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非洲有多受歡迎?
這個中國老師正在講課,幾十個非洲學生緊緊圍著她身邊,連本地老師都來聽課取經,這是發生在衣索比亞的真實一幕。
中國老師傳授農業技術,希望能讓貧困的非州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眾所周知,衣索比亞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
農業生產總值在國家經濟中佔比很大,儘管土地資源豐富,但由於技術落後,當地農業發展得十分緩慢,人們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2009年在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宣佈將對非洲的農業進行援助。
針對衣索比亞的需求,中國先後派出了三批農業專家,以及17批教師隊伍。
這些中國專家是如何援非的?一起來看看吧。
在衣索比亞的農業部辦公室裡,有一些亞洲人的面孔,他們是來自中國的農業技術專家。
精通於不同的領域,有的擅長棉花種植、有的擅長水稻栽培,還有的擅長灌溉和農產品加工,這些專家大多都有過援外的經歷,經驗十分豐富。
在考察完當地農業情況後,他們很快發現了問題。
首先,在棉花種植方面,當地棉花品種不好,因此產量不高。
專家透過試驗發現,中國的棉花品種完全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可以引進來大面積推廣種植,從而改善當地棉花業的發展。
其次,在農田灌溉方面,專家驚訝地發現,當地的灌溉技術太落後,資源利用率居然低到只有2.9%。
除此之外,這裡的水稻栽培方法也很原始,在國內很平常的技術,在這裡卻十分先進。
經過專家們一年多的努力,當地的水稻平均產量從每公頃2.5噸增長到了10噸,直接翻了四倍。
這是什麼概念呢?如果以前一塊地只能養活一家人,那麼現在至少能讓4家人不被餓死。
除了專家組,援非的還有農業職教組。
這位女老師就是職教組的一員,在奧洛米亞洲的一所農業職教學院任教,起初,學校很懷疑她的能力,不過很快,就被她的實力啪啪打臉了。
這位中國女老師叫馬儷娜,來自四川成都,是一名畜牧專業農藝師。
她在這所農業職教學院已經任教三年多,主要教授家禽生產和生豬生產。
此時,她正在和另一位老師討論如何引進新技術,因為當地雞的品種不佳,生長週期太長、產肉效能也不好,她提出引進一些良種雞。
但學校並不同意,由於當地經濟貧困,學校的財政很緊張,花大價錢買雞種充滿風險。
面對學校的謹慎,馬老師沉穩冷靜,想出一個周全的方法:先花一點錢買少量良種雞,等到雞產蛋,再孵化蛋養出雞,這樣就可以減少大筆開支。
學校欣然同意了,但還有一個問題擺在面前。
疫苗、新增劑、微量元素這些在國內非常容易買到的東西,在當地卻很難尋找,而且價格很貴,光是雞的飼料就要兩萬多。
不僅如此,學校的雞舍也破敗不堪,掛滿了骯髒的蜘蛛網,充斥著灰塵和細菌,改造雞舍需要十幾萬比爾,相當於三萬多人民幣。
對於中國大部分院校來說,這筆錢簡直是微乎其微,但是對當地而言,這是一筆很大的資金投入。
校方也很糾結,這麼大筆錢短時間內很難籌集到。
不過,在馬老師提交的報告中,校方也看出了其中的價值,對當地畜牧業發展有很大的促進意義,最終,校方同意了馬老師的方案,併為此積極籌款。
與馬老師一起在這所職教學院教書的,還有李美玉老師。
李老師是植物系專業,此時,她正在教學生如何建苗棚,非洲學生們緊緊圍在她周圍,穿著統一的校服,同樣專注和期待的目光,黑色的臉龐上寫滿了對知識的急切渴求。
