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津大學,網上有個段子:
甲:你讀的是哪個大學?
乙:天津大學。
甲:哦……南開啊?
乙:不是,就是天津大學。
甲:哦……那是天津哪個大學?
乙:……
這也難怪,天津大學雖然歷史很悠久,甚至可以說,她就是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公立大學,但是名號卻非常的“新”,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還不存在“天津大學”這麼個招牌。
那在此之前,怎麼稱呼呢?看校徽就知道了——
沒錯,就是創始於1895年,大名鼎鼎的“北洋大學”,至今,“北洋”的中英文字樣,還標在天津大學的校徽上。
那北洋大學是怎麼來的,她又為什麼改了名字呢?
此外,單從校徽上看,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就有武漢大學和河北醫科大學,創始年份要早於天大,那又為什麼說,天大才是最早的現代大學呢?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最早是在1895年,著名企業家、社會慈善家、紅頂商人盛宣懷,眼瞅著甲午戰爭咱大清朝慘敗,就想辦一所新式大學,振興國家。最早的規劃書上,校名其實就是“Tientsin University”,也就是天津大學的意思。
當年9月份奏摺遞上去,到10月2日,光緒皇帝御批准奏設學,這一天也就成為了天津大學的校慶日,直到如今。
學校最初的名號,是“天津北洋西學學堂”,很快就改名為“北洋大學堂”。北洋大學的校訓,也是當時盛宣懷所定,就是很直白的四個字“實事求是”,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北洋”這個校名,則是當時的習慣叫法。
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當時的人們以長江口為界,往南稱南洋,往北稱北洋。當年清政府設立南洋大臣、北洋大臣,就是分管這兩片區域的沿海省份,涉及外貿、外交、關稅等等的事宜。李鴻章壓箱底的“北洋艦隊”,袁世凱小站練兵帶出來的“北洋軍”,都是由此得名。
後來盛宣懷在上海又建了一所現代大學,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最初就叫做“南洋公學”,是今天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的校史淵源,此間詳情,可參見拙作——
交通大學歷史沿革:正宗血脈只此五家,嫡系傳人身在西北
所以您看,新學堂叫“北洋大學堂”,這個氣勢和覆蓋範圍,比起稱“天津大學堂”,那是大氣得多了。就算是今天,您看這華東師範大學比上海師範大學、東南大學比江蘇大學、三峽大學比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是不是——聽著都更來勁呢?
後來,這各省各地都開始辦新學,所謂“大學堂”也就越來越多。於是1903年時,朝廷開始整頓,規定必須是開設三科以上的綜合性學堂,才能叫做“大學堂”,全國這一圈算下來,也只有三家符合條件,乃是——
京師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
山西大學堂
也就是今天北大、天大和山西大學的前身。至於其他人等,對不起,您只能改叫“高等學堂”,這“大”字是要摘帽了。
三家大學堂中,又以北洋大學堂時間最早、辦學最規範,被學界普遍認為,北洋大學堂是:
最早仿照西方現代高等教育模式進行制度設計;
最早以“大學堂”正式命名;
最早以完整的中等教育及大學預科教育為辦學基礎,
最早參與構建“小學—中學—大學”三級學制,
最早創立現代大學學科專業,
畢業生最早被政府當局授予大學本科畢業文憑,最早享有中央政府認可的全國最高“學歷”待遇:賜進士出身……
早在1899年年底,中國人自己培養出來的第一批大學本科畢業生,共計18人,從北洋大學堂順利畢業。1900年2月,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裕祿,向大學堂首屆畢業生、“律例學”專業(法學)的王寵惠,頒發了“欽字第一號”畢業證書。
上圖為“考憑”證書的復原版,左右兩側繪有象徵皇權的蛟龍出海圖樣,書寫“欽字第一號”字樣,右側用大號字標註“欽差大臣辦理北洋通商事務直隸總督部堂裕”,以表示頒發者的政府身份和權威性,還書寫了畢業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學習與考試過程。
這含金量,足足24K啊,應該不亞於今天的博士畢業證。
畢業生王寵惠本人,日後留學美國耶魯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著名的法學家和外交家,他將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典》翻譯成英文,引進到北美,成為當時美國各大學法學院的必讀經典教材。
由此說來,這北洋大學堂的人才培養質量,可真是夠硬啊!
甚至,在當年的一些政府公文中,就用“大學堂”這三個字,直接指代北洋大學堂。不需要定語,反正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她了!
