交通要道和主要軍政目標,而蘇軍地面部隊主力也藉此快速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而對方几十萬軍隊幾乎來不及做任何反應。
▲蘇軍空降兵被視為防不勝防的空中死神
1979年,蘇軍空降兵迅速控制阿富汗的喀布林國際機場和巴格蘭姆機場,並在隨後數小時控制整個城市。就在這一年,中國開始對越反擊戰,但當時已和中國對峙多年的蘇聯卻開始在遠東進行大規模演習,僅各類軍用飛機就出動了近千架,蘇軍甚至不加掩飾地表示其空降兵可以瞬間控制北京!在布拉格和喀布林的前車之鑑下,解放軍絲毫不敢大意,立刻進入一級戰備狀態,特別是在華北方面,各大交通要道和其他重要設施的對空防禦一度提升到新的高度。也正是一次次快速出手帶來的甜頭,才讓蘇聯空降部隊在冷戰時期成為一個獨立軍種,一度編有15個空降師。
▲時至今日,蘇聯空降軍已經歷了近百年發展
即便在蘇聯解體後,空降軍依舊是俄羅斯最重要的軍種之一。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俄軍空降兵再度閃電出動,搶先北約一步控制了科索沃機場,一時間北約為之譁然。在車臣戰爭和喬治亞戰爭中,俄空降兵也依舊扮演著先鋒的角色。目前,俄空降軍擁有4.5萬官兵,下轄4個師、6個旅以及兩個旅級單位,這支力量不但以裝備精良、官兵兇悍且訓練有素著稱,而且俄羅斯規模不容忽視的運輸機力量也是其重要基礎。根據2021年夏天的統計,俄軍擁有各類運輸機387架,另有大量固定翼特種飛機以及直升機可以用於空降軍行動。
大型運輸機是軍事大國的標誌,也是中國曾經的標誌
此次參與哈薩克運輸任務的第8、334、117、566、235以及224特種飛行隊(配備安-124)的駐地則分別為特維爾、普斯科夫、奧倫堡、布良斯克、烏里揚諾夫斯克等地,顯然需要長距離機動。此時中小型運輸機顯然無法滿足需求,所以大型或巨型運輸機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俄軍伊爾-76系列多次在對外任務中亮相,例如敘利亞軍事行動、塞爾維亞演習、運輸抗疫醫療物資,俄軍大型運輸機也由此成為俄羅斯作為軍事大國的重要名片。
▲俄軍大型運輸機在哈薩克任務中幾乎傾巢出動
由於早年間經濟和技術限制,外加國防方向等問題,因此大型運輸機也和航母、兩棲攻擊艦一樣,對側重國土防禦的解放軍而言一度遙不可及。新世紀之初,解放軍空中投送能力幾乎只有美俄的3%,大飛機數量甚至不如印度,連本土大規模機械化空降突擊作戰的需求都難以滿足。汶川地震後,美軍從夏威夷和關島兩大基地各派遣一架C-17運送價值160萬美元的各類物資抵達成都雙流機場,其大飛機運作之順暢讓中國深感震撼。偌大中國,面對如此天災時居然拿不出高效能的國產大飛機用於救災,此事無疑也刺激了國產大飛機的研發團隊。
▲汶川地震後,美軍C-17運輸機曾運載各類物資抵達四川
早在2005年,中國就和俄羅斯簽訂了購買伊爾-76的協議,按照協議規定,中國要支付十億美元,而俄羅斯將從2006年8月開始逐步交付34架伊爾-76MD運輸機以及4架伊爾-78加油機。當時預定的生產方塔什干飛機制造廠經濟效益很差,所以俄羅斯將生產任務交給了沃羅涅日工廠,但這同樣需要開闢新生產線並招募更多工人,至少要耽誤幾年,而且俄羅斯還認為這會在產能本就有限的前提下影響本國大型軍用航空器的製造。
▲在伊爾-76引入問題上,中國再次體會到受制於人的痛苦
