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海明威一生中兩部轉折性的小說,寫作時幾乎都如有神助,都是在數週之內完成。
創作《太陽照常升起》時,他僅僅用了六週的時間,但這部作品,讓海明威蜚聲文壇,成為作家新秀。
而《老人與海》,他也僅僅只創作了八週,裡面沒有性,沒有飛機和大炮,也沒有死亡,只有一個在命運面前永不屈服的老人。
這本書一出版,兩天內就賣出數百萬冊,也讓海明威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登上作家榮耀的頂峰。
瑞典文學院給他的頒獎詞裡說:
作家生動地展現了人類的命運,它是對一種即使一無所獲仍舊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的謳歌,是對不畏艱險、不懼失敗的道義勝利的謳歌,是對人敢於和不可知的自然拼搏的能力謳歌。
人們應該記住,具有勇氣的人被放在各種環境中考驗、鍛鍊,以便面對這個冷酷、殘忍的世界,而不是去抱怨那個偉大的寬容的時代。
01
《老人與海》出版後,原本對海明威毫無好感的張愛玲讀了,喜愛得不行。並直言說:
“這是我所看到的國外書籍裡最摯愛的一本。”
張愛玲還翻譯了這本書,譯本於1952年出版(原著也是1952年出版),生性高傲的張愛玲,甚至擔心自己的文筆不足以匹配原著。
“書中有許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滿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們是否能夠體會到。這也是因為我太喜歡它了,所以有這些顧慮,同時也擔憂我的譯筆不能達出原著的淡遠的幽默與悲哀,與文字的迷人的韻節。”
張愛玲是最早翻譯《老人與海》的中國作家,可是因為時代的原因,這本書直到很多年後,才得以在國內“遍地開花”。
八十年代初,還未出名的王小波讀了《老人與海》,在1981年的《讀書》雜誌上分享了自己的閱讀體會,他說“在這個故事裡卻揭示了人類共同的命運。我佩服老人的勇氣,佩服他不屈不饒的鬥爭精神,也佩服海明威。”
王小波也說:
我不相信人會有所謂的“命運”,但是我相信對於任何人來說,“限度”總是存在的。再聰明再強悍的人,能夠做到的事情也總是有限度的。
老人聖地亞哥是一個技術高超嫻熟的漁夫,可是魚兒卻不上他的鉤,這是遇到限度了。
最後帶回來一個巨大的魚骨,也不能說明老人失敗了。
因為他沒有對自己的限度屈服,沒有因此放下武器,他的信心仍在,他仍然戰鬥著。
“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
在王小波看來,這類在自己的限度內常勝不敗之人,才是真正的失敗者。
深以為然!
02
很長一段時間,老人聖地亞哥都沒有打到魚。
剛開始,有個男孩跟著他,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捕到一條魚,孩子的父母就把孩子接回去了,不想讓他繼續跟著這個倒黴透頂的老漁夫。
可是他教會了孩子打魚,所以那個孩子很愛他,不管別人說什麼,在孩子的眼裡,聖地亞哥都是那個最棒的漁夫。
連續八十四天,聖地亞哥一條魚也沒打到。
老人沒有喪失信心,他的希望也從未消失過。
可他消瘦又憔悴,脖子上有很深的皺紋,臉上也長了斑,就像他那用麵粉袋打著補丁的漁船一般,蒼老得像傳說中的故事,只是雙眼還有著海水的顏色,透著永不言敗的豪氣。
儘管渾身都寫著衰老,但他也沒有因此而在“命運”面前屈服。
他一絲不苟地做著每件事,而且始終滿懷信心。
