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所有胃部不適的總稱,往往表現為噯氣、脹滿、上腹部或胸部齧咬樣或燒灼樣痛。偶爾的消化不良可以由進食過飽、飲酒過量、經常服用止痛藥(如阿司匹林等)引起,在精神緊張時進食、或進食不習慣的食物也可引起。慢性持續性的消化不良可以是神經性的即精神因素引起,也可以是某些器質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秋冬季節,氣候寒冷,寒邪襲胃,或因節日期間,美酒佳餚,胃納受阻,均可導致本病發生或加劇,因此,應引起人們的警惕。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肝主疏洩。脾胃虧虛,運化失調,或肝氣鬱滯,疏洩失常均可引起或誘發本病,當以疏肝理氣,健脾開胃為治,中醫辨證施治,一般分為以下幾型。
1、脾虛氣滯型: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伴胃脘痞悶或脹痛,納呆,噯氣,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弦。當以健脾和胃、理氣消脹為治,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取黨參、茯苓、白朮、木香、陳皮、半夏各10克,砂仁(後下)、丁香、吳茱萸、炙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劑;餘藥渣水煎取汁足浴,每日1~2次,每次10~30分鐘(下同)。
2、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伴胃脘脹滿或疼痛,兩脅脹滿,每因情志不暢而發作或加重,心煩,噯氣頻作,善嘆息。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當以理氣解鬱、和胃降逆為治,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藥取藥取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陳皮、枳殼、鬱金、木香各10克,甘草5克。
3、脾胃溼熱型: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伴脘腹痞滿或疼痛,口乾或口苦,口乾不欲飲,納呆,噁心或嘔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當以清熱化溼、理氣和中為治,方用連樸飲加減,藥取制厚朴、川連、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薏苡仁、白扁豆、藿香各10克。
4、脾胃虛寒型: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伴胃脘隱痛或痞滿,喜溫喜按,泛吐清水,食少或納呆,疲乏,手足不溫,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當以健脾和胃、溫中散寒為治,方用理中丸加減,藥取藥取黨參、白朮、茯苓、乾薑、蘇梗、姜厚朴、炒神曲、蓽茇、制香附各10克,炙甘草、吳茱萸各5克。
5、飲食積滯型: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伴脘腹脹滿,時呃酸腐,噯氣頻作,大便不爽,或夾有不消化物,小便短少,舌紅,苔白厚膩,脈滑。當以健脾消積為治,方用保和丸加減,藥取神曲、山楂、茯苓、連翹、萊菔子、陳皮、半夏、雞內金、麥芽、谷芽、木香各10克,沉香曲、甘草各5克。
常規治療時,可配合下列粥療方:
1、山枳術樸粥:山楂、枳實、白朮、厚朴各10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諸藥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再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阿膠、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健脾消積。
2、柴胡二皮粥:柴胡、青皮、陳皮各10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諸藥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再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疏肝理氣,行氣消滯。
3、二龍茵梔粥:龍膽草5克,龍葵草、茵陳、山梔各10克,大米50克,白糖適量。將諸藥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再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可清洩溼熱,疏利肝膽。
4、胡椒粥:胡椒5克,大米50克,食鹽適量。將胡椒擇淨,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食鹽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或將胡椒1克研為細末,調入粥中服食,每日1劑。。可以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5、二芽粥:炒谷芽、炒麥芽各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諸藥擇淨,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煮至粥熟後,白糖調味服食,每日1劑。可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6、內金雞肫粥:雞肫1具,雞內金粉3克,大米100克,調葉品適量。將雞肫洗淨,切細,同雞肉金粉、川椒粉、官桂粉、胡椒粉,料酒、醬油、澱粉拌勻、先取大米煮沸後,下雞肫煮粥,待熟時調入蔥花、姜未、食鹽、味精等,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劑。可消食導滯,和胃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