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3
鄉村探古是我的愛好,近一年來我已經走進二十多個古村,我以為石石矍村可能也跟其它的古村差不多,走進看後,使我驚歎不已!這是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的村荘。你是否也想了解她的歷史?感受她的震撼不?。幾句話難說清楚,如果想了解,請聽我慢慢道來。
上圖是高大的村門牌坊,在海南我所看到的村門牌坊之中這個是最高大的一個。
為了敘述方便,在說該村之前,我還是先介紹上圖這位仁兄(年齡比我小),他是本村人,馮家之後代。他正在忙著做工,但為了弄清村裡古建築如何去找,我還是打擾了他。當我自稱是臨高人,用臨高話問他時,他非常熱情地向我介紹村裡的情況,可能是鄉音的作用吧,他放下工作,主動的帶我們去看古廟!我與他非親非故,卻對我們這麼好,真的非常感謝他!
這個村的村名(請看村牌)有一個字我不懂如何讀,向村裡這位仁兄詢問,他告訴我該字讀音之後,並告訴我,他的村準備改村名了。我問他說,一個歷經了千年的村名為何要改?他回答說,原因是進入到使用電腦的現在,這個村名的“石矍”這一個字無法輸入電腦(電腦字型檔已經沒有這個字)。造成戶口、身份證等使用很麻煩,這就是要改村名之原因。村名難懂的這個字左邊是石字旁,右邊是個矍字(讀音què),村名用字都那麼古,使人感嘆!上圖是該村更改村名的公告。該村既然告示改名為“石矍村”,這篇美篇往下說到村名時就用這個名字吧,反正原名“石矍”這一個字是打不出來了。
據明清史料記載,石矍村之所以得名,完全因為村邊海岸那片石灘。據村中老者說,石矍村的名字取自村邊的石矍港裡,海水拍擊岸邊礁石時發出的聲音。過去海邊還沒有建電廠和碼頭,海灘上到處都是大大的黑石頭,相互壘疊著,海水衝過來,鑽進石頭間的縫隙裡時,就能聽到‘確確’的聲音”了,“確”與“矍”音近,所以叫“石(石矍)村”了。
我剛進村時,碰到一群村民,故意用臨高話來問路,村民聽後明白我的意思,今天我在老城又遇到到鄉音了。“名從主人”,我相信“石(石矍)村”這個名字是用長流臨高語來命名的。
石矍村位於瓊州海峽澄邁灣之南岸,老城鎮開發區境內,東與老城鎮政府所在地相鄰,南與大豐鎮相鄰,西與馬村區相鄰,北部接壤澄邁灣,是一個海邊小村。
我們再來看看那個村門牌坊,上面寫著“海南馮氏第一村”。照我看來,如果從歷史事件以及遺留下來的的古蹟這方面來說,該村稱為“海南第一村”,一點也不為過,而不僅僅限於馮氏範圍之內說第一。
這個村之所以有名,因為它是大名鼎鼎冼夫人之家鄉。
在兩三年前,我以為冼夫人是像《西遊記》裡所傳說的那種神明。這一兩年來我才知道,冼夫人是人而再變為神的人神。冼夫人原名冼珍,南北朝時期高涼郡(廣東電白)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其家族世代為俚族部落首領,嫁給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後,冼夫人成為俚漢融合的典範。她功勳卓著,先後被七朝君王敕封,被百姓尊稱為嶺南“聖母”;她致力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團結,發展嶺南經濟的愛國女英雄——冼夫人(約公元522—602)。
花木蘭代父從軍,已經是巾幗英雄了。而冼夫人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平定叛亂,安定一方水土,怪不得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石矍村是馮寶、冼夫人在海南征戰的落腳點,指揮部,後來成為她居住的村。從這些史料看可知,該村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該村馮氏後代是她的子孫。上圖一,是紀念她廟宇的後殿,圖二是皇帝給她的封號“譙國夫人”,圖三是她和她的丈夫馮寶的神像。
馮氏大宗祠建於隋煬帝大業5年,即公元609年,距今已經一千四百多年了。主要建築呈三路三進佈局:中路是主體,有大門、前殿將軍第、中殿譙國殿、後殿始平堂;左路有左殿夏陽廟,右路有右殿出嗣堂(1994年拆除建石石矍小學)。整座院落四周圍幹部牆,形成一個佈局嚴謹、主次分明、庭院寬敞的格局。