直到2011年,中國也只得到數量有限的伊爾-76,由此作為大型軍用運輸機的家底,甚至還試圖向俄羅斯武器進出口公司訂購一批伊爾-76。雖然俄方抽調一批二手伊爾-76用於彌補合同逾期給中國帶來的損失,但卻表示當時中國的開價太低,國際貨幣比率浮動,而且俄羅斯自己花錢開闢生產線,因此要單方面漲價五億美元。
▲運-20首次試飛時,無數人為之感動落淚
大型運輸機屬於戰略類武器,俄羅斯自然會留後手,他們認為中國無法從歐美購入尖端武器,烏克蘭也難以在大型運輸機方面支援中國太多,因此中國最終只能依靠俄羅斯。然而俄羅斯沒想到的是,中國新型大運動早在新世紀之初就立項,但直到購入伊爾-76的計劃受挫後才得到重視,因此該專案自2007年得到了特批經費,而西安飛機公司也開始和多家海外公司提出技術合作。藉助上世紀90年代就起步的技術經驗積累,國產大運逐漸有了眉目,而運-20的原型機也最終在2013年首次試飛。讓海外觀察家意外的是,該機絕非完全照搬伊爾-76,而是博多家之長,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戰略意義巨大的運-20能否完成部隊遠端快速投送
運-20形成戰鬥力後,不少外國防務專家表示,其意義甚至不亞於中國國產航母,因為中國缺乏海外基地,航母從本土出發,行動效率肯定不如運輸機,而運-20意味著中國已擁有快速投放空降部隊及其裝備的利器。從效能上看,運-20的起飛重量、載重水平、航程都開創了多項國內紀錄。相對於伊爾-76,運-20在氣動佈局、航程和機電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對比美國C-17時,體積和重量更低的運-20雖然理論運載力更低,但對於一些特殊貨物的運載效率卻有優勢,這是因為運-20的貨艙兼顧了寬度和角度,空間得以全面最佳化。
▲運-20的意義幾乎不亞於國產航母
運-20服役之初,最大的問題就是發動機。該機曾配備WS-18發動機,該發動機以俄羅斯的D-30KP-2為藍本,雖然比起俄羅斯原產品耗油更低且壽命略長,但依舊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所以難免影響到最大運載量和航程。直到2016年,WS-20發動機完成了地面和空中試車,並開始逐步換裝到後續生產的運-20上,而該發動機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據報道,換裝此發動機的運-20最大航程也達到7800千米,甚至可以同時搭載兩輛15式輕型坦克!有網友推測,運-20甚至還能從容運載彈道導彈發射車!
▲運-20與伊爾-76MD、C-17的對比
在發動機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的同時,運-20的生產技術也使其產量得以逐步提升。據報道,該機的零部件加工、品控以及批次化組裝開始不再依靠原始的人工作業,而是實現了數字化驅動。截止2019年,西飛已建立數字化生產監控系統,實現了生產的整合化、流水化和自動化。同時,在生產和技術研發升級過程中,虛擬技術也得到了普及,這就最大程度降低了技術人員的工期。
而目前俄羅斯所有的伊爾-76及其改進型也不超過120架,還存在老化以及再生產效率低的問題,因此一旦運-20進入快速生產階段,其總產量必然會迅速達到伊爾-76無法想象的級別,甚至可能超過C-17!
