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於西安疫情的話題成為了社交網路關注的焦點,西安疫情為什麼會失控?對比幾個權威專家的分析,比較統一的看法就是問題出在流調上。國內精準防疫模式的核心就是流調,只有透過流調找到感染源才能構建傳染鏈條的閉環管理,但是,流調偏偏就是最麻煩、最瑣碎、最難搞清楚的事情。
防疫部門要做精準的流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需要多少人力?下面這組資料比較直觀:
假如現在有一個確診患者,我們必須要把他過去14天的精準活動軌跡畫出來,目的就是要找到直接的傳染源(這樣才能形成傳染途徑的閉環),怎麼辦?
我們首先要把他的上班考勤記錄、通話記錄、微信聊天記錄翻出來,一個一個的核實他的行動軌跡,過程中接觸過哪些人群,光是這個工作就至少需要投入20—30人。
但是這一圈做完之後,沒有找到上一級的傳染源怎麼辦?
那就要圍繞這個患者的密接人群再做一圈行動軌跡與密接人群,這個時候需要投入的人力就比第一次要大一個數量級,這就是200—300人。
如果這一輪還沒找到傳染源怎麼辦?
那就只能再擴大一圈,也就是要做第三圈流調,投入的人力還要增加一個數量級,這就是2000—3000人。
而且,流行性疾病調查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協同公安、通訊、統計等多個部門形成系統性合力,並且對已知患者資料非常熟悉(重慶案例就是流調人員一眼就識別出武漢歸渝曾經被隔離的D)。
這種需要短時間內大量人力來完成的工作,是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科技部日前印發通知,開展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專案2021年度專案申報,此次啟動的21個研究任務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工智慧提升社會綜合治理能力創新應用,構造智慧流調輔助系統,支援語音、視覺等不少於三種無接觸式調查物件資訊採集方式,智慧感知採集準確率不低於98%,效率提高50%以上。
我們藉助人工智慧的感知智慧輔助完成採集資料,可以利用人工智慧的認知智慧對資料進行分析。目前,主要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等技術快速提取出患者活動軌跡,並透過時間、空間的交集情況分析患者發病前後的可疑接觸點.....這些原來都需要透過人力來分析,現在藉助大資料軌跡交集分析能快速分析、排查、定位,透過流調軌跡地圖,能夠幫助疾控人員迅速鎖定管控範圍,大大提高了人工處理的效率。人工智慧在輔助人類方面是越來越進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