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集的時候,肖副司令說要改建營房,因為營房從建國初期到現在,都沒整改過,時間跨度太久,不僅房子是漏的,連柴都是溼的。
他覺得戰士首先要先吃飽穿暖。
鄭源也說要申請一部分錢要先修路,他害怕國家需要戰士的時候,卻因為路趕不過去而導致戰敗。
這就像兩代軍人的傳承,因為過去的遺憾,肖副司令推進營房改造的計劃,改善新兵的環境。
但也因為來之不易的和平,需要修路去提高支援的速度,去保衛和平。
這兩個問題都重要,都要抓,但是因為上面沒錢,這就面臨了兩個問題。
一是營房都破成那樣了,肯定得修,二是想致富先修路,路肯定也要修。
這可咋辦?先做哪一樣呢?
有人說,肯定先修房,士兵住的地方如果漏雨,那麼士兵如何能休息好,如何能訓練好呢?
也有人說,最好是根據地方和馬上要面臨的天氣來決定是先修路好,還是先修房好。
如果是夏季會下很多雨的話,肯定是先修房比較好,畢竟人是住在裡面的。
為何安置營房這麼重要呢?
《武經總要》裡說過:“尚武以宣其威,設營以整其旅”,所以設營,是整軍、禦敵的基礎。
所以如何安置營房和如何行軍打仗的性質是相通的,都是在考驗軍事家的戰略眼光。
副司令員當時是出於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部署,轉向經濟建設的角度,所以力推營房修建。
而鄭源則是出於居安思危,肩負主力作戰任務的角度來的,所以力推戰備路的修建。
一居一行,再加上此前的糧食解決,才能共同構成一個強軍的後勤保障和物質基礎。
肖副司令是出於自己的本心,在為全軍的戰士著想。
他用自己的良知,去講述了營房修建的重要性,為廣大戰士謀福利,這才是強軍的基礎,這才是強軍的理念。
修路好是好,但是修路太貴了,經濟價值得好幾年才能展現,短期之內看不到效益,而現在,戰士的吃穿住都是問題,基礎設施都不到位,先建房實際上更實際一點。
如果修路的錢能夠整修營房3遍的話啊,先修房更好一點。
肖副司令因為經歷過困難的年代,出於對士兵們的關心和愛護,才主張修營房,後來見到戰士們因為路不同,繞了那麼多遠路才吃上飯,又立馬改變了主意,主張修路。
男兒軀七尺,當以國為先,戰士以國家為先,國家也應該多體恤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