第八十五天,老人在黑暗中感受到清晨的來臨,再一次出海了,他相信,今天一定能打到魚。
天還沒亮,他就把魚餌放出去,順著海流漂動,儘管不知道能不能打到魚,但是他還是將每一個動作都做到最好,這樣的話,一旦好運到來,人才有所準備。
大魚,是留給有準備的老頭的。
可是屬於他的運氣,還沒有來,老人自言自語,看著飛鳥在水面抓魚,卻和自己一樣撲了個空。
太陽曬得他後頸發燙,他越走離海岸越遠。
終於,魚上鉤了,可是魚太大了,老人根本就拉不動,他只能被魚拖著走。
一個瘦削的老頭在一艘漁船上,漁船被一條魚拖著前進。
03
四個小時過去了,那條魚還在穩穩地拖著小船向外海游去。
和魚“搏鬥”的聖地亞哥無比口渴,可是他不能放開釣索,只能一隻手拿起水瓶喝水。
他必須忍耐著,儘量保持體力,感受了一下身體,手腳沒有抽筋,而且體力充沛。
到了晚上,老人的船還在被魚拖著走。
他想,我拿它沒辦法,它也拿我沒辦法,只要打起精神,魚就無可奈何。
老人感到孤獨,可是沒辦法,他開始可憐那條被自己釣到的魚,也想念那個曾跟著自己出海的孩子,要是他在,一切都會好得多。
突然,魚猛地往前一衝,老人跟著摔倒了,眼睛下面被摔得裂開,但他還是緊緊地抓住釣索。
第二天早上,魚的速度慢下來了。
他的手被釣索勒出血了,受傷的正是手上關鍵的活動部位,他強打著精神,繼續和魚鬥爭。
老人把船上所有會出亂子的東西,一樣一樣全部扔掉。
他念叨著:魚啊,我發誓跟你奉陪到底,至死方休。
那條魚弄得他受傷了,還時刻都處在危險之中,本來只要割斷釣索,一切就歸於平靜,但他從來沒打算放棄。
他要讓魚知道,人到底有多少能耐,還要讓它知道,人到底能忍受多少磨難。
他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老頭,他要證實這一點,所以他和魚鬥智鬥勇,想盡辦法讓魚屈服。
第三天,這條拖著小船到處跑的魚死了,老人自己也快累暈了,他想盡辦法,才把魚拉動一點點。
這條魚大約有1500磅,也許還要重得多。
他帶著魚往回劃。
可是回程當中,鯊魚來了,老人被包圍了,自身處於危險之中,好不容易釣到的魚被其他鯊魚一點點吃掉。
聖地亞哥儘量和那些鯊魚周旋,後來,他連魚叉也沒有了,他只能把刀子綁在船槳上當做魚叉用。
他不會放棄他的魚,哪怕前面困難重重,他也必須奮戰到底。
任何困難的處境裡,都要滿懷希望,不抱希望是一種罪過。
04
在茫茫海上,一個老頭,拿著船槳,為了守護他的獵物,和一群鯊魚搏鬥。
他不知道能不能守住,他只知道,不要放棄。
他累得要命,可是他必須守護自己的船,守護自己的獵物。
他累了,骨子裡都透著累。
釣到的魚,被鯊魚吃得只有半條了,可老人堅決不放棄,哪怕最終命運證明他已經到達了自己的極限,他也要拼盡全力試著打破這可惡的限制。
他要戰鬥,“我要跟他們鬥到死”,“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終於,老人到家了,帶回來一個巨大的魚骨。
他倒在床上,沉沉地睡去,這一次,他夢到了獅子。
什麼是失敗?
在我們今天的語境裡,失敗就是沒有達到某個標準,沒有成為某種樣子,如果說打到很多魚是成功,那麼老人的打不到魚就是失敗,不僅沒帶回來魚,還弄得一身傷,那就是徹頭徹尾的失敗。
這是以結果論成敗,不問過程,成王敗寇。
可是在我看來,世上只有一種失敗,那就是一個人在人生的困境裡率先低下了頭,失去了抗爭的勇氣。
就像王小波說的:
人類向限度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失敗。而沒有放下手中武器,還在繼續鬥爭,繼續向限度挑戰的人並沒有失敗。
如此看來,老人沒有失敗,他也不會被打敗。
05
什麼是限度?