▲運-20的最大航程可達7800千米
自2020年武漢抗疫任務開始後,運-20就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高調姿態不斷出現在一線。2020年2月13日,6架分別來自西部和中部軍區的運-20分別從四川與河南駐地起飛,它們先後抵達了新疆、天津、瀋陽、張家口等地多處機場,運載了大量醫療物資與抗災人員最終抵達武漢天河機場。橫跨多個省份,往返如此遙遠距離,說明運-20部隊已經在訓練中具有十分出色的遠端協調能力。運-20的導航和安全系統也在這次緊急任務中得到考驗:當時武漢上空出現濃霧,理論上很不利於飛行和降落,但多架運-20還是按時平穩地著陸,顯示該機對複雜氣候也有著很好的適應能力。
▲不久前,運-20為邊防部隊運送了16萬套新型冬裝
完成抗疫救災任務後,運-20的任務足跡也相繼出現在巴基斯坦、泰國、韓國、俄羅斯以及南沙等地。2021年底,三架運-20在一天一夜內將超過16萬套過冬服裝全部送達喀喇崑崙邊防部隊手中,再次證明中國目前已有了不可小覷的大飛機運作能力。根據計算,12架運-20甚至每天只需要飛兩個波次,即可將兩個主戰坦克連的裝備從數千裡外迅速運抵阿里、日喀則、林芝或喀喇崑崙區域。除了坦克外,導彈發射車、步戰車、輪式自行火炮,也都可以依靠運-20實現快速機動。在兩棲任務中,運-20也可以快速協助075級兩棲攻擊艦,讓突擊隊迅速控制對方主要的軍政設施或重要防禦目標。
中國還需要發展超巨型戰略運輸機
此次俄軍在哈薩克的任務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那5架400噸級的安-124超巨型戰略運輸機。從俄軍最近一次統計顯示,俄羅斯目前有10架此類飛機保持現役(部分需要維修),另有17架封存但可能翻新後再度使用,但由於該機是前蘇聯時代研發並生產的,所以難免因年代久遠而狀態良莠不齊,有人認為,此次執行任務的安-124幾乎是俄軍所有能出動的此類飛機。儘管數量稀缺,但該機的體量和運輸能力卻僅次於安-225,更是運-20、C-17和伊爾-76等200噸級運輸機望塵莫及的。
▲安-124的極限運載力已不是運-20和C-17能比的
安-124的量產始於1982年,截止1995年停產,也只生產65架,因此時至今日還能出動的安-124也只是一小部分。儘管如此,該機還是有十分活躍的表現,例如1994年,俄軍曾以五千萬美元的酬勞,用10架安-124的數十次飛行,將2600噸軍用物資和數千名法軍官兵運抵盧安達。
在敘利亞任務中,10架安-124透過280架次任務,向戰區運送了近1.4萬噸物資。2020年3月,俄空天軍派遣一架安-124從莫斯科契卡洛夫斯基機場起飛,運送了2550萬個口罩抵達中國。一個月後,另一架安-124又運載60噸醫療裝置來到了八千公里外的美國紐約。
▲安-124曾運載2550萬個口罩抵達中國
在哈薩克任務中,俄軍能在兩天內將裝甲車在內的各類重武器送過去,自然也和安-124有很大關係。據稱一架安-124同時搭載了7臺BMD-2K-AU空降指揮車和BMD-2M傘兵戰車,以及一臺5噸級卡車,這些貨物總重量不低於62噸,而目的地距離安-124的駐地卻有4000公里之遙。很顯然,此時任何一種200噸級運輸機都無法攜帶這麼多的武器抵達目的地,根據計算,一架安-124即可攜帶一個S-400防空導彈連!即便在完全滿載(150噸)的情況下,該機的航程也可達4500千米!由於這種超巨型飛機的任務距離十分遙遠,因此該機還有專門的休息室和衛生間。
▲安-124一類超巨型運輸機也是中國所沒有的
目前,中國本土距離吉布提基地較為遙遠,而中國在非洲的利益也愈發重要,但非洲動盪多變的局勢本就需要解放軍在關鍵時刻快速投入配備一定重武器的特戰分隊。同時,由於安-124這種體量的運輸機可以運載火箭分段或大型集裝箱,因此對於體積較大的戰略導彈而言同樣是不錯的載體。所以,運-20這樣的200噸級運輸機自然不會是中國國產大型軍用航空器的終點,而是會成為一個里程碑和技術驗證者,為以後國產400噸級超巨型運輸機鋪墊發展之路。可以想象,這種需求必然也會成為中國國產發動機事業的壓力和動力。
▲中國空降部隊,以後也能做得更好
長久以來,美國和前蘇聯/俄羅斯都在以各自代表性的先進航空器彰顯什麼才是頂尖軍事大國,而中國只能仰慕。隨著運-20這款爭氣機橫空出世並逐步完善,我們自豪地發現,這種只屬於頂尖軍事大國的驕傲,我們也將擁有。隨著運-20的產量提升以及未來下一代大型航空器可能問世,解放軍完全可以做得比傳統軍事強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