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裝備的革新換代,是所有軍隊的必經之路。而對於像中美俄這樣的軍事大國來說,新裝備入役,老舊裝備退役後如何處理更成了一件大事。
報廢的武器彈藥要統一回收銷燬;退役的飛機全身是寶:轉移到“飛機墳場”封存,拆成零件“廢物”再利用,回爐熔鍊成基材,甚至當殼子賣給私企、捐給到航校當教材、放在公園當景觀都可以。而由厚重灌甲打造的坦克裝甲車輛,它們退役後又將何去何從呢?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國情,處理手段也就多種多樣。
“財大氣粗”的美國
美軍長年對外征戰,對佔領區的日常巡邏自然離不開軍車代步。不久前,美軍完成了“阿富汗大撤退”,走得匆忙,一口氣留下了價值850億美金的武器裝備。這其中,就有不少防雷車、步兵車等裝甲戰鬥車輛。眼看大量裝備落入敵手,美國就不心疼嗎?當然心疼,不過不是心疼這裝備。
其實對遺留裝備原地遺棄或售賣給當地武裝,是中東美軍的一貫傳統。比如在當年的伊拉克戰場上,就隨處可見被美軍遺棄的悍馬軍車和破損的坦克。而為避免變相“資敵”,大部分被丟棄的武器,都會將關鍵部件拆解銷燬。這種“財大氣粗”的行為也只有美軍能幹出來了。當然話說回來,駐阿美軍跑路時連飛機都沒開走,這卻是典型的逃命行為了。
“簡單粗暴”的俄羅斯
冷戰期間,蘇聯打造出10萬“鋼鐵洪流”,可惜還沒等開上戰場,國家就沒了。繼承大業的俄羅斯軍費拮据,為數不多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空天軍、核力量的建設,哪有功夫去維護龐大的陸軍遺產,就連回爐重造都沒有必要。最終的處理方式十分“簡單粗暴”——扔到荒郊野外讓其自生自滅。於是便有了像西伯利亞坦克墳場那樣的獨特奇景。
“勤儉持家”的中國軍隊
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陸軍強國,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退役坦克、裝甲車輛亟待處理,在鼎盛時期,我們光59式坦克就生產了上萬輛。如今,這些“老兵”大多數已經退役,如何妥善安置就成了一項浩大工程。
對於大部分車況一般,甚至瀕臨報廢的坦克,直接回爐熔鍊後再利用。另外一部分會被軍區、訓練基地徵用,當作假想敵部隊、反坦克武器的標靶,發揮最後的餘熱。
而一些儲存得當,實質上不符合退役標準的坦克,會被遞次移交給暫無換裝需求的部隊,以舊換新,當作訓練、用於戰備都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部分養護更好的坦克,可進行相關改造,比如更換炮管、火控系統,加裝護甲,深度保養後,以較低價格出售給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實現口碑利潤雙豐收。
最後,還有少量的坦克被企業購買後用於展覽宣傳;或者下放到軍事展覽館成為展品;甚至被改裝成渦噴消防車、吹雪車,繼續在民間“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