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父母容易迷失,並不能幫到孩子,為自己的情緒負全責,才是為人父母的最大智慧。
——薩姐
作者:夕暖
前兩天朋友愁眉不展地找我傾訴:
“一直擔心他內向膽小,結果他偏是那副模樣,你說,將來能有什麼出息啊!”
說起她兒子,印象中比較內向,也不太愛說話,這讓朋友焦慮,經常當著我們的面吐槽:
“這孩子怎麼這麼內向,跟個悶葫蘆似的,連交個朋友他都不會。”
“你看,一見到人就躲房間裡,膽子也太小了。”
“別人家的孩子多熱情大方啊,哪像他啊……”
每次聽到朋友的指責,都特別心疼她的孩子。
因為媽媽的焦慮和偏見,他要無端忍受這些責難。
心理學上說,每個人的信念,都在塑造著他的現實,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媽媽越焦慮“某個問題”,唸叨久了就變成孩子的“信念”。
他的性格、心理和行為都會朝著這個信念不斷髮展,直到變成事實。
過於強調孩子的問題,不僅無法使孩子變好,反而會讓他“向壞”發展。
01
不是孩子怎麼了,而是你怎麼了
很常聽到這麼一個段子:
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是媽媽覺得你餓。
說的是媽媽在面對孩子時,總喜歡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等同。
就像開頭中的那朋友,她不喜歡自己性格內向,孩子出生後,就很希望能塑造出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
因為怕孩子會像自己一樣內向、膽小,她對這一點就非常敏感。
一看到孩子乖乖把玩具給別人,她就覺得孩子慫;一看到孩子怕生躲自己懷裡,她就覺得孩子膽子小;一看到孩子自己玩,她就覺得孩子內向……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視網膜效應。
大意是說,當我們擁有某樣東西或某種特徵時,就會更關注到別人是否也和我們一樣具備這一東西。
延展來說,就是“所見即所想”,屬於收集資訊上的驗證性偏見。
也就是說,我們抱有某一觀點時,就會不斷尋找支援這個觀點的資訊。
就比如說認定孩子內向膽小,不管孩子做什麼,媽媽都會往這方面聯想。
可是如果沒有角度判定,我們眼中的問題孩子,真的是孩子有問題嗎?
不是的。
是我們總在自己創造一些問題概念,然後投射在孩子身上。
吃過內向的虧,就怕孩子重蹈覆轍,就想著幫孩子規避這類風險,一旦孩子稍有苗頭,就會焦慮不安。
這一切皆源於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而把想象層面轉嫁成孩子未來所有面對的恐怖世界。
所以,別急著說孩子有問題。
就像在螢幕上看到瑕疵,第一時間需要的是檢查投影儀的鏡頭有沒有問題。
回到孩子的問題上,媽媽便是這鏡頭。
02
我們看到什麼,就得到什麼
紀錄片《零零後》中,有兩個形成鮮明對比的故事:
第一個是名叫一一的小女孩,她喜歡獨處,總是一個人玩泥土、看書、睡覺、吃飯。
在旁人看來,這孩子孤僻、不合群。
媽媽卻抱以理解,覺得喜歡獨處很正常,所以她並沒有要求一一做出改變。
長大後的一一雖內向,卻也深受朋友喜愛,面對鏡頭也依舊自信而坦然。
另一個故事是叫錫坤的男孩,同樣也是內向。
他痴迷於科學實驗,每次一投入就是“物我兩望”。
所以,媽媽擔心他過於專注實驗,會影響人際關係,會無法體驗到人生的意義,便強行給他報了語言培訓班。
可是錫坤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也不擅長,成了班上最差的孩子,他沮喪而自卑。
慢慢地,那個神采飛揚、自信的男孩不見了,變得越來越畏縮、孤僻。
孩子的好壞,很多時候其實取決於父母如何看待。
心態平和的媽媽總在試著接納,而焦慮的媽媽卻在不斷的糾正。
這種過度的糾正,只會在心理層面不斷挫傷孩子,使結果越變越糟。
看似是父母在操心孩子的成長,實則是掉入了親子教育的陷阱,無影無形,卻讓孩子時刻體會到挫敗感。
另一方面,媽媽的焦慮和指責也會使孩子過度認同父母。
為了讓我們滿意,孩子會忽視自己的需要,壓抑自己的想法。
他們不是沒想著反抗,而是看著媽媽對自己的付出,又心生愧疚感。
這種愧疚擊退了攻擊性,可被壓抑住的攻擊性並不會消失,只會內化成自我。
在順從與堅持之間不斷掙扎,最終崩潰。
此時,媽媽則會認為自己的預見是對的:孩子真的被自己的性格給害了。