聽那位仁兄說,瓊山地區也有他們姓馮的一個大村,也蓋了一個很大的祠堂,村民們想用“馮氏大祠堂”來命名該祠堂。但有個考古專家知道後,告訴他們說,石矍村那個祠堂建築在先,並且是馮寶和冼夫人居住之村,石矍村那個才是大祠堂,建議他們不要再使用那名稱,他們聽從了建議。從專家的說法中,可知這個祠堂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上面那個仁兄告訴我,後殿將軍第也是當馮寶和冼夫人的指揮部。他們曾經在這裡指揮作戰。
將軍臀門前寫著“將軍第”三個大字。你是否注意看到軍字並不是禿寶蓋,而是寶蓋頭?為什麼要寫成寶蓋頭?這位仁兄告訴我說,軍字寫成寶蓋頭,據說是有深意的。聽說皇帝封給冼夫人有先斬後奏的特權,所以軍字用寶蓋頭,突出其軍威。
上圖是後殿譙國殿,房頂的兩端雕刻有兩條相向的龍。
這是祠堂左路夏陽廟的前門,造型美觀大方。
夏陽廟前門很古樸。聽這位仁兄說,門雖有多處損壞了,但不敢維修。因為門上這些裝飾是用石灰加糯米、植物油等材料混合後進行雕刻的,現在已經不懂這種工藝,一拆下來就無法再做成原來那個樣的了。
進門後可看到左右兩側幾對石鼓,排列在門的兩側。
夏陽廟中殿
夏陽廟後殿
這是右路有右殿出嗣堂(1994年拆除建石石矍小學)。細看可知,牆上寫著“馮氏次世中房祠”幾個字,左邊落款看不清了。右邊落款是“嘉慶二年冬月吉旦”,從落款可知,右路的祠堂要比中路晚了一千多年。雖說晚建,也是古董了,從嘉慶二年建算至今也有二百二十多年。
上面這些房子,記不清是哪一路第幾進房子了。
由右路祠堂改為學校用,裡面有了“學海無涯”等字。
由於改為學校用,裡面還掛蓋寫毛主席沁園春·雪的詞,金黃之字,好漂亮!
第一進房的牆上,畫著很多幅很像《三國演義》連環畫那樣的圖畫,這些圖畫敘述著冼夫人征戰的故事。
我們看了整個廟宇中路(主路)、左路、右路之後,還是路著這位仁兄去看看廟宇細細的區域性吧。
房子的樑柱雕刻著各種各樣的圖畫,漂亮得難於形容!
房子用的木材是波羅格的,用料很講究,工藝精美。
牆壁上畫著很多畫。聽這位仁兄說,文革時由於怕被破壞,老人們用石灰水塗抹在上面。而文革過後,老人們才細細的清洗。雖然經過石灰水的塗抹,洗後畫面還是很鮮豔。
柱子礎石和木柱銜接得天衣無縫!礎石畫著蓮花,木柱畫有書卷等圖案。
上圖是村前的一個古井,古井邊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立的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
古井旁邊有個長壽石,石背光滑,並有鱗甲,很像一隻龜。
簡單地對廟宇的介紹約告了一個段落。我們還是回來講講冼夫人的故事吧。
石矍村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人大水塘。水塘水清見底,水塘周邊有高風亮節的椰子樹。聽這位仁兄說,這個水塘原來是可通到大海的,冼夫人的船隊是從這裡出海去打仗。現在已經不能從這裡開船出海了。
據說石矍村全村姓“馮”,現有300多戶,總人口1500人,他們是馮寶與冼夫人的後代。從他們講的是長流臨高語可知,他們已經被臨高語族群同化,由於與臨高語族群通婚,他們的血液裡很大成分已經含臨高語族群的基因了。他們也成為臨高語族群的人了。
據明正德《瓊臺志》載:梁大同間,馮冼氏族運用力量和影響,降服諸越,統一嶺南,並在漢廢海南儋耳郡“歸附者千餘峒”的基礎上,“請命於朝”,在海南島設定崖州。在隋文帝楊堅處置番州總管趙訥貪官之後,委派冼夫人巡視諸州,招撫逃亡的俚民,最後到海南島,於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仙逝,葬於石矍村西南富昌坡地。由此推算,石矍村歷史悠遠,至今已有1400多年。又據《海南馮氏族譜》記載,海南省各市縣的馮姓宗支絕大部分是從石矍村遷出,享有“海南馮氏第一村”的譽稱。
馮冼氏對海南迴歸到祖國的懷抱,功勞是巨大的。在海南很多地方都有冼夫人廟,尤其是臨高語族群的地區最多,講海南話(客話)地區好像很少有冼廟,海南南邊少數民族地區好像沒有,這與當時是臨高語族群主宰海南,馮冼所接觸的是臨高語族群有關。臨高語族群地區舉行紀念冼夫人活動非常隆重,有一個節日叫“軍坡節”就是紀念冼夫人的。聽說每年到這個節日,長流、老城、石山等地區的老百姓家家都設宴請親戚好友,誰家客人多,誰就感到光榮,誰家客人少,就覺得沒面子。
冼夫人是促進民族大團結的象徵,願她的願望永世長存!
編 輯 / 幽 默 茶 客 2022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