索羅姆是植物系的一名老師,他說,每次李老師上課時,自己都會來聽課取經,在他看來,中國老師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強。
學院主要課程的規劃和執行,都是由中國教師來完成的。
不僅如此,李美玉老師在學生群體中很受歡迎,學生們已經多次向學校反映,希望能讓李老師的課時更多一點。
由於當地農業教學基礎薄弱,缺少相關教材,中國老師們只能根據國內的教學經驗,自己設計課程。
面對學校嚴重缺少農業相關的教科書的情況,她們利用業餘時間自己編寫課本,填補了當地農業教育的空缺。
對非洲學生而言,這些書本像火種一樣珍貴,而這樣手把手仔細教學的中國老師也非常難得。
每次上課,哪怕是戶外站著,學生們都會做筆記,恨不得把老師說的每一個字都記下來。
厚厚的筆記本上抄滿了密密麻麻的知識“李老師是非常好的老師”。
像馬儷娜、李美玉這樣的農業職教老師,中國已經先後派遣了400多名,他們遍佈衣索比亞十幾所農業職教學院,培養了當地4萬多名學生。
不過,這些中國老師在非洲的生活,卻是我們想象不到的艱苦。
這位中國女老師為了援助非洲農業,來到衣索比亞,沒想到這裡的條件如此惡劣。
在這所農業職教學院裡,沒有現代化教學樓,也沒有投影儀等教學裝置,教學環境簡陋到什麼程度呢?
看看這些教室就知道了,一排3米高的平房,就是磚頭和水泥的簡單堆砌,沒有任何一點美化和裝飾。
連教室門牌都是用石頭在牆上刻的數字“1、2、3”,乍一看還以為是建築工地呢。
不僅如此,老師們的住宿條件也很簡陋,臥室裡只有床、桌、衣櫃這幾件舊傢俱,由於年久失修,很多設施都已經老化,馬老師只能自己動手維修。
更惡劣的是,此地老鼠猖獗,為了防止它們啃電線,只能把線掛到牆上。
最讓中國老師頭疼的,還是這裡的生活條件。
去年,一場雷電讓當地停電停水40多天,非洲居民習以為常,直接去河邊接水喝。
但對於中國老師而言,這是一段非常難熬的時光,蠟燭可以代替燈光,可乾淨的水源在非洲卻很難找到。
看著渾濁的河流,中國老師實在很難接受,幸好,學校附近有一家中國公司,他們有大量乾淨的桶裝水,缺水危機這才得以解決。
這天,馬老師和李老師做晚餐時,宿舍突然停電了。
不過,她們表情很淡定,繼續做著手中的活。
由於當地電力供應緊張,時不時就會突然停電,起初,兩位女老師還會緊張害怕,現在已經習慣了。
馬老師說,生活條件艱苦還是其次,更讓人難以接受的,還是獨處異鄉的孤獨。
不僅遠離了家庭,而且在這裡朋友也很少,大多數時候就是工作,想吃中國的蔬菜了,她就在宿舍門口的土地上種點苗。
想吃家鄉味道了,就自己煮點番茄雞蛋麵,可想念家人是解決不了的。
跨越千里的網路視訊通話看得見、摸不著,總是牽掛著、擔憂著、放不下心。
雖然家人很支援她投身援非的事業,但馬老師還是懷著愧疚之情。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離開非洲呢?
馬老師是這麼說的“在你的生命當中曾經有那麼幾年時間,你是把你的精力,你的聰明才智,用來教非洲人,我覺得還是挺值的。”
援助非洲的中國老師們,都懷著一個樸實而真切的目標,她們不僅希望能把知識教給學生,更希望能提高當地的農業生產水平,讓更多的非洲百姓解決溫飽問題,繼而脫貧、致富。
2017年,中國援非第17批農業職教組結束了階段工作,離開時,衣索比亞農業部部長專程趕來送行。
並且為中國老師頒發了證書,以此感謝他們為當地做出的突出貢獻,儘管第17期職教組離開了,但還有更多的中國專家和教師將會來到這裡。
懷著中國人的道義精神,繼續援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