為了幫孩子,只好再加一把勁,結果反而火上澆油。
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問題,是父母的焦慮和擔憂製造了問題。
03
轉變自己的心態,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每個孩子最初“自我概念”的形成,都來自於父母的評價。
越是認為孩子內向,孩子就越孤僻;越是認為孩子吃飯有問題,孩子吃飯越成問題;越是認為孩子學習有問題,孩子的成績越讓人抓狂。
我們越是能發現問題,孩子越是能長出這些問題,來配合我們。
父母若轉變自己的心態,很大程度上,孩子就會不治而愈。
想要轉變自己的心態,緩解焦慮,媽媽可以試著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1)認清自我
在對待孩子教育的這件事上,因為心存恐懼,我們就會無意識在孩子身上找尋自我安全感——你必須變得活潑開朗,否則我就無法安心;你必須變得優秀和美好,否則我就不放心。
焦慮驅使下,我們不斷要求孩子做出改變,可事實是,根源在父母。
孩子不過是敏感的接收器,他反映的是我們的聲音和資訊。
一個好的父母,會把教育的重心從“孩子”轉到“自我”上來。當我們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反映,自然會變好。
想要孩子外向開朗,媽媽就要在平時為人處事中學著與人交往;想要孩子熱愛學習,媽媽就要學會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與其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不如先認清自我,做出改變。
比起要求孩子做什麼,父母怎麼做更重要,身教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
(2)換個角度看孩子
《正面管教》中,有這麼一句話:
當我們把85%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關注15%的消極方面時,消極方面就會膨脹,而積極方面不久就會消失,反之亦然。
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正面強化。
對孩子成長而言,積極的肯定猶如一縷陽光能照亮他的整個人生,甚至能幫助他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而對父母來說,學會換個角度,也能減輕自己的焦慮。
你不會只看到他內向膽小,也能看到他善於思考、心思細膩、情感豐富;你不會只看到他調皮打鬧,也能看到他熱情大方、思維活躍……
看的角度不一樣,給出的定義便不同。
學會換個角度看孩子,之於媽媽而言,也是必備的能力。
04
無處不在的焦慮,需要愛與信任緩解
育兒這件事,本身就是一臺“焦慮製造機”。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等著媽媽:餵養、早教、擇校、升學,還有性格等各種大小問題,都能讓媽媽憂心不已。
人人都說為母則剛,其實為母也則弱,有了盔甲的同時,也有了軟肋。
孩子的每一個細小的問題,都能牽動媽媽最敏感的神經。
這便是為何焦慮總是無處不在。
作為父母,總想著用自己的學識、經驗、人脈和財富去指導孩子的人生,去為孩子開闢一條通天大道,好讓他能平平順順一生,卻忘這世間萬物變化莫測,我們能確鑿把握的事情實在是少之又少。
而磕磕絆絆,才是人生的常態。
總想著為孩子規避風險,總想按自己的理想化將孩子捏成完美的形狀,這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
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孩子永遠不知道哪條路最適合自己;不讓孩子成為自己,孩子只會是世俗成功學裡的空心蠟像。
父母的育兒焦慮,如果真的有解藥,那麼配方一定是——愛與信任。
愛孩子的任何一種模樣,幫他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相信孩子都是“向善”,不去放大任何問題。
對於每個人而言,被信任與被愛都是彌足珍貴的。
而擁有這些心理核心,孩子也會慢慢長成我們期待的樣子。
願你我皆能如此,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