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陰腎經是人體的先天之本,是與人體臟腑器官有最多聯絡的一條經脈,它起於足底湧泉穴,止於胸前的俞府穴,主要循行於下肢的內側和軀幹的前面,沿前正中線的兩側。在《靈樞·經脈》有關此經的病候記載 :“咳唾則有血,面喘,坐而欲起目。”本經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咽喉病證。如月經不調、陰挺、遺精、小便不利、水腫、便秘、洩瀉,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腎經的循行:腎的經脈叫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斜走足心,出內踝前大骨的然谷穴下方,沿內側踝骨的後面轉入足跟,由此上行經小腿肚內側,出 窩內側,再沿大腿內側後緣,貫穿脊柱,聯屬腎臟,聯絡與本髒相表裡的膀胱。其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行,貫穿肝臟和橫膈膜,而進入肺臟,再從肺臟沿著喉嚨上行並最終挾於舌的根部。另有一條支脈,從肺臟發出,聯絡於心髒,並貫注於胸內,而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腎經的病變:由於外邪侵犯本經所發生的病變,為雖覺飢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黑而無華,咳吐帶血,喘息有聲,剛坐下就想起來,兩目視物模糊不清,心像懸吊半空而不安。氣虛不足的,就常常會有恐懼感,發作時,患者心中怦怦直跳,就好像有人追捕他一樣,這叫做骨厥病。
本經脈所主的腎臟發生病變,則出現口熱,舌幹,咽部腫,氣上逆,喉嚨發乾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痢疾,脊背、大腿內側後緣疼痛,足部痿軟而厥冷,好睡,或足心發熱而痛。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屬於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屬於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 ;屬熱的就用速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 ;脈虛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從本經取治。要使用灸法的患者,應當增加飲食以促進肌肉生長,同時還要進行適當的調養,放鬆身上束著的帶子,披散頭髮而不必紮緊,從而使全身氣血得以舒暢。本經氣盛,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 ;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