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燕京八景,至於是哪八景往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真正的燕京八景都是皇帝御封的,都有御碑,御詩,碑的正面都有皇帝御筆題字。從這一角度講,燕京八景應該是:盧溝曉月(盧溝橋),太液秋風(中南海),瓊島春蔭(北海公園),金臺夕照(無存),薊門煙樹(西土城公園),玉泉趵突(玉泉山),西山晴雪(香山公園)和居庸疊翠(居庸關)。而為人熟知的銀錠觀山(後海銀錠橋),長安觀塔(西長安街),西直折柳(西直門)等只是民間約定俗成,不能算是真正的燕京八景。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開始重視文物保護,燕京八景都得到妥善保護和修復,唯有金臺夕照因原址已被佔用,騰退困難,且御碑無存,除把城東一條街命名金臺路外,真正的金臺夕照已經無法恢復了。太液秋風和玉泉趵突兩處風景因中南海和玉泉山一直被機關佔用,一般人不能去參觀遊覽,實為憾事。民間俗成的後八景(或稱小八景)都不再成景,如銀錠觀山原是站在銀錠橋上隔後海和積水潭可以西望遠山,成一風景。但後來兩海兩岸高樓迭起,真是應了“背山起樓”這句煞風景的成語。長安觀塔原是在西長安街上可以看到慶壽寺雙塔,1959年修建電報大樓時連塔帶寺都被拆除,現在只能長安觀樓了。至於西直折柳則因西直門外早已屋宇連天,插柳無地,更無處折柳。其餘的東郊時雨(東大橋),西便羊群(西便門),南囿秋風(南苑),燕社鳴秋(大興採育),迴光返照(燈市口原二郎神廟,早已拆除)也都是同樣命運。
燕京八景最早見於金朝,當時稱燕山八景。元明兩代只是名稱略有不同,風景點依舊。清朝乾隆十六年(1752年)乾隆帝親自主持確定八景名稱,改瓊島春云為瓊島春蔭,太液秋波為太液秋風,西山霽雪為西山晴雪,玉泉垂虹為玉泉趵突,道陵夕照為金臺夕照,並在每一風景處立御碑一座,正面是御筆所題景點名稱,背面是七律御詩,從而最後確定了燕京八景的地點和名稱。
燕京八景在近代歷史中都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破壞,尤其是清朝後期,朝政腐敗,國力衰頹,列強入侵,內亂頻仍,八景中薊門煙樹因長年風華,不但碑文字跡模糊不可辨認,而且由於元土城崩塌,石碑倒地,沒於荒草中,更兼護城河水多年淤塞,臭氣遠播,煙樹美景不復存在。金臺夕照,盧溝曉月,居庸疊翠也遭同樣命運。解放前夕,這四處美景,早已名存實亡。而太液秋風,瓊島春蔭,玉泉趵突,西山晴雪四處雖是皇家園林行宮,不斷整飭修葺,但在咸豐十年(1860年)和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經兩次外國匪軍燒殺劫掠,花木凋敝,建築破敗,後又經民國戰亂,倭寇入侵,解放前夕也已破敗不堪。解放後,在人民政府幾十年如一日大資金大力度的重建,修復下,除金臺夕照外其餘各景基本恢復原貌,再度成為人民群眾賞心悅目的遊覽勝地。尤其是居庸疊翠,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該景點只剩下關溝大路上一座殘敗的大理石雲臺(雲臺建於元代,原為過街塔,臺上的塔早已無存。券門內鐫有梵、藏、蒙、維、漢、夏六種文字)關溝兩邊的山嶺上還存有少量關城的殘垣斷壁。以至於多少年來,雲臺就是居庸關的代名詞。九十年代中,政府撥款四億,修復了全部居庸關古建築,包括南北兩座巍峨關城城牆、城門和門樓,甕城,關帝廟,軍糧庫,參將、指揮、御史衙門和疊翠書院等。這座“紫氣遙瞻龍虎地,青山近接鳳凰樓”的古代雄關得以完整全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