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我是29歲那年選擇從上海到北京的。三十而立還真不是說有什麼職務啊、地位啊,而它說的是,在30歲的時候,應該形成相對比較清晰和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你更瞭解你自己,更瞭解世界,它是支撐你走向40歲,走向50歲的根本所在。
原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三十而立,這樣就不會那麼心慌了。
其實,我們普通人心慌都是在所難免的,畢竟來自生活的壓力太多。
適度的慌可以,太過於慌就會影響到生活。
演員張嘉譯,中年才出名,好多人都是看電視劇《蝸居》才知道他的。
那個時候的他已經39歲了,而他的外貌基本上和年輕的時候一樣。
當時他的心理狀態終於趕上了自己的外貌,演技才得以發揮得如此好。
現在的張嘉譯已經52歲了,每個角色都拿捏得很準,都可以讓觀眾產生共鳴。
可見,只要按著自己的節奏來,走的堅定,走的踏實,人生也可以慢慢變好。
表姐的孩子還在讀幼兒園,她就開始心慌,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做什麼都比別人家的孩子慢半拍。
本來她自己工作就很忙,還要去想很多未知的煩惱。
她三十多歲了,還是普通崗位,孩子那麼小,還那麼敏感,說不得。
她心理焦慮著急,頭髮都掉了很多,理髮的師傅都說,她得注意身體了。
其實,我們應該學會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孩子的慢慢成長,沒準哪一天就突然開竅了。
心裡不慌,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來,靜心感受一切美好。
心不慌,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每天醒來,開啟手機,各種各樣的資訊環繞在我們耳邊。
二十幾歲自己買房,二十幾歲年入幾十萬,會讓很多人感覺心慌。
如果這些資訊暫時無法更好地激勵我們,倒不如遮蔽了這些會徒增心慌的資訊。
以前的自己,一想到年齡,就會心慌,都奔三的人了,怎麼還一事無成。
尤其看到身邊的人都比自己優秀,有的甚至也是人生贏家,心裡更慌。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要學會轉變心態。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板,才會更好地生活,才能體會到生活的樂趣。
正如毛不易有句歌詞這樣寫道,
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過往。
凡事看開些,把握自己的力量,心不慌,才是最好的人生狀態。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工作和生活,有些事確實也著急不來。
楊絳先生這樣說道,
我們總是為了太多遙不可及的東西去奔命,卻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過就是燈火闌珊的溫暖和柴米油鹽的充實。
我們可以換一種心態,慢慢讀書,慢慢變好,慢慢變富。
慢一點,心不慌,並不是說我們在退步,而是正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奔跑。
找一個愛上自己的理由,給自己足夠的信心,心不慌,努力前行。
我是【西柚子】,謝謝您的喜歡、點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