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訊息太多了,腦袋炸了,也消化不了那麼多。就把大家最關心的問題,談一下。常有粉絲髮來私信,表達對房價的擔憂,想知道這一波會跌多少,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講的是市場的短期波動,嚴肅的說,短期方向怎麼走,從業者大概是知道的。政策讓它怎麼走,它就怎麼走,如果它不那麼走,政策就繼續嚴打讓它按意志走。所以,現在看,你要說短期,短期一定是下行的,這已經是事實了。但粉絲想我說的是,會跌多少。這我真不知道,套用巴菲特的一句說:我從6歲開始炒股,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明天的股市是漲是跌。房地產的短期市場,當然比股市容易看多了,一個市場慣性一旦形成,總要持續個半年的。但你要說會波動多大,面對市場先生,我們都還是謙遜一點吧。
繼續說,房地產市場本質是一個週期性市場,有大週期,有小週期,大週期摧枯拉朽,有且只有一次。放到全國範圍來看,這個大週期已經慢慢步入尾聲。小週期,每隔3-5年都會來一次,大致頻率還是比較穩定的。目前的市場,深圳在步入上一輪小週期的末段。
像這樣的短期市場出現下行,成交量低迷,二手房賣不掉,誰會被埋?
槓桿高的會被埋。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強烈建議大家遠離高槓杆的緣故,老粉們都知道,我一直以來都強烈要求大家管好自己的負債率,為的就是防止下行週期來臨被埋了。高槓杆一旦遇到波動,出不了手,就扛不過去。
我想這一次還是會有人被埋,只能是希望大家聞者足戒了,以後不要再犯傻就好了。但相對於個體,我認為現在的市場,更擔憂被埋的是開發商。已經被埋一溜了,比普通的小白們慘多了。
至於深圳的房地產市場為什麼會下跌,到底是政策威壓的因素多一些,還是市場週期自身的力量使然(漲得太多太快了就回調一下),已經扯不清楚了。影響房價的因素多了,沒有辦法面面俱到。某些時期,非經濟類的因素也可以讓房價下跌,比如1982-1985年的香港房價下跌。
以上是小週期的故事,當然,很多粉絲其實也並不關心這些原因,他們關心這個時候該怎麼操作,這裡就要談到我標題裡說的“底盤”了。
我還是繼續copy老人家的話說,李嘉誠每次在股東會上,都會被問到:李生,你覺得現在要不要買房子呀?然後李嘉誠每次都是這麼回答的:如果你是自己住,要早點買。如果是來炒的,就要小心點,波動好大咯。
放到深圳,大概也就是這麼個意思了。我們不能因為人家是個開發商,就覺得他說什麼話都是為了賣房子,人家不缺你那點兒錢吧。人家一輩子的房地產經驗,能這樣講一定是見慣了大場面,古井不波了。
看深圳也好,放大到北上廣杭也好,我認為這些城市,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反映出一個多年來沒有得到很好回答的基本問題:全球城市的房地產,該怎麼定價。
很簡單一句話:稀缺性是我們判斷房地產價值的唯一標準。這就是我所說的城市房地產“底盤”。很多人看政策,花非常多的精力天天去像獵狗追逐骨頭一樣追逐政策,把自己逼成了一個政策分析專家,天天弄得疲憊不堪。這事兒我不是沒幹過,以前也天天干,吃了很多虧。歸根到底,是丟掉了底盤,沒有能做到以長策短。
篇幅所限,我們也談不了北上廣杭,就只談深圳的底盤。很多童鞋說我的文章太深度了,要花很多時間看,可以多搞點爽文。比如大家要買房子,你就告訴我買哪個,哪個能漲,就行了,別跟我分析那麼多。我覺得說的蠻對的,但我不會寫爽文。而且,我下面說的底盤,不需要什麼專業都能看明白。因為只需要你認真一點,瞭解一些基本邏輯,就可以心態穩很多。
第一個底盤是,就看這個城市還有沒有人買房子,最直觀的標準是,住房自有率。住房自有率低,當然說明購房的潛在需求量巨大,承接力強。這個不需要什麼專業。
深圳的住房自有率是24%,怎麼理解這個呢?以我所掌握的資料,這個99%的可能是全球同類超大城市裡住房自有率最低的。一般我們說那些全球城市,大不了就是一半的人租房子,香港的房價貴到天上去,常常是全球房價收入比前三甲,住房自有率也接近50%,深圳是不到人家的一半。
對於個人來說,這個24%意味著,你買房子的對手很多,太多了,有很多人和你搶。這個需求是自住的需求,不是炒房的需求,是從0到1的需求,不是從1到N的需求。不管政策是怎樣的,他們想擁有一套房的需求是沒有變化的,政策特別嚴厲的時候,他們就緩一緩看一看再買,但是這個基本盤的需求沒有消失,一直很龐大。
政策能把價格打下來,需求就會增多,價格每下降1000塊錢/平米,需求就會增加一部分。到了他們的可承受位置,有的人就進去了。你覺得可以一直等,等房價跌到腰斬,最好再來個膝斬,但顯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人家可能在你還在觀望的時候就衝進去了,而往往最後的結果是:那些想等到下跌50%再進去的人,最後經常都不得不在房價又漲了30%再衝進去。
別的大城市也是一樣,但是深圳表現得更極端更激烈。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第二個底盤是,看看這個城市都是什麼人在買房子,最直觀的標準是,看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看企業市值,這個反映了一個城市匯聚資金與創造財富的能力。
深圳是10萬多億,全國前三,北上深,全國就三個城市存款總額超過10萬億,坐穩第三大金融中心。另外,深圳是很多企業的國內乃至全球總部,去年底上市企業市值超過16萬億,僅次於北京。
存款餘額,直接反映了一個城市對資金的吸附能力,也是衡量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準,說明深圳面向全國全球的吸金能力比我們想象的強。
對我們個人來說,這個城市可能你沒有錢,我沒有錢,但是有很多人有很多錢。你、我可能買不起房子,但是有人能。如果住房是稀缺的,那麼很簡單,最有購買力的那部分人在決定價格,而不是最缺房子的那一批人。
我們一直在用房價收入比去觀察一個城市的房價是否合理。這個工具早已被證偽——大量房價收入比超高的城市,房價都沒有beng盤。它只是測評居民住房負擔痛苦指數的一個客觀指標,收入比高說明痛苦,低,說明幸福。除此之外,不能說明泡沫度。
第三個底盤,我們講的多了,土地供給的問題。這部分大家可以翻查過往的文章,可以只看一個指標,不到23%的居住用地佔比。人為壓著不供應,誰也沒辦法。
簡單總結:地少、人多、錢多、房子少。這是深圳的底盤,共同指向上面那個最重要的“稀缺性”事實。面對這樣的事實,談起高房價,實際上大部分時候,大家是沒脾氣的。
看這些政策,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看它會怎麼改變那個稀缺性事實。它能不能把資金減少?能不能把人趕走?能不能把地增多?能不能把住房自有率提上來?
終究一句話,這個住房的稀缺效能不能得到稀釋,乃至完全沒有?
如果都不能?那答案也很直接,恐怕什麼樣的政策,也改變不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人們為了獲得一套住房,依然會千方百計的擠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