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甘肅省永昌縣內,有一座“者來寨”,它的別名叫“古羅馬村”,因為這裡的居民高鼻藍眼,酷似歐洲人。
然而奇怪的是,他們卻被歸為漢族,還說著最地道的中國話,平常也基本遵循著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在此綿延了千年。
這樣的村寨,中國僅此一座。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這些居民的先輩到底來自何方?許多人不遠千里而來,就是為了解開這個疑惑。
一、“者來寨”的來歷
提起甘肅省,大家一般會想到河西走廊、敦煌莫高窟、無盡的沙漠等等,可除了這些聞名遐邇的景點之外,當地還有一座小小的“者來寨”。
“者來寨”就在祁連山腳下,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常年乾旱少雨。當地房屋多以黏土為主,遠遠望去只有一片黃色,和中國西部的普通農村沒有什麼兩樣。
但就是在這樣尋常的外表下,卻掩藏了一個失落的小國度。
者來寨的生活一向平靜,當地村民和所有樸素的中國農民一樣,過著辛勤勞苦的生活,但因為奇特的長相,他們一度被人當作“異族”。
這種差異漸漸被外界得知,引來了無數好奇的專家學者,他們試圖解開村民相貌的謎團。
因為當年技術手段落後,所以第一種研究方式是實地調查。學者們想要透過研究當地的歷史發展來理清這些村民的來歷。
這種方式就像如今火熱的“尋根文化”,我們經歷重重探尋之後,終於落葉歸根,知道自己來自何處。
實地調查中有文字調查、風俗調查和考古調查。
文字調查一般指翻閱當地的縣誌,但者來寨位於甘肅,距離文化中心較遠,所以相關記載並不豐富,既有的記載也都和普通縣誌的格式相差不大,無非是行政區劃、山川河流、鄉土先賢等等。
一地的風俗往往是活著的歷史,承載了當地多姿多彩的文化。在者來寨生活一段時間後,學者發現本地村民喜歡吃披薩餅和鬥牛。
牛在者來寨是一種特殊的存在。逢年過節,當地人就會殺牛,還喜歡讓牛聞血腥氣以激發其鬥性,讓原本也許溫馴的牛變得暴躁。
他們還會做一種特別的饅頭,這種饅頭的頂端會有一顆棗,村民利用棗會捏出一個牛鼻子的形狀,所以這種饅頭也叫“牛鼻子”。
“牛鼻子”並不是給人吃的,而是專門用於祭祀祖先。這種獨特的祭祀方式顯然和漢族不同,而且“牛”似乎並不是一種圖騰,更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成分。不過這也只是一個推斷,很難實證。
與前兩者相比,考古調查的成果更為亮眼,畢竟有實際材料支撐,其可信度也更高。
第一個成果是墓葬。考古學家透過研究當地兩千年前的墓葬,發現這些墓葬主的體格和骨骼都更像歐洲人,而非亞洲人。
中國人的全體骨骼比例多為七個半頭骨,但墓葬裡的人卻達到了八個。有的墓葬裡還殘存著沒有風化的頭髮,顏色為棕紅色,極符合古羅馬人的特徵。
除此之外,學者還發現了一枚紅色紐扣,這和中國的傳統服飾上衣下裳很是不同,而且奇怪的是,無論墓葬所處的地形如何,墓主一律採取頭朝西的擺放方式。
專家將墓葬主的體形與當地居民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的相似度非常高。這不得不讓專家提出一個猜想:或許者來寨居民的先祖來自西方,因為某種原因定居在了永昌縣。
這個猜測很能站住腳,畢竟漢武帝時期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往來交通西方諸國,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這條路線的起點是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經過了甘肅和新疆,抵達中亞、西亞,乃至連線地中海各國。
者來寨所處的地理位置恰好就在絲綢之路沿線,所以說如果曾有商隊經過此地,迫於惡劣天氣或者是其他原因不得不留居,也是極有可能的事。
為了印證這個假設,考古學家擴大了搜查領域。
第二個成果是當地的建築,比如城堡。學者發現者來寨曾經是一個非常有異域風情的土城堡,只是隨著歲月和風沙的侵蝕,城堡早已不再完整,但僅存的建築結構依舊能讓人窺見遙遠的過去。
除了城堡,考古學家關意權與其子關亨還發現了一處古城遺址。因為長期沒有人類活動,這處遺址早已被破壞,考古價值幾乎為零。
可是根據僅存的一段約三百米的城牆,專家預估了遺址大小,發現其具有一定規模。
這種現象不得不引發專家的深思,不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者來寨的位置都不算顯眼,為何偏偏在這裡有一個如此規模的古城?
