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星空,與你分享排球資訊與快樂。
9月19日,全運會女排成年組決賽最後一場壓軸戰在天津與上海之間展開。雖然上海以零比三告負,但展現出的頑強鬥志,一度將天津隊逼到懸崖邊上,關鍵時刻還是靠李盈瑩的攻攔兩端的出色發揮保留住了勝利果實,終結了上海隊的不敗紀錄,向爭冠目標不斷邁進。其他場次均是一邊倒的局面,缺少了朱婷的河南隊估計會陪跑到底,廣東隊打進決賽圈已經創造了歷史,還缺少與強隊對抗的硬實力。
正如上篇拙文預料的那樣,強弱格局基本明朗,如不出意外,冠軍之爭依舊在江蘇、天津之間展開。賽場上各隊之間廝殺的天昏地暗,精彩之餘引發一些或溫情記憶,或令人深思的直觀感受。
致敬顏妮
9月18日,央視用了長達五分鐘的時間報道了老將顏妮,其中一句“除了脖子之外都要保護”讓很多球迷淚目,訪談片段中看到她滿身的護具,還總是不停地在喝水,不禁對這位34歲的老將在心疼的同時充滿更多的敬意。客觀說,與2019年世界盃相比,顏妮不得不面對狀態下滑的現實,無數次在網前築起令對手膽寒的屏障也不似以往那般堅韌。
但凡打過球的球迷都知道,傷病是運動員運動生涯的大敵,無論多麼出色的運動員一旦遭遇傷病,輕者影響技術發揮,重者難逃遠離賽場的厄運。應該說,顏妮能堅持到現在已實屬不易,里約之後她曾有過淡出的念頭,但因為國家隊還需要她“堵搶眼”又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迴歸。
本次全運會一向樸實低調的她在賽前發文表達了為全運會再戰一程地的決心。外界常用大器晚成形容顏妮,在我看來這個成語最精準的解讀不僅僅是年齡概念,更需要一顆不斷挑戰自我的決心,克服困難的勇氣,才能真正做到“晚成”。顏妮的運動生涯已經足夠精彩,本次全運會之後,應該會有一大批如顏妮一類我們熟悉的面孔告別賽場,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該向帶給我們美好記憶的老將們送上最真誠美好的祝福。
中生代球員的發展空間
鐵打的軍營流水的兵,用這句話形容在國家隊進出的運動員在恰當不過,粗略算了一下,本次全運會參賽8支隊伍中全部有入選過國家隊經歷的運動員,以上海隊為例,場張磊、楊捷、卞雨倩早在倫敦週期就曾出任過國家隊主力或替補。再說遼寧和山東,胡銘媛、杜清清是東京週期的國家隊常客,之所以一直未在國家隊站穩腳跟,還是綜合能力有所欠缺,杜清清的光芒已被孫杰掩蓋,被譽為“胡一刀”的胡銘媛一招鮮似乎也很難走遍天下。
這一類中生代球員已過了“潛力新星”和“培養物件”的時期,但又處於當打之年,曾有相熟的球迷和我談及這些球員直接就說“把她們放到日、韓、泰隊中分分鐘當寶”,更深層的意思在於探討U190球員的培養方式和出路。
我曾在早一些的文字中盲目樂觀地分析到“中國並不缺副攻的後備力量”,曾經的“朱袁張”乃至後來的龔翔宇、李盈瑩曾一度讓我們覺得不缺“天才”,只需大賽磨鍊就會呈現人才“井噴式”噴發,但從本次賽事看,情形不僅不那麼樂觀甚至有些危機。這次賽事有一項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暈菜”規定,即:每支隊伍不能少於4名00後球員。字面不難理解,無非是重視後背力量培養。
可真實的情形是這些00後們只佔用了名額,並未得到實質性鍛鍊。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上海隊竟然出現3名二傳,其中兩名是零零後,其他隊的零零後小妹妹更是多的連名字都叫不上來,這就讓人心生疑惑,這項規定的根本目的是什麼?零零後們是來學習還是服務的?
必須承認的是不僅僅是副攻,似乎哪個位置都沒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星,尤其與歐洲強隊同齡球員相比已經處於落後狀態。之所以舉出中生代這一茬球員,意在當出現老將狀態下滑不復當年之勇,新秀又頂不上來的斷層局面時,能最大限度挖掘中生代球員的潛力也不失為一種選擇,既可以促進自身不斷進取,又能有效帶動新人,形成良性競爭。
國手未來的走向
這些年,網上建議當打之年球員“留洋深造”的聲音一直不斷,因為有朱婷成功的案例在前,難免產生只要出去兩三年就會發生鉅變的美好願望。筆者對“留洋”這一做法的個人觀點是屬於你情我願的範疇。再拿朱婷舉例,2013年其代表國青隊參加瑞士精英賽因出色的表現引起古德蒂的關注,當即表示“對她很感興趣,希望有機會加入到瓦基弗銀行”。
而朱婷真正走出國門已是三年後的2016年,彼時已成為國際女子排壇“超一流”的主攻手,手握多個世界大賽MVP和最佳主攻獎項在手,誰不希望“世界第一主攻”到自己的隊中呢?一方面證明老古的慧眼識人和遠見,另一方面就當時的環境而言也算水到渠成。
再看當下,拋開疫情影響和所在母隊能否放人不說,現役國手能走出去加入國外高水平俱樂部並坐穩主力位置的球員數來數去不過二三人而已,那麼問題來了,是出去好還是留在家裡好?這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選擇。說句中庸的話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國外聯賽賽程較長,賽事頻繁密度大,有利的一面是如果出去可透過高強度的對抗積累經驗,增強比賽臨場閱讀能力。
但國情不同,國外球員相對自由而“任性”,更多是以生存為主和享受比賽,“為國爭光”並不是她們的首選。如效力於科內的頂級二傳波蘭的沃沃什似乎從不拿代表國家隊參賽“當回事”,當然這只是個例。此外歐美球員個人能力相對突出,對於磨合的要求並不苛刻,導致無論走到哪都能迅速進入角色。
而國家隊常年以來一直是以透過聯賽考察球員輔以一年多次集訓為主的訓練和參賽方式。做個假設,如果現役國家隊主力球員都出去“留樣”,一旦集訓時今天等你,明天等她,勢必會影響訓練的系統性和球員之間的默契度。剛剛過去的奧運會郎導就很無奈道出“按說這麼艱苦的訓練應該和比賽結果成正比。”
但無論從世聯賽和奧運會給我們的直覺是“練了這麼長時間都練啥了?儘管不能以這次奧運意外以偏概全,至少說明在選擇“留洋”時還是要多方面考慮,畢竟國情不同,畢竟不是誰都是朱婷,更重要的是無論到任何時候,球迷最終希望看到的一幕還是“升國旗、奏國歌”。
上述這些想法只是一家之言,歡迎討論,不求認同。