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月12日訊(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李晗)我國全年約有30萬人在等待器官移植,僅2萬人如願。近日,全球首例豬心臟移植手術,引發眾多關注:利用動物器官拯救人類生命,如能順利實現,可讓更多患者迎來生的希望。
“探索動物器官移植,在救治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方面,有較大的應用前景。”1月12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劉金平解讀稱,但就目前來看,移植動物器官離臨床應用還比較遙遠。
科幻走進現實:給患者移植動物心臟
據媒體報道,這位患者是57歲的美國男性,患有終末期心臟病,不符合人體心臟移植手術以及使用心臟輔助裝置的條件。本月7日,他接受了“基因編輯豬心臟移植手術”,術後48小時內狀況平穩。目前,醫療團隊還在密切監測患者的身體狀況,觀察是否出現排斥反應、移植是否有效。
據稱,這是人類首次成功將轉基因豬心臟移植到患者體內。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人嘗試將動物心臟移植給人類患者,但是排異反應太嚴重,以失敗告終。本次移植前已進行轉基因技術改進,“剔除”豬的相關排異反應強的基因,再加入人的基因,以避免急性排異反應。
為什麼選擇豬心臟作為供體?原來,豬的繁殖力強,器官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大小與人體器官相近,與靈長類動物相比,更貼近人類需求。在眼科,豬的眼角膜已廣泛應用於人體臨床。
應用仍很遙遠:面臨技術挑戰和倫理困境
作為現代醫學的重大進步之一,器官移植令很多因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的患者重獲新生。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近2萬例,但與年均30萬器官移植需求相比,還存在很大缺口,仍有不少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在病痛中苦苦等候移植機會。
1月7日,劉金平團隊為患者實施心臟移植手術(資料圖)。通訊員李晗 攝
為替這些患者博取生機,醫學專家們苦研創新:突破年齡、體重、血型的限制,讓匹配程度不那麼高的“邊緣器官”也能移植給患者;充分利用供體,將一塊肝臟劈分為二,分別移植給兩位患者。
如能利用上動物器官,將有望緩解器官供體匱乏的局面。對此,劉金平表示,新技術尚屬探索,離應用到臨床,還有比較遙遠的距離。
他分析,本次心臟移植手術,雖然在供體選擇方面有所突破,但豬心臟能否在人體內長期發揮作用、是否存在疾病和病毒的傳播風險,都存在不確定因素;此外,這項新技術還面臨複雜的倫理問題:移植動物器官後,如何界定人的屬性?患者能否接受動物器官、又如何看待自身?這都需要時間來解答。
“現階段,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仍靠志願者捐獻的器官來進行救治。我們感謝捐獻者和家屬的無私奉獻,同時也呼籲民眾的熱心參與,助推器官捐獻這一挽救生命、造福社會的事業,讓更多器官衰竭患者能有生機和希望。”劉金平說。
【編輯:餘麗娜】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