隨著挖掘的深入,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古羅馬人使用的“重木城”以及帶有“招安”字樣的漢代軍帽的頂蓋等。
所謂“重木城”,是羅馬人特有的一種築城方式,即在土城外用重、長的木頭再次進行二度加固。
距離者來寨不遠的杏樹村村民就曾挖出一根丈餘長的粗大圓木,圓木上還鑲嵌有幾根一尺多長的木杆,高度疑似“重木城”的建築材料。
至於“招安”字樣,因為再無其它出土文獻的支撐,所以將牽扯出第三種研究方式,這種研究方式筆者將在下節具體說明。
那麼第二種研究方式是什麼?答案是基因測序。
隨著科技發展,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採集了者來寨村民的血液樣本,透過DNA檢測,發現他們的基因確實和歐洲人種有非常高的關聯。
可惜因為村民的基因組成較為複雜,所以沒有辦法具體分辨他們究竟屬於哪個民族。儘管基因研究無法繼續推進,但該結果卻已經印證了學者最開始的設想。
二、古羅馬第一軍團
“招安”字樣的出現,打破了之前“商隊駐足”的猜想,專家學者轉而將目光移向軍事戰爭。
但由於年代久遠,出土資料實在有限,在沒有更多實物證據的情況下,專家們採取了第三種研究方式——文獻考察。
文獻考察實際是運用最便捷、最廣泛的研究方式,特別是現代圖書業發展迅速,物流便捷,各大圖書館電子資源又充裕豐富。
因為者來寨中充斥著明顯的“古羅馬”元素,加之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學者猜測該地的古城遺址就是歷史上的“驪靬古城”。
公元前53年,正在向外擴張的古羅馬帝國爭奪世界的主權和霸權,執政官克拉蘇親自率領羅馬克拉蘇軍團約四萬五千人,渡過幼發拉底河去攻打古帕提亞王國。
兩國之間因此常年征戰不休,彼此糾纏鏖戰,直到卡爾萊一役,才徹底改變了戰爭形勢。在這場戰役裡,出現了第三方勢力——安息。
當時的安息王朝是國力最強盛的帝國之一,安息軍隊驍勇善戰,設下了誘敵之計,佯裝失敗把克拉蘇率領的軍隊帶入沙漠深處,聯合古帕提亞王國將羅馬軍隊包圍。
此戰羅馬大敗,首領克拉蘇殞命沙漠,他親領的兩萬人中,一半被殺,一半被俘。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僥倖存活。
他帶著手下有六千多士兵突出重圍,向東方逃去。
三十三年後,兩個國家再度重修舊好,它們約定互送戰俘回國。可是令人意外的事情出現了,古帕提亞王國竟然不知道普布利烏斯和那六千名士兵的下落。
也就是說,這六千人確實成功逃出了古帕提亞王國佈下的嚴密防禦。
有學者比照著當時的世界地圖,推想普布利烏斯的行軍路線,以為他們可能抵達瞭如今的哈薩克區域,融入了匈奴人的生活。
由於匈奴與漢代交戰頻繁,這支軍隊很可能參與了攻打漢朝的戰爭,然後被當時的漢朝將軍陳湯擊敗俘獲,而這場特殊戰役的名稱叫做“郅支城之戰”。
為了安置這些俘虜,陳湯將他們帶到甘肅永昌縣,並建立了“驪靬縣。”
以上推測的主要依據來自《漢書·陳湯傳》的一段記載:“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離城三里,止營傅陳……又出百餘騎往來馳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土城外有重木城。”
這段文字中的“夾門魚鱗”是兩軍對戰時一種特別的陣法,又喚“龜甲陣”,形容的是士兵將盾牌舉在頭頂以躲避流矢的場景,因為遠望時像烏龜縮在殼裡,故而得名。
這種陣法多見於古羅馬軍團。“重木城”前文已經解釋過,也常見於古羅馬,而非漢族的築城方式。
如今的者來寨村民,會在聚會時跳起一種特殊的舞蹈,名字叫做“節子舞”,又名“霸王舞”,是一種群體舞蹈,所以跳起來時會格外熱鬧。
舞蹈方式說起來簡單,每個舞者準備一根二尺四寸的木棍,也就是“節子”,配合著韻律起伏。但是集體舞最重要的就是整齊和諧,是以跳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這種舞蹈的來源很可能就是魚鱗陣,因為兩者有共同之處:變化多端,氣勢雄壯。如果推測屬實,那麼東西方之間的交通史將又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之所以選擇二尺四寸,是因為這個數字象徵著二十四節氣,同時節子兩端還得有三個長方形小洞,每個小洞中穿上四枚方孔銅錢,寓意四季十二個月。
節子是紅色的,寄託了人們對紅紅火火的生活的嚮往。同時兩端分別繫上紅綢和綠綢,代表太陽和月亮。中國老百姓的願望,向來如此樸實。
每到節慶、逛廟會的時候,就能在者來村看見村民鬥牛殺牛,男性會用孔武有力的舞姿展現節子舞的魅力,女性則會在廚房裡早早準備好各類麵食,只等時辰一到就祭祀祖先。
整個村莊都熱鬧非凡,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2015年,因為中國著名動作演員成龍對這個“在東方失落的西方文明”的題材非常感興趣。
他與香港著名導演李仁港合作,拍攝了電影《天將雄獅》,以光影聲像的方式宣傳了驪靬古城。
雖然仍有人對者來寨的來歷提出質疑,畢竟一切的證明或許還是要依靠時間,也許未來能“挖”到更多的實證,到時我們就能一窺這流傳了千年的謎團真相。
但是生活在這裡的人早已成為了活的歷史,他們獨特的長相與有趣的風土人情,給這個世界帶來了與眾不同的風景。
參考文獻
- 曹玉平.者來寨裡的“歐洲”村民[J].中國民族,2007(05):52-53.
- 《古羅馬軍團流落中國新證待解(組圖)》,新聞晨報
- (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