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蜀漢人口,最著名的就那個資料,“(降鄧艾),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甲士十萬二千,史四萬人。”
三國之中,蜀漢無疑是最弱的。“天下十分,魏得其七,吳得其二,蜀僅得其一。”
魏得“七”,是指當時生產力最為發達的黃河流域,北至燕山山脈,南至長江北岸(不臨江),西至隴右。曹魏基本控制了肥沃的華北平原,還有關中平原,山西谷地。即使如陳群所
言,今之州不敵漢之郡,但隨著生產的恢復,曹魏的人口是大規模殺戮之後增加的,而且也有增加的地理條件,地肥。東吳佔據著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有廣大的沿江平原,這也是東吳的主要人口聚居區。雖然當時長江流域的生產力不如黃河流域,但是這裡的農業基礎好,人口較多。
漢順帝,吳郡(鎮江以南,杭州以北,天目山以東)的人口就有七十多萬,會稽郡(不含浙北的浙江及福建,就要集中在紹興一線)也有將近五十萬人。漢末雖亂,但江東並沒有中原那種“白骨露於骨,千里無雞鳴”的大規模殺戮,其中曹操沒少幹這事。魏與吳的人口也絕不止“四百四十三萬”和“二百三十萬”。當時豪強紛紛,都隱匿人口。
蜀漢的統治區只有漢之益州。北接秦嶺,東以白帝節與吳接,南至南中,西至青藏高原東。面積倒是不小,約有一百萬平方公里上下。但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體現一個王朝實力的還是土地和人口,尤其是土地,沒有適量的耕地,就不會有同量的人口。南中即雲貴高原,這裡顯然不適宜大量耕種,比如貴州有“八山一水一分田”,雲南情況也差不多。蜀漢真正屬於適耕範疇的只有約26萬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所以諸葛亮說“天府之國,其主(劉璋)不能守,天以資將軍(劉備)。”
這麼大一塊適宜的耕地,到蜀末只有不到百萬人口,是很難想象的。
再看東漢的益州人口。按照《後漢書》的記載,當時益州人口有六百九十多萬。在其中,除了永昌郡的人口非常可疑,其他的都屬於正常資料。永昌位於雲南與緬甸之間,這裡人口竟然有169萬,明顯不符合常理。參照臨郡越巂的62萬人口,永昌郡的人口當在60萬或70萬間。如此,則益州總人口約在600萬上下。
漢末大亂,但亂的主要是中原,群雄混亂,人口資料出現大規模下降是很正常的。而益州並沒有這種規模的大亂,即使是後期劉備入川與劉璋開戰,也沒有這種事情的發生。所以,益州在東漢的峰值人口,到了蜀漢末年,應該不會有太大的下降。即使蜀漢為了北伐,對百姓搜刮太重,也沒有大規模逃亡的記載。而曹操為了屯田,準備把江岸百姓北遷,百姓懼而入吳。
史載蜀漢有94萬人,而兵就有10萬。94萬人肯定要減去差不多一半的女性,還剩50萬,兵十取其一,顯然不太現實。而且這50萬的男性還有老弱病殘,適合從軍的數量會更少。還有一點,東吳佔據三州(揚州、荊州南部、交州),官吏只有3.2萬,而蜀漢只有一州卻有官吏4萬。益州不比揚州大多少,而揚荊交三州的官吏數量怎麼也不可能少於益州。孫皓時,東觀令華覆上書說:“使為官懌人,隨才授任。”這說明孫吳至少在後期存在大量冗員現象,再加上三州人數比益州一州之數,3.2萬官員不太可能。
晉人王崇論後主劉禪,說鄧艾偷渡陰平至江油,蜀將姜維率十萬之眾。如果蜀漢止有十萬之兵,怎麼可能全部交給姜維,邊地也要重兵駐守的。不排除王崇誇大姜維兵的數字,但如果說是十字,真正的數字不會比這個數字少太多,比如說是十萬只有一萬。有一種說法,認為蜀漢的這十萬降魏將士,實際是隻是指成都附近的兵力。
《後主傳》載伐魏詔,有“二十萬之步騎”。
如果這個資料是假的,那麼《諸葛亮傳》裴注載《魏略》稱蜀兵出,“(魏)朝野震恐”,有如此之震恐,天水等三郡才降蜀。如果蜀之北伐軍只有幾萬人,魏以如此強之國力,會震恐嗎?
一種說法認為蜀軍的總兵力當在五十餘萬,如此,則94萬人是絕對不可能的。按三戶抽一兵,蜀漢的總戶數當在150萬至160萬,人口約有七百多萬。這個資料應該有些高的,但三五百萬總應該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