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需要說明:把梵D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列為“最權威”,是指在天主教範圍之內的權威地位,而東正教、基督新教並不認為它是“最權威”的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又稱聖伯多祿大教堂、聖彼得大殿,最初是由羅馬皇帝康斯坦丁(也稱君士坦丁大帝)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
彼得(Peter,公元1~68年,猶太人,也稱伯多祿)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首,天主教視其為第一位教皇,因此稱為聖彼得(但基督新教對此存疑)。
聖彼得(Peter)的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聖旨。
這個卡拉瓦喬就是創作《被斬首的施洗者聖約翰》的那一位畫家。參見本人寫的《最奢華的教堂:聖約翰大教堂·(馬耳他)歐洲經典教堂之最(2)。
彼得因傳教被羅馬皇帝尼祿處死。按照彼得自己的要求:“請把我倒過來釘在十字架上,我的主曾為我豎在十字架上,我不配像他一樣受死。”
聖保羅並非耶穌的十二使徒,但保羅稱自己是一位使徒,或外邦人的使徒。新約聖經諸書約有一半是他所寫。
每個塑像手持的器物都與他們的受難有關。例如中間的耶穌手扶十字架,右邊的安得烈被釘在“X”形十字架上。
據說耶穌的十二使徒除了聖約翰(受耶穌之託照顧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善終以外,其他諸位均殉道死於非命。總之,人們無法確認聖經故事的真偽,從猶太教的舊約開始到基督教的新約成卷,上千年來聖經不斷地被信徒們補充修訂和完善化,基督教逐漸成為一種高深的神學體系,因此才有了修道院,神學院,以及神學博士和專門的神職人員。
眼下的大教堂建於1506年至1626年。雖然它並不是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教皇選舉地,但聖彼得大教堂仍被視為天主教會最神聖的教堂(天主教的“母堂”是羅馬的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教皇選舉地是西斯廷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徒的朝聖地之一,但是作為凡人,我們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託·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大師的設計和作品上。
聖彼得大教堂最著名的“鎮堂之寶”有3個。一個是米開朗琪羅24歲時的著名雕塑《聖殤》,是米開朗琪羅唯一簽名的作品。
聖彼得大教堂另一個“鎮堂之寶”是教堂中央穹頂下貝爾尼尼的傑作——青銅華蓋。
第三個“鎮堂之寶”是殿堂盡頭的貝爾尼尼的作品——聖彼得寶座。
其實聖彼得大教堂真正的“鎮堂之寶”還有不少,那裡有一個珍寶館,裡面的藏品個個價值連城(可惜裡面禁止拍照)。珍寶館是收費的,裡面有一尊純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小號《聖殤》,我不知道那尊小號的《聖殤》是否也是出自於米開朗琪羅之手?
殿堂內還有貝爾尼尼的其它傑作:教皇馬爾巴諾八世紀念碑和教皇阿勒桑德羅七世紀念碑。
在歷史上,贖罪券問題曾經令聖彼得大教堂蒙羞。教皇利歐十世(Leo X,公元1513~1521年)以興建聖彼得大教堂為藉口,推出售賣贖罪券為籌款財路。羅馬天主教會宣佈只要購買贖罪券的錢一敲錢櫃,就可以使購買者的靈魂從地獄升到天堂。
聖彼得廣場是貝爾尼尼一生中最偉大的建築藝術,完成於17世紀。
瑞士近衛隊於1506年由教皇儒略二世建立,是保護羅馬教廷和教皇本人的僱傭兵組織。這些士兵必須是瑞士的未婚男性,而且必須是天主教徒。
瑞士近衛隊制服充滿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由當年的瑞士近衛隊隊長Jules Repond於1914年設計,他由拉斐爾的壁畫獲得設計的靈感。
說起瑞士近衛隊,令人想到瑞士盧塞恩的獅子紀念碑。1821年丹麥雕刻家巴特爾·託瓦爾森設計並雕刻了這隻石獅,以此紀念在1792年為保護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而犧牲的786名忠誠的瑞士僱傭兵。
獅子紀念碑刻在巖壁上,一頭瀕死的雄獅面露哀傷和痛苦的神情,無力地匍匐在地,一支銳利的長矛深深地刺入背脊,它的前爪按住了折斷的長矛和護住了一塊徽牌,徽牌上有象徵法國王室的香根鳶尾花標記,似乎獅子至死都在護衛著它的主人。這座雕像被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為“世界上最哀傷,最感人的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