老人去打魚,技術高超,可魚兒總不上鉤,這些魚不上鉤的阻礙條件,就是老人的限度。
老人遇到鯊魚群,雖拼盡全力,最終還是保不住釣到的魚,只能任之葬身於鯊魚之口,這是限度,因為一個連武器都喪失了的老人,不可能是鯊魚的對手,這是力量的限制。
老人老了,被魚拖著船還海上漂著,還把自己弄得一身傷,這也是限度,因為他的身體就這樣了,不能比這個做得更好了,這是肉身的限制。
所謂限度,就是人在某種情況下,拼盡全力將能做到的都做到最好,依舊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老人將自己該做的都做了,魚還是不上鉤,這就是限度。
對任何人而言,人生都會有限度。
我們再怎麼努力學習,也無法掌握全部的知識,我們再怎麼尋找智慧,都會發現自己的“無知”。
這些都是限度。
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限度,彷彿是命運在向你發出停止前行的命令。
可是很多人面對自己的限度,一直在戰鬥,一直在試圖打破,一直不會放棄。
這些不甘於命運的安排,總是和命運鬥爭,一次次向自己的限度挑戰的人,天生地接近於如今人們所說的失敗。
因為他們幹著最難的事兒。
而那些屈服於限度,轉身在限度之下謀取利益的人,從不失敗。
06
王小波說:
人類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當人們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這個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擴大了。
人類在與限度的鬥爭中成長。
很多很多年前,人們還以為地球是四四方方的方形,根本無法想象這是一個巨大的球體,可是有人不信邪,非要去探索一下這個“不可能”。
最後發現,地球根本就不是方形的,而是一個球體。
很多很多年前,人們還把地球當成宇宙的中心,說地球圍著太陽轉是不可能的,最初說地球不是中心的人,都被當成了瘋子。
可是還是有人不信邪,也要去挑戰這個限度,向這個不可能宣戰,最後被證明,地球果然在圍繞著太陽轉。
若沒有一次次向限度挑戰,人到現在搞不好還是猴子形態,或者直接沒有人,只有海里的單細胞生物。
一百多年前,國家還是封建的,男人都還留著長辮子,女人都還裹著小腳,守著三從四德,後來革命了,很多人說這“不可能”,這就是向限度挑戰。
而今,小腳沒了,男女都可以走遍世界,三從四德也沒了,有的是相互尊重。
我還記得西方最開始提出女權的時候,反抗聲很激烈,女的比男的反抗得還厲害,這也是當時那些希望男女平等者的限度,但是數百年來,不斷有人挑戰這個限度。
而今,男女平等已經是一個事實。
若沒有人向人類的限度挑戰,那麼世界就不會持續變化,若沒有人類對文明的探索,挑戰著“無知”的限度,我們也許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看書,學習,也不會拿著一個鐵塊似的手機,將天南地北的朋友都聚在一起。
所以,比起在“限度”之內追求不會失敗的成功,向限度發起挑戰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成功者。
07
當然,我不是說結果不重要,結果和過程同樣重要,如果說過程是戰鬥,那麼結果則是收穫戰鬥的果實。
但是人生在世,不能什麼事兒都看結果,而忘了人生其實就是一個過程,最終的結果無非死亡及死後的名聲。
《老人與海》裡的聖地亞哥,從結果來看,他沒有打到魚,但從過程來看,他活得無比精彩,釣最大的魚,和鯊魚搏鬥到最後一秒。
假如我們這一生,能精彩地活著,永不屈服於人生的限度,永遠在突破,那麼結果怎樣,已經不再重要了。
就像王小波說的:
強者帶有人性中強悍的一面,弱者帶有人性中軟弱的一面。強者為弱者開闢道路,但是強者往往為弱者所奴役。
但我們應該要相信的是,真正的強者,是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是不向自己的命運屈服的人。
文|不有趣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