綜上所述,幾乎毫無疑問地說,北洋大學堂就是當年中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公立大學。
到了後來的民國時期,大學堂在1913年改名國立北洋大學。1917年時,北洋政府搞學科調整,北洋大學把文法科給了北京大學,北大同時把工科劃撥給北洋,大家各自揚長避短,誰也不吃虧。北洋從此專心辦工科,後來天津大學以工科為強項的特點,就是在那時候奠基的。
1928年學制改革,北洋大學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叫過“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但很快就廢止了,1929年改名為“國立北洋工學院”,這“北洋”二字,幾乎就沒離過身。
但是,架不住日本人打來了,天津淪陷之後,北洋工學院輾轉內遷去了陝西。後來,南開和北大、清華,在雲南組了一個“西南聯合大學”,名垂青史;北洋這邊,則是跟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也組了一個“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但很快就解體了。北洋的工科部分,和其他院校合併,重組了一個“國立西北工學院”。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經教育部批覆,國立北洋大學在天津覆校,西北工學院的一部分遷了回來,重新融入北洋,剩餘部分則分分合合,發展成今天的985和雙一流名校:西北工業大學。
到了新中國時期,北洋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仍然是以理工科見長。
但是——這轉折就來了。從傾向上來看,您“北洋”一直是偏“那邊兒”的,和國府的關係,一直走得比較近;國府也很“照護”北洋,1946年覆校之後,各方面投入很大,學校發展進入又一個高潮期。
再說北洋的校友,很多都是國府那邊的“棟樑之材”,而且官位不低、能量巨大。比如那位“欽字第一號”畢業生王寵惠吧,就當過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國民政府司法院院長,當年是力主北洋大學覆校的領袖人物,現如今,一起跟著去了臺灣,繼續“發揮餘熱”……
還有曾任國府教育部長,位列四大家族之一、CC系大佬的陳立夫,那也是北洋採礦系畢業的吧?也沒少製造“白色恐怖”吧?
另外,就是“北洋”這個名號,在一所大學而言,代表著輝煌過往和厚重的歷史積澱,但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卻是一個“灰色”的字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政府喪權辱國,北洋軍閥禍國殃民……
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新氣象,這兩個字也不被領導人中意,是一定要拿下的。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地區所有的教會大學,就是因為類似原因,全部被撤銷拆分了,諸如燕京、輔仁、齊魯、協和、金陵、滬江、震旦、聖約翰等等私立名校,自此,全部成為歷史遺蹟。
北洋原本也是要被拆分的,在校友們全力爭取之下,學校終於保留下來,後在1951年9月和當時的河北工學院合併,改名“天津大學”,這便是天大的由來。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天大和南開又來了一輪取長補短,南開的工學院給了天大,天大則把數學系和物理系給了南開,從那時開始,南開以文理見長,而天大則主打工科,各有所長直到如今,如果說在天津地面上,這南開像是北大的話,那麼天大就好比是清華。
除此之外,天大還得到了同城的教會大學:津沽大學的工學院以及北京鐵道學院的建築系,直到今天,天大還是行業內赫赫有名的“建築老八校”之一(其他七家為:清華、東南、同濟、哈工大、華南理工、重慶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至於分流的部分——
天大地質組,參與組建了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今天中國地質大學;
天大冶金系參與組建了北京鋼鐵學院,今為北京科技大學;
天大采礦系參與組建了清華的石油系,今為中國石油大學;
天大航空系給了清華航空學院,今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天大水利系給了武漢水利學院,土木系給了武漢測繪學院,如今都歸屬武漢大學;
天大礦冶系給了河北礦冶學院,也就是今天河北唐山的華北理工大學;
天大紡織系單列,成立河北紡織工學院,今為天津工業大學;
天大電信系參與組建了北京郵電學院,今為北京郵電大學。
可以說,有進有出,天津大學基本上保持了自己在工科上的傳統優勢。
1958年以後,天津有一段時間脫離了直轄市的身份,成為河北省會。
就在那段時間內,河北省從天大抽調一部分力量,在省會天津重建了河北工學院,為河北省省屬院校,這便是後來的河北工業大學。同一時期,天津師範大學也升格為河北大學,成為綜合性院校,後來從天津搬到了保定。
1967年之後,天津恢復成直轄市,河北省會輾轉遷到了石家莊,但河北工大卻一直留在天津,如今是河北省唯一的211院校(華北電力大學總校在北京,不算河北的名額)。此間詳情,可參見拙作:
歷史上的河北省會大搬遷:烏龍不止一件,河北工大因此落在了天津
時光荏苒,如今百年天大與南開並駕齊驅,都是國內的985和雙一流名校。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校友認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公立大學,天大應該恢復北洋大學的校名。
那麼元芳,你認為此事是否可行,該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