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66年6月,三名白人在美國新澤西的一家酒店裡被人開槍射殺。有目擊者聲稱兇手是兩名黑人。於是警察逮捕了當時正好在開車回家路上的黑人卡特和約翰·阿提斯。兩個月之後,有一個目擊證人更改了證詞,指出卡特和約翰就是那兩個兇手。儘管這個案子疑點重重並且卡特和約翰出示了多份不在場的證明,他們仍然被判定有罪。在獄中卡特開始學習法律,併為了洗清自己的罪名不斷上訴。直到1985年,聯邦法院法官才判定,卡特之所以被判有罪是因為種族歧視。48歲這一年,卡特終於重獲自由。
這是發生在美國中量級拳王魯賓·卡特身上的真實故事,後來他的故事被改編為電影《颶風》並於1999年在美國上映。
膚色和種族以及其他種種偏見成了對一個人定罪的標準。卡特因此蒙受冤獄多年。偏見總是在無形中傷害著一些人,也在無形中泯滅著一些人的良知。
2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那就是人。
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湯姆·魯濱遜是和卡特有著類似經歷的一個人。他正直善良,踏實能幹。卻在白人無賴尤厄爾的誣陷下被關進了監獄。庭審中他的證詞相較於誣告他的尤厄爾來說明顯邏輯清楚令人信服。但是陪審團在經過一番思索之後仍然選擇判定他有罪。只因為他是黑人。是在白人眼中低人一等的黑人。
膚色不是評判一個人善惡的標準是連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卻有很多大人無法做好。我們批判種族歧視,批判偏見,卻又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其中。就像主人公斯庫特的老師蓋茨小姐一樣,她痛恨希特勒,痛恨他迫害猶太人的行為,卻認為家鄉的黑人低人一等,並且在不知不覺的迫害著他們。
作為旁觀者我們不能理解蓋茨小姐的雙標行為。但是有一些時候,我們很多人卻在做著和蓋茨小姐一樣的事。比如因為某一件事開始抨擊某一個地域的時候。比如因為某些老人的不當行為開始認為“壞人變老了”的時候。比如因為某些女性或男性的個人行為開始無差別攻擊的時候。
所有因為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的行為而上升到整個群體的行為都是毫無道理的。所有以自己的眼光對人群畫出的分類,那些都是偏見。正如斯庫特所說的:我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人,那就是——人。
是的,世界上只有一種人,那就是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只能代表自己。
3
假如壞人一定會贏,你還會做正直善良的好人麼?
關於這個問題,斯庫特的爸爸律師阿迪克斯是這樣對孩子們說的:“有一種東西不能遵循從眾原則,那就是人的良心。”
人生而就有良知,但堅持保有良知卻很難。從眾心理讓我們覺得和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就是對的。正如梅科姆鎮的大多數人一樣,他們並非不善良,但種族歧視卻如同刻在骨子裡一般掩蓋著他們的良知。為了正義而挺身而出的阿迪克斯反而成了他們眼中離經叛道的異類。
但即使如此,即使結果註定難如所願。阿迪克斯仍然選擇義無反顧地站出來。他選擇為黑人辯護,就是為了追逐他心中的那一束光。那就是良知的光。
人在任何時候都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偏見或許會矇蔽我們的雙眼,但永遠不要讓偏見泯滅我們的良知!守住良知,就是守住做人的底線。
4
幾百年前,我國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就是希望人們能夠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
什麼是致良知?阿迪克斯做到了。在被種族歧視思想充斥的美國,他拼盡全力堅持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正義和善良。這就是他內心的光明。
儘管最後的結局並不如人意,但他堅守了自己的內心,堅守了自己的良知。並對孩子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這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真正瞭解一個人很難。就像阿迪克斯說的:“你永遠也不可能真正瞭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請不要輕易地對一個人下定義,更不要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就對一類人下定義,無論如何請堅守住內心的良知。
因為這是對自己和對世界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