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買理財產品有風險嗎?本金會不會虧損?[淚奔]”這幾乎是銀行客戶在購買理財時,問得最為普遍的問題之一,其中以中老年群體為主。
但是,銀行理財雖然很少“出事”,很多銀行員工還是告訴投資者“不會虧損”。銀行員工為什麼不說實話?其背後有什麼“難言之隱”嗎?[what]在本人看來,銀行員工不願意提前並且充分告知投資者的風險,主要原因有三個:
首先,理財銷售量是銀行考核員工的一大指標。
有的銀行理財經理揹負著一個網點的主要考核指標,而有的銀行會把理財銷售任務分派到每位員工身上。特別是在每年的一季度(銀行的“旺季”),幾乎每家銀行網點都在搶客戶。“做營銷都來不及,沒時間去管理財風險了”——這就是很多銀行網點員工營銷的現狀和心態。因此就出現了銀行員工只顧營銷,不顧風險的現象。
其次,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風險認識還不充分。
有的投資者雖然經常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但是他們很多人不知道:在銀行購買理財前,必須做“風險測評問卷”,而且需要本人完成,目的是讓銀行充分掌握投資者的風險接受程度,從而可以匹配相對應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從理財產品風險等級來看,目前商業銀行將其分為五類:
一級:極低風險,提供本金及收益保障,適用於保守型投資者。
二級:較低風險,不提供本金保護,但本金虧損的機率極低,適用於保守型投資者。
三級:中等風險,不提供本金保護,但本金虧損的機率較低,適用於平衡型投資者。
四級:中高風險,不提供本金保護,本金虧損機率較高,適用於積極型投資者。
五級:高風險,不提供本金保護,且本金虧損機率高,適用於激進型投資者。
如果投資者購買了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其實就必須做好本金虧損的準備了。就像此前銀保監等監管部門作出的提示:“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因此,投資者如何和去認識並且規避風險,真的非常重要。
最後,銀行為了掩蓋理財產品虧損的事實。
從銀行角度來看,其實銀行自身運作的理財產品也是有很多出現過虧損的案例的。比如今年8月,由招商銀行代銷的大業信託·君睿15號(九通基業)專案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出現了利息逾期兌付的問題。當然,在理財領域,也時常會有利息未達到產品說明書標準的情況,在此就不一一列舉。
所以,銀行為了維護自身理財品牌形象,多數在虧損的情況下,會拿出自身的“補貼”資金給到投資者,讓投資者誤以為理財“保本”且風險性較低。
但是,這樣的“操作”很快就要被叫停了,因為在資管新規後,打破剛性兌付成為新要求,預計在2022年開始,保本理財將被全面下架。對於投資者來說,做好以下三方面準備是關鍵:
1、加強對理財政策制度的學習,提高風險合規意識;
2、加強對投資組合的研究,進一步提高投資收益;
3、加強對銀行理財的研究和判斷,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特別是對於比較看好的、熟悉的理財產品可以迴圈往復投資操作,對於從未聽說但是銀行極力推薦的產品,我們要“長點心”。[思